本书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所设的“大气一海洋学”课程的专用教材。这本教材突出了大气圈和水圈的共同特点和相互关系,把大气和海洋结合在一起来讲述。内容比较广泛,但并不很深。它包括了大气科学和海洋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大气和海洋中发生的物理和化学现象及过程、大气和海水运动的特征以及目前普遍关心的海一气相互作用、气候异常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等内容。它既包含了大气和海洋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介绍了一些目前大气科学和海洋学中的重要科研成果。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地球科学类的师生和从事相关方面的科技工作者阅读参考。
本书以南沙海区大洋钻探1143站的底栖和浮游有孔虫的氧、碳同位素记录为基础,采用一系列数理统计分析手段,对5百万年来全球和区域气候的演化历史和成因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所研究的问题是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国际热点和前沿问题。 本书可供从事古气候变化的教学与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简要阐述气象数据时间序列的信号处理方法和理论。 全书共分八章:章简要叙述时间序列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二章详述气象时间序列的预处理方法;第三、四章从时域观点阅明描述时间序列的各种线性或非线性模型及其拟合方法;第五章则从频域观点阐明各种谱分析技术及其气象应用;第六章概略介绍了多维时间序列的时频域分析,并引进滤波和线性系统的概念;第七章专门介绍时间序列模型基础上的预报方法;第八章引进动态系统分析技术,介绍几种自适应时变模型的建模方法及小波分析的气象应用。 本书可供气象科研、业务人员和有关院校师生阅读,尤其适合于已有数理统计或气象统计基础知识的初学者和本科大学生阅读;亦可供农林、水利、地震、地质、建筑、环保、交通、通讯相关学科部门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围绕着天气和气候何以会永不重复地发展变化,呈现化出剧烈的突变与相对的静止的问题,阐述人们对大气中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认识过程和现有成就。本书共分六章。介绍了大气科学中四种研究方法:观测研究,动力学理论研究,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拟的由来和发展,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彼此如何取长补短,相互配合的情况。深入阐述了“混沌”意味着什么,它是怎样被义识的。从哲学的视角上讨论了天气和气候的可预报和不可预报问题。还论述了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的成就和面临的若干问题。在论述中重在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方法。 本书可供对大气科学感兴趣的大专院校师生、科技人员和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阅读。也是一本有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参考书。
翻阅战争和军事演习的历史,可以发现,很多作战行动受到雾的不利影响,不少作战行动要利用雾作掩护,也有某些作战行动或军事演习要依靠人工消雾或人工造雾作保障才得以实施。 近年来,源于使命和职业,我们一直密切关注大雾对人们生产生活以及军事活动的影响,专门组织人员收集、整理有关材料,学习相关知识,请教专家学者,在比较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关注大雾》。书中介绍了雾的概念、分类、成因、影响、分布、监测、预警预报、灾害防御以及雾的研究、人工影响雾、雾与军事等。“拾零”和“附录”中收录了有关趣闻,介绍了相关知识,供查阅参考。 本书是“关注军事气象水文空间天气”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由刘俊任主编,梅娜任副主编,范磊、李荔珊、刘睿卉、赵思楠、刘悦、潘洁瑛等同志参加编写、资料收集、校对
人工影响天气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气象业务,需要用“拾遗补缺”的方式来完备理论体系,也需要去梳理业务发展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力图不断为学科发展和提升业务水平“添砖加瓦”。《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着重从对流云(系)物理学及其应用于防雹和增雨的角度,对12个部分的130个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试问答。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可供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云一降水物理学、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和强对流性灾害天气预警的科学研究、业务、教学和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较详细地叙述了多元统计分析的基本理论及其在气象科研及预报中的应用。内容包括概率论基本原理、统计检验、选择*信息的预报因子、回归分析、二分类预报、考虑经济效益的决策、主成分分析、气象场的经验正交展开、气象场的奇异值分解、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及奇异谱分析等。各种方法都附有原始数据资料以及详尽的计算步骤和结果。本书可供气象台预报员、科研工作者参考,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统计预报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对于从事农业气象预报、水文、海洋、地震预报、地质数学、生物统计、市场预测、医学统计的科技工作者和有关院校的师生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雷电是近年来大气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本书介绍了近年来安徽省雷电监测数据的诊断分析、短时潜势预警、临近预报与应用、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是编著者近年有关雷电现象的分析、模式释用和预报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炼,主要以雷电灾害性天气为研究对象,综合、系统地论述雷电监测、短时预报技术、临近预报技术、预报效果以及雷电风险评估情况。 本书适用于气象、电力、自然灾害领域的业务科技人员、师生以及防灾减灾管理人员。
气候学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学科。人类自诞生以来,为了生存,积累了许多关于气候的知识;在迅速发展的当代世界,人们为了更好地生产和生活,需要了解并预报气候的变化,因而气候学的研究手段日益丰富,预报水平不断提高。本书既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一般知识,谈以了我们祖先对气候的认识,又讲述了气候变化及其原因,强调了其中的人类活动对益亚重的气候变暖问题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人类应该认识到,十分脆弱的气候迫切需要人类的呵护,而且是非常精心的呵护——这就是本书想要表达的理念。
