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对气候变化充满恐惧的时代。孩子们排着队上街抗议,成年人则在反思生养后代是否合乎道德。环保活动家警告我们,地球正在面临 屠杀、死亡和饥饿 ,媒体则反复告诫读者,对于人类的未来 要担忧,要非常担忧 。 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并不像过去数十年间媒体、政客和气候活动家所极力告知我们的那样,是世界末日般的威胁。在人为煽动的巨大恐慌中,人们背离了科学的立场,在错误的应对之路上盲目前行。普通人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国领导人则承诺实施耗资巨大的减排政策,但这些政策不仅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还挤占了从温饱、医疗到教育等其他方面的紧迫投资,压缩了后发国家以廉价化石能源实现经济繁荣的发展空间,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不公。 我们当然需要解决全球变暖,但气候变化并非事关人类未来的唯一
我们生活在一个对气候变化充满恐惧的时代。孩子们排着队上街抗议,成年人则在反思生养后代是否合乎道德。环保活动家警告我们,地球正在面临 “屠杀、死亡和饥饿”,媒体则反复告诫读者,对于人类的未来“要担忧,要 担忧”。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并不像过去数十年间媒体、政客和气候活动家所极力告知我们的那样,是世界末日般的威胁。在人为煽动的巨大恐慌中,人们背离了科学的立场,在错误的应对之路上盲目前行。普通人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国 则承诺实施耗资巨大的减排政策,但这些政策不仅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还挤占了从温饱、医疗到教育等其他方面的紧迫投资,压缩了后发 以廉价化石能源实现经济繁荣的发展空间,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不公。我们当然需要解决 变暖,但气候变化并非事关人类未来的 议题。营养、健康
本手册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为基础,结合我国业务中不同站类、不同观测方式实际情况编写而成。全书共分5章,主要内容包括观测业务要求、观测与记录、气象报告、应急加密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本手册对现行业务技术规定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编,通过举例、补充注释等方式对业务技术规定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一步解释说明,旨在为综合观测业务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提供参考。
唐 伊德是一位美国技术哲学家。他继承并反思 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开辟的先验现象学方法,开 创了后现象学的反思路径,这一路径在世界范围内得 到了赞誉。后现象学已然成为应用现象学领域中的黑 马。杨庆峰编的这本《翱翔的信天翁--唐 伊德技术 现象学研究》以美国式的比喻 信天翁 为起点,来 展开他的研究理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问题的内 在逻辑,并从图像体验、物的意向性等角度反思其理 论的内在缺陷,试图从技术体验角度克服上述缺陷。
目前气候的变化与林业的碳汇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林业发展取 得巨大成就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本书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来说明林业碳汇的新形势和新问 题。本书内容包括:林业碳汇概述、林业碳汇研究的理论基础、气候变化对我国林业发 展的影响与适应对策、林业碳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林业碳汇的国际发展进程 及我国森林碳汇计量方式等。 本书可供全球气候变化科技人员和林业、气象、环境保护以及有关人员参阅,也可 供本科院校相关学科的师生参考。
本书是在原《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经总结十余年教学实践经 验和广泛征求读者意见并吸收了近年来近期新研究成果和考虑到业务发展方向 ,对原书进行了充实和提高而完成的。 本书根据天气学和动力学原理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国天气过程和天气系 统为主要对象,将天气动力学基本原理、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中国天气过 程三方面的内容地进行结合。内容全面,物理概念清晰,深入浅出,循 序渐进。本书经中国气象局高等学校气象类教材编审领导小组审查,确认为 大学本科通用教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气象、海洋 、水文、航空等部门教学、科研和业务人员的参考书。
