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 求是 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本书较系统地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韧性城市的发展概念、理论方法、经验启发等。并以上海为例,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系统、绿地与湿地系统的韧性状态,提出了综合性的韧性城市发展对策。
本书分为气象、天气和气候三篇,内容包括大气结构、辐射、大气运动、大气降水、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气候形成因子、气候分类与区划、气候变化以及5个实习。本书结合国内外现代大气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采用了较多的图表、公式和权威数据来详细阐明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方法,略去了繁琐的公式推导,突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描述了当前最引人注目的天气、气候现象。
本书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气候变率的诊断和预测方法,分八章。前四章属于多元统计方法,包括不同形式的EOF(PCA)、POP、SVD、CCA、RA以及非线性的PCA和CCA,常规的线性EOF(PCA)是这些方法的基础。第五、六章是频率域分析方法,包括功率谱、谐波、小波、滤波、奇异谱、非线性奇异谱分析,Fourier分析是这些方法的基础。第七章介绍气候变率可预报性诊断方法,第八章介绍海洋动力学模型与统计大气相结合的气候预测方法。 本书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材之一。也可作为地理、水文、海洋等相近专业教学参考用书。对从事大气科学科研和气象部门业务工作的高级科技人员,本书也有较大参考价值。
本书以煤化工行业中产生的焦化废水、煤气化废水和煤液化废水为对象,分析了煤化工废水水质特征及水质分析方法,系统介绍了煤化工废水主要处理技术,包括预处理技术、生化处理技术和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同时,依据一些治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选取典型的煤化工废水处理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全面概括、总结了目前煤化工废水治理技术及应用现状,提出了煤化工废水处理的一般原则、方法及典型工艺技术。
本书阐述了全球和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状况,总结了中国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成功经验,介绍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的成立背景、治理架构、发展战略、业务规划及其运作模式。
本书以相关k-分布方法为基础,首先研制了5种用于不同需要的谱带划分方案和新的k-分布间隔点选取方法;并把优化的气体吸收重叠带处理方法用于BCC_RAD。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与气体吸收谱带相匹配的硫酸盐和硝酸盐、黑碳和碳、沙尘、海盐气溶胶的光学参数化方案,黑碳气溶胶与其他气溶胶内混合的光学参数化方案,研制了包含6种冰晶形状的新的冰云光学参数化方案和非球形状沙尘气溶胶的光学参数化方案。对于大气辐射传输方法,该书介绍了作者新近发展的计算方法,这些都是BCC_RAD的特色。
吉祥图在中国深入人心,具有一定的实用美学价值。本书针对中华传统吉祥图案的生存特点、思想内容和构成法则进行了精辟的概括,收录了386个主题的吉祥图案,按汉语拼音排序,每个条目下平均3-5幅图片,并对该主题进行了诠释。作者引经据典,每个解说均有来源出处,全书共撰写图解说明20余万字,是目前国内吉祥图案资料数量优选,内容最翔实、准确、正规的大型图案资料工具书,亦是研究中国吉祥图案最可靠的参考用书。同时,本书还可以为中华民俗爱好者,工艺美术、绘画及其爱好者,建筑、广告等装饰行业提供大量既可欣赏又可借鉴的参考资料。
本书是《杭州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下册,介绍了杭州市雷电、强对流天气、大风、高温干旱、低温积雪、雾霾灾害的风险区划,并对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技术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杭州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下)》中内容翔实,资料可靠,可供从事大气科学、水文、农业、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部门和人员参考。本专著(下册)由王国华、苗长明、缪启龙、宋健、葛小清、杨育强主编。
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带着对大自然的疑惑写下了《天问》,而庄子把大自然描述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古人关注“天地”、“四时”、“万物”的空间、时间的相互关联。大自然的结构、规律和关联是客观存在的。 《天问:谁驱使了气候变化?》的目的是通过“天地之美”,“四时之法”和“万物之理”,认识气候变化,探索驱动原因。 《天问:谁驱使了气候变化?》试图用来自天文、地质、海洋和气象的科学数据探索“气候变化的真相”。人类燃烧的化石燃料来自地质时期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的沉淀。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是环境问题。科学问题是要研究的,环境问题是要治理的。当科学问题和环境问题分不清,又掺和上经济利益时,就容易引来争论不休的政治分歧。
