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 求是 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本书较系统地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韧性城市的发展概念、理论方法、经验启发等。并以上海为例,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系统、绿地与湿地系统的韧性状态,提出了综合性的韧性城市发展对策。
本书分为气象、天气和气候三篇,内容包括大气结构、辐射、大气运动、大气降水、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气候形成因子、气候分类与区划、气候变化以及5个实习。本书结合国内外现代大气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采用了较多的图表、公式和权威数据来详细阐明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方法,略去了繁琐的公式推导,突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描述了当前最引人注目的天气、气候现象。
《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1300-1850)》(作者布莱恩·费根)回顾了欧洲近现代史上的寒冬景象,分析了这段冰河期对历史走向造成的影响,以及它对当前的全球暖化奠定了怎样的气候基础,全书分为中世纪温暖期;“丰饶世界”的终结;爱尔兰大饥荒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2019年春节,一部现象级电影《流浪地球》重燃了我们的 地球人意识 。地球上,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与社会发展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812年,豪强一世的拿破仑为什么兵败俄罗斯?是俄罗斯炎热又多变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天击败了他。城市热岛效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研究发现,当趋于*时,城市气温可比周边高10℃以上。而如果夜间温度不能降至25℃以下,人类就很难进入深度睡眠,并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对一些老人和心血管病人来说,这可能是致命的。气候变暖给莱茵高地的葡萄种植带来极为不利影响 德国冰酒的产量越来越少了,一些小酒庄平均每三四年才可以产出一批 可以说,这是一本 忧心忡忡 之书。一位联合国气候组织专家,用72个小故事,讲完你该知道的地球气候知识。
本书是在原《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经总结十余年教学实践经 验和广泛征求读者意见并吸收了近年来近期新研究成果和考虑到业务发展方向 ,对原书进行了充实和提高而完成的。 本书根据天气学和动力学原理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国天气过程和天气系 统为主要对象,将天气动力学基本原理、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中国天气过 程三方面的内容地进行结合。内容全面,物理概念清晰,深入浅出,循 序渐进。本书经中国气象局高等学校气象类教材编审领导小组审查,确认为 大学本科通用教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气象、海洋 、水文、航空等部门教学、科研和业务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结合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需求,系统总结了中国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受体模型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全书共分为七章:*章主要介绍受体模型的发展;第二章介绍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CMB)的基本原理;第三章介绍因子分析模型;第四章介绍受体模型在中国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的应用;第五章到第七章分别介绍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化学质量平衡复合受体模型(PCA/MLR-CMB),非负主成分回归化学质量平衡模型(NCPCRCMB)和化学质量平衡嵌套迭代模型(CMB-iteration)。
《日地水文学与水旱灾害研究》是作者王涌泉日地水文学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以实例印证了太阳活动与水旱灾害之间的关系。全书共分为八章,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暴雨洪水特性及其在世界的地位、日地水文物理基础、太阳活动与流域水旱灾害的关系、大洪水预测及验证等,分析了长江、黄河大暴雨洪水,闽、浙、赣、台大暴雨洪水,1962年长历时特大暴雨洪水,1992年7月4日武夷山短历时特大暴雨洪水等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日地水文学与水旱灾害研究》可供水利、气象等专业的科研人员以及各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卫星遥感被动探测地球高层大气风场,是基于大气自然辐射(如气辉)的光源与探测器之间有相对运动而产生微小多普勒频移来测量大气运动速度和大气温度。《卫星遥感被动探测高层大气风场》共分9章,以国际上成功实施遥感探测的WINDII和HRDI为基础,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卫星遥感探测高层大气风场的基本概念、技术体系、原理方法,涉及地球中间层和低热层大气动力学规律、探测光源的辐射特征、遥感观察的时空坐标系统及其变换、仪器的实验室定标和飞行定标、仪器的正演算法、探测数据的反演处理等内容。本书是作者唐远河等及主审者多年科研的结晶,也是国际专家和国内作者合作研究的产物。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除了卫星遥感探测高层大气风场的相关专业外,《卫星遥感被动探测高层大气风场》还可供卫星运行轨道、航天遥感探
本书阐述了全球和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状况,总结了中国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成功经验,介绍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的成立背景、治理架构、发展战略、业务规划及其运作模式。
《现代生态学讲座(6):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格局和过程》根据“第六届现代生态学讲座”的主题报告,经过评审和筛选编著而成。各章作者多为在气候变化与生态格局和过程方面成果卓越的学者。《现代生态学讲座(6):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格局和过程》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响应有关的一系列热点论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论述。这些论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格局及区域特征,气候变化对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的分布、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植被恢复和生物入侵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价和管理决策。《现代生态学讲座(6):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格局和过程》主题明确,内容翔实,题材新颖,图文并茂,可供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研究生的教科书或参考书。