陈晓光、张存杰主编的《西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 报告》对西北区域(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和 宁夏回族自治区)气候变化事实及原因、气候变化已 经产生的影响、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及可能影响、西北 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整 理,较全面地反映和展示了西北区域气候变化研究的 *进展和成果。《西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分 为科学基础和影响与适应两篇,共14章,并给出了决 策者摘要,可供西北区域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决策部 门在制订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和措施时参考使用,也可 供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 参考。
从常见的问题一一冷、热、湿、干、多风,到天气与海洋学、地质学和空间科学的关系,《机敏问答系列丛书——天气》几乎囊括了所有与天气相关的话题,介绍了闪电、雷暴、极光、彩虹等各种神奇的自然现象。《机敏问答:天气》采用一问一答、易于理解的形式对与天气有关的1000多个问题做出了解答。100多张彩色照片和插图提供了大量信息,并为阅读增添了趣味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了解有关天气的基础知识,学习气象科学,追寻天气预报的历史,探索神奇、美丽的大自然,开始一段美妙的智慧之旅吧!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它对于人类有着巨大而显著的影响。什么是气候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必须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两位 知名专家简单明了地介绍了该领域知识的 情况并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需投入大规模技术的“地球工程”来遏制甚至消除我们工业社会中有害的环境后果,并抓住这个重生的机会来塑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本书概述了大气环流学发展历史和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全球月(季)平均风、压、温场的基本观测事实及相互联系,它们随纬度、高度、季节的变化及北、南半球间的差异,初步分析了它们的物理成因。用动力诊断方法,从大气中的角动量平衡、热量与水分平衡、动能平衡与能量循环等方面讨论了大气环流维持机制。结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两个大气环流模式,初步介绍了大气环流研究的数值模拟方法,还概要介绍了大气环流研究中的转盘试验方法。另外,本书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常用的大气环流基本分析方法,包括环流分解、谐波分析和球函数分析、平均经圈环流的质量流函数计算等方法,给出了简要介绍并编写了实习。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学术文化传统,两千年前儒家经典《大学》即倡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意即涵蕴着彰扬学术、探索真理。而《中庸》论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则阐释了学术研究的治学精神以及达到真实无妄境界的必由之路。因此,从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审视与洞察,社会发展、科学昌明、思想进步,从来离不开学术科研力量与成就的滋养与推动。 大学是国家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科学研究的水平则又体现了大学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是一所现代大学重要的标志。因此,一个大学的学术气氛,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引导着学校的科研状态,而且渗透和浸润着这个大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信念。这正如英国教育思想家纽曼所言,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与
本书涵盖了近几年来地面气象观测技术和业务的近期新进展,内容包括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固态降水等新型观测技术,介绍了主要设备的原理、结构、功能、安装、操作、维护、维修和观测场工程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和要求,重点讲述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软件使用和设备故障诊断。附录部分提供了地面气象观测站布局设计图,列举了台站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软件常见问题解答,便于观测业务人员参考查询。本书适合广大地面气象观测台站业务人员、各级装备保障和业务管理人员学习和使用,也可作为县级综合业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培训教材。
气候变化是一个惊天的世纪骗局吗?气候变化这个复杂的气象问题如何和政治、经济结合在一起成为政治家谈判的主题?气候变化将对世界地缘政治特别是北极和南极带来哪些影响?气候变化会导致新的战争吗?哪个国家引领清洁能源经济?哪个国家就能占据全球经济制高点?