本书是在《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二版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是本科地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及人类影响等内容。三版中在气候系统,大气环流,海一气作用及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城市气候等方面作了不少新的补充。 可作高校地理、气象专业教材,亦可供水文、农林、环境等专业师生、有关科技人员和中学地理教师参考。
这是一本关于气象的小小百科全书,它将带你走进奇妙无穷的风云世界,去触摸和感受地球大气的脉动和呼吸,去感悟风云变幻的奥秘、奇光异彩的天空和妙趣万千的气象,去领略雨城、雾都、雪屋和极昼极夜之地的奇风异景,去探寻万千气象的内涵和真谛。 翻开这本书,你将在神秘天空这个旋转的立体大舞台上,看到多姿多彩的云霞、漫天飞舞的雪花、神秘奇异的佛光、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还有那惊心动魄的雷电、狂暴肆虐的台风所扮演的一个个生动而鲜明的角色。上演的一幕幕妙趣横生的剧目。 自然界中的风风雨雨,人们早已司空见惯,可是能真正从实质上去认识和了解它们真相和奥秘的人却并不多。预测学家说,气象预测科学是当今世界上技术难度*的科学之一。看完这本书,我想你定会对地球的大气和我们身边的气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书中的
本书是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写的《气象灾害丛书》分册之一。本书以防灾减灾为宗旨,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寒潮天气和霜冻害等寒潮引发农业灾害的研究成果和防灾减灾实践经验。本书前4章重点阐述我国寒潮发生概况、寒潮的天气系统、寒潮灾害性天气和寒潮预报预警的新进展和新方法,第5-9章重点阐述霜冻害的基本理论、发生条件、地域变化、主要农作物的霜冻害和霜冻害防御的理论和新技术,后按时间顺序列出我国近50多年来比较重大的寒潮和霜冻害事件。本书可供气象、农业和防灾减灾等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气象业务人员、农业生产管理者、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农业和气象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中华气象谚语精解》阐述了霞、晕、华、虹、雾、露、霜、云、雷、雨、闪电、冰雹、风等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结构分类及发展演变的过程,并且对与这些天气现象有关的近300条经典气象谚语进行了解读,语言通俗,图文并茂,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气象谚语的科学内涵。《中华气象谚语精解》可供气象、水文、海洋、地震、林业工作者以及农民、渔民、气象知识爱好者参考。
《中华气象谚语精解》阐述了霞、晕、华、虹、雾、露、霜、云、雷、雨、闪电、冰雹、风等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结构分类及发展演变的过程,并且对与这些天气现象有关的近300条经典气象谚语进行了解读,语言通俗,图文并茂,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气象谚语的科学内涵。《中华气象谚语精解》可供气象、水文、海洋、地震、林业工作者以及农民、渔民、气象知识爱好者参考。
本书介绍了美国自1991至2000年召开的10届气候诊断与预测年会中气候诊断与预测研究的*成果。全书共分11章,第1章到第10章介绍每一届气候诊断与预测年会的主要情况及世界范围内气候诊断与预测研究的*成果,第11章对近10年的气候诊断与预测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本书可供气象学及气候学研究人员和广大师生在科研和教学中使用,还可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它领域对当代气候研究进展感兴趣的人士参阅。
姚秀萍等编著的《Q矢量原理及其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对Q矢量概念和原理进行了系统介绍,对其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类和总结。全书共分13章,依次介绍了:Q矢量的产生及其基本概念;准地转Q矢量;半地转Q矢量;广义Q矢量;非地转干Q矢量;非地转湿Q矢量;非均匀饱和大气中的湿Q矢量;c矢量;Q矢量分解;Q矢量在华北暴雨研究中的应用;Q矢量在梅雨锋暴雨研究中的应用;Q矢量在登陆台风降水研究中的应用;Q矢量在定量降水预报(QPF)中的应用。最后给出对Q矢量原理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的展望。 《Q矢量原理及其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业务单位和培训机构大气科学和相关专业教学、科研和业务人员的参考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为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目标,在学科内容上,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更加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的《气象万千(探索天气的奥秘)》就是其中一本。
本书是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张霭琛教授40多年来教学和科研的结日。本书较全面地讲述了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观测、气象雷达以及气象卫星观测的全部内容。并对各种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辐射以及降水等要素的测量元件、议表和设备的基本原理,仪器的安装原则,读数方法以及资料的精度分析进行了详尽地探讨。本书既包括了近十几年来气象观测方法和仪器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又包括了国内外较新的科研和技术资料,使读者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国内外气象观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本书编写风格朴实、思路明晰、体例严谨,再加上300幅计算机制作的图表,更使本书易于阅读和理解。 本书可作为气象、大气物理和大气探测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从事水文、海洋、大气环境等方面的师生和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全书共分八章,即地球大气的组成和演化,化学动力和光化学基础,平流层的光化学,对流层的光化学,大气气溶胶,云和降水化学,对流大气中化学成分的循环、输送和清除过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本书是针对有大气科学背景的本科学生编写的教材,认为读者已具有大气物理学基础知识。由于本书的读者对象大多未曾学习过大学化学课程,在本书的第二章和其他相应章节编入了化学基础知识。 本书是为高等院校大气科学系硕士生编写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从事大气科学和大气环境工作的人员学习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