本书以相关k-分布方法为基础,首先研制了5种用于不同需要的谱带划分方案和新的k-分布间隔点选取方法;并把优化的气体吸收重叠带处理方法用于BCC_RAD。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与气体吸收谱带相匹配的硫酸盐和硝酸盐、黑碳和碳、沙尘、海盐气溶胶的光学参数化方案,黑碳气溶胶与其他气溶胶内混合的光学参数化方案,研制了包含6种冰晶形状的新的冰云光学参数化方案和非球形状沙尘气溶胶的光学参数化方案。对于大气辐射传输方法,该书介绍了作者新近发展的计算方法,这些都是BCC_RAD的特色。
黑碳气溶胶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大气光化学过程,对气候、环境及人体健康等方面产生影响。本书基于WRF-CMAQ模型的运算结果,分析黑碳气溶胶的分布规律。首先介绍CMAQ模型、WRF模型,确定排放源清单的概况,然后介绍基于WRF-CMAQ气象化学耦合模型的参数设置,运行此模型得到武汉地区黑碳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后以武汉市一年期的黑碳气溶胶实测数据作为实例进行验证,确定耦合模型的精度。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晴天大气过程、云雾降水电过程和云雾中的起电机制,重点介绍了雷暴云闪电、雷电的物理效应、雷电的监测原理和方法、雷电的气候特征和全球大气电输送。全书共分十章,章讲述静电学基础知识;第二至四章主要叙述晴天大气带电粒子(离子)、大气电场、大气电流、大气电导率等大气的基本电特性知识;第五、六章讲述云雾粒子的带电特征,各类云、特别是雷暴云荷电结构和雷暴云起电的理论;第七章为闪电的结构、类型、闪电的电场、电流参数和形成机制,闪电与雷暴云等;第八章为雷电的物理效应,主要讲述闪电的电磁辐射理论,雷闪的光谱;第九章是雷电的监测方法,介绍大气电场、磁场和电流的观测方法,特别是雷电的定位方法,卫星监测雷电的介绍;第十章为雷电的气候特征,着重介绍我国雷电的分布规律,全球雷电分布和全球
本书共分9章,详细介绍了雷电的形成与特性、雷电的各种技术参数、雷击的选择性及雷电的危害,同时还重点介绍了建筑物防雷分类及保护措施、雷击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综合防雷工程设计、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与施工监督、防雷装置检测技术、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及雷电监测与预警预报等内容,并提供了相关设计实例。本书以介绍雷电防护专业基础知识为重点,注重内容的可读性,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内容。力求体现基层台站气象业务实际需求,满足基层台站防雷减灾业务技术人员需求。
本书是一本介绍全球气候变化当前国际前沿研究的方法论著作。内容涉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系统脆弱性及适应能力、气候变化适应对策分析、气候变化影响与可持续发展评估等重要课题。为使读者了解如何建立和应用先进的、有效的分析工具和评价方法对气候变化引起的系统脆弱性和适应对策进行科学评估,本书在对评估系统和方法原理给出理论阐释的同时,更注重各种评估方法的实际应用。在介绍和讨论一些部门评价方法的同时,特别重视对综合评估研究方法进行较为深入地探讨和分析。本书详细介绍了根据系统分析框架,把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适应能力及适应对策、以及可持续发展评估等几个方面的分析工具和方法结合在综合评估研究框架之中的具体步骤,并对各种评估方法的具体应用实例进行介绍和讨论。本书介绍的分析方法和工具不仅可以应用在气
《陕甘宁青旱灾的社会应对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本书系统研究了清至民国时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北四省区旱灾的影响及其应对活动。清至民国时期陕甘宁青地区的旱灾应对活动,既是一场全民运动,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本书的研究既呈现出当时的时代的特点,也给今天人们的防灾、减灾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气候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作者尝试沿着历史轴线,阐述8万年间气候变化跟人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剧烈变化的气候中,人类为了生存战斗至今,很多以往看似无关紧要的历史转折点,在了解了当时的气候状况之后变得无比关键。作者通过古气候学的研究发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赫梯文明的衰落、埃及古王国的萧条,以及东方世界从殷商到周朝的 替,都与当时出现了异常的气候相关。在这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文明通史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气候、文明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了人类文明在气候因素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脆弱与坚韧。
《动力气象学(大气科学专业系列教材)》编著者 吕克利、徐银梓、谈哲敏。 《动力气象学(大气科学专业系列教材)》是作者 在动力气象学多年教学基础上编写的,同时包含了作 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十三章,前八章是动力 气象学的基础部分,适合于气象院校本科生教学,后 五章反映了动力气象学较为近代的部分研究内容,可 作为本科生的教学补充材料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材料 。本书也可供气象科技工作者阅读。
本书围绕江苏沿海地区,运用长时段视角与学科交叉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揭示10世纪以来江苏海岸百年尺度上气候变化适应实践的演变过程及其机制;主要通过梳理历史海堤、海岸开发及历史潮灾的相互关系,并比较不同岸段对海岸环境变化的适应方式,揭示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背景下江苏海岸历史适应格局的差异化过程及发展机制。本书有助于揭示江苏海岸历史适应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深化对中国沿海低地环境变迁及人地关系演变的理解,为探索沿海可持续适应的理论与方法、促进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适应格局提供了区域研究案例。
竺可桢编著的《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竺可桢全集(第23卷)(精)》。 《竺可桢全集(第23卷)(精)》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本书共分四部分:(1)气候学总论:包括气候学学科的现状及中国气候,共两章;(2)气候变化:包括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重点是中国的气候变化,共两章;(3)短期气候变率与预测:重点讲述厄尔尼诺及季度气候预测,也包括海气相互作用及气候模拟研究,共三章;(4)长期气候变化成因分析及预测:讲述了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又专门讲述了近年来才开始研究的十年一百年尺度气候变化,共三章。全书十章,用较通俗的语言,介绍现代气候学的现状,重点是与中国有关的研究。但是气候是全球性的,因此,在必要时,也介绍了国外的研究,以及气候学在世界范围的现状。本书可供气象、农业、林业资源与环境等科技人员、干部阅读,也可作为有关院校教材或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