我们的世界正在因为人类的活动变暖,其迹象已不容忽视,其灾难性后果也使得行动变得刻不容缓。普利策奖得主、《纽约客》特约撰稿人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用一线的报道和科学的数据,从极北之地、海滨城市、深山野林和科研机构传来了气候灾难的确凿信息:永冻土在升温,冰川在消融,海洋在酸化,物种在迁徙。忧心忡忡的科学家群体已经达成一致意见,然而普通民众尚未警醒。本书自出版以来,与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一道改变了人类对 变暖的认知,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团体展开行动,也激励着有觉悟的个体践行 环保的生活,它因此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寂静的春天》。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大成就,本书综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观点,对节气的起源、发展、历史意义和应用价值,进行客观系统阐述,同时对相关时令节候和所涉及的民俗学题材作了深入介绍。本书次从科学与文化视角,结合古今研究成果,诠释二十四节气和相关节候,纠正过去一些偏颇或模糊观点,发掘出有意义的历史气候、物候、环境等信息。本书次从古代节气观测数据,对中国源头文化谜团之一的太极图进行逻辑解析,还原它的特有价值,提出太极图制作原理,是源于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昼夜漏刻观测。全书收集资料丰富,涉及领域广泛,不乏值得关注的学术新观点。
《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一书概述了近年来气象工作者对人工影响天气研究的*成果,汇集了美国人工影响天气领域的著名科学家*研究的成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技术操作的规范上,从实施效果的评估上,都做了详尽的阐述和深入的探索。它对我国当前进行的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研究和业务作业很有借鉴作用。 我国是一个天气气候灾害频繁发生、水资源又相当贫乏的国家。大力开发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研究,就成为防灾减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改善生产环境的重要举措。翻译出版《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一书,其目的就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前进,促进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早日跨入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年度报告》部由气候变化主管部门组织编写的应对气候变化进展报告,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成效及未来政策取向。其中,总报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介绍了“十一五”以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展,展望了“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目标任务;20篇分报告分别阐述了2010年以来中国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节约、工业、建筑、交通、财政、科技等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为读者勾勒了我国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努力和方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年度报告》由解振华编著。
本书共分6章。第1章为中国的荒漠化及其分布,简要介绍了我国荒漠化发生的主体气候区域、荒漠化类型、面积及其分布。第2章为中国荒漠化地区气候的基本特征。第3章为近50年来中国荒漠化地区气候变化分析。第4章为近50年来中国荒漠化地区三大类型区及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分析,分别对三大自然地理区域及农牧交错带近50年来的气候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第5章为近50年来中国荒漠化地区15个自然类型区的气候变化分析,本章逐一对每个小的自然区域50年来主要气候要素的变化及其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第6章为中国干旱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作者早前发表的关于全球变化背景下我国干旱区主要气候和环境要素变化趋势的一篇论文,主要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中国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成果的综合归纳与辨析,比较系统地提示了全
本书作者立足于全球环境保护的角度,义真分析了过去,当前和今后气候变化的成因及影响,从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介绍了国际了国际社会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已经采取和应当采取的政策和行动。着重说明了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争取发达国家资金在保证发展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在大量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作为全球*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构建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框架,如何团结发展中国家争取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真正实现国际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本书语言流畅,表达清楚,适合环保系统的专业人员作研究参考,也适合政府工作人员了解国际社会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做法。特别是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同掌握
本书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和*重点教材。本书以国内外现代天气学发展趋势为思路,结合经典的天气学理论与80年代以来天气学研究新成果,阐述现代天气学的基本原理。本书主要内容:天气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大气环流;中纬度天气系统:低纬天气系统;亚洲季风和中国主要的天气过程;中尺度天气系统: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预报。 本书为大气科学类大气科学专业、应用气象学专业的本科生教材,可作为地理、农林、水利、环境等学科中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供气象科研和业务工作者参考使用。
《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1961-2008年)》是根据西藏自治区“十一五”重点项目“西藏农牧业防灾减灾气象科技支撑系统”之“西藏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与开发利用”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C29806)研究成果编写而成的专著。 《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1961-2008年)》利用1961-2008年西藏39个站点气象资料,基于GIS技术,分析了干旱、洪涝、暴雨、雪灾、霜冻、冰雹、雷电、大风、沙尘暴等9种气象灾害前时空分布,以及部分极值的空间分布;还给出了地区行署所在地气象站的气象灾害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图。此外,提供了干旱、洪涝、霜冻、冰雹、雷电等灾害的灾情变化图。本书除了给出大量的直观图外,还配有文字说明,有利于提高读者对气象灾害的认识。 《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1961-2008年)》可供气象、民政、农业、水利、环保、交通等领域的科研、教学
广西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其时空分布特点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广西盆地与喀斯特等地貌控制,还受到水系形式及植被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大,洪涝灾害有逐渐加剧的趋势。根据广西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广西的防洪减灾必须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流域综合治理等对策。重要的是加大堤防工程的投入,重视完善排涝设施;尽快建成关键的调蓄洪水库;根据林业重新定位的精神,充分发挥森林草地涵养水分的作用。针对广西经济实力较低的现实,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十分重要。除了提高防洪意识,贯彻执行有关防洪的政策,加强易洪区土地管理等以外,还应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管理洪水。 本书适合从事地质、地理、水文、自然灾害、水利、城建城规、保险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及政府有关部门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