本书是在原《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经总结十余年教学实践经 验和广泛征求读者意见并吸收了近年来近期新研究成果和考虑到业务发展方向 ,对原书进行了充实和提高而完成的。 本书根据天气学和动力学原理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国天气过程和天气系 统为主要对象,将天气动力学基本原理、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中国天气过 程三方面的内容地进行结合。内容全面,物理概念清晰,深入浅出,循 序渐进。本书经中国气象局高等学校气象类教材编审领导小组审查,确认为 大学本科通用教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气象、海洋 、水文、航空等部门教学、科研和业务人员的参考书。
城市热环境及其热效应是当前城市气候与环境研究中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城市热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体现,对城市空气质量、能耗结构以及公共健康等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本书以福建东南沿海城市为例,在GIS集成技术支持下,对闽东南主要城市热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构建及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了城市热环境的时空动态演变规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本书可作为地理、测绘、生态与环境、遥感、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选读教材,亦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有关大、中专院校师生从事生态环境研究的参考书。
《欧盟洪水指令手册》收录了欧盟洪水指令的全文和相关欧盟文件的节选,并对洪水指令的方法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和介绍,为我国厂大从事洪水管理的政府官员及科技工作者了解欧盟国家的洪水管理经验提供了方便,对关注我国洪水问题的各界人士有所裨益。
《动力气象学(大气科学专业系列教材)》编著者 吕克利、徐银梓、谈哲敏。 《动力气象学(大气科学专业系列教材)》是作者 在动力气象学多年教学基础上编写的,同时包含了作 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十三章,前八章是动力 气象学的基础部分,适合于气象院校本科生教学,后 五章反映了动力气象学较为近代的部分研究内容,可 作为本科生的教学补充材料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材料 。本书也可供气象科技工作者阅读。
本书以全球气候矿统的观念,从全球观测系统入手介绍近工。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事件的研究成果,从多时空尺度的角度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 全书分十章。章介绍全球气候系统的构成;第二章介绍全球气象、海洋、陆地观测系统和地球数字观测等內容;第三章介绍地球演变和地质时期气候,内容从地球的形成到百万年的气候变化;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介绍历史时期和现代气候的变化,*天气与*气候事件安排在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先后介绍海洋热力变化,包括太平洋上的EI Nifio事件、印度洋的Dipole事件和全球季风;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别是气候变化的趋势和气候可预报性问题的论述。 本书可供大气、海洋、天文、环境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介绍、分析和比较了中国、美国和欧盟的气候政策,并就中国低碳发展提出一些概念、观点和建议。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会对以下问题有所了解:中国、美国和欧盟各有什么样的气候政策?欧盟2012年后的气候政策路线是怎样的?欧盟在气候政策方面的领导力受到什么样的挑战?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了哪些贡献?如何对这些贡献进行定量评估?中国2020年碳强度减排目标意味着什么?低碳发展下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如何推动中国低碳发展?
《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研究》基于国内外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研究进展,评估了适应气候变化的现状与需求,探讨了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主要领域和不同区域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任务和行动方案,以及国家适应综合行动方案及能力建设的建议。本书将为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和规划提供科技支撑,也有助于推动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对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研究》可供相关行业和地方的管理部门使用,也可供气象、气候、农业、林业、水资源、海洋、能源、人体健康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人员参考。
《中国水旱灾害长期预报:理论·方法·实践》共分十章。章综述了水早灾害长期预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国际国内研究前沿、水旱灾害中长期预测的流程等;第二章介绍了天体物理学旱涝灾害预测法;第三章介绍了旱涝灾害预测的大气环流特征量法;第四章介绍了中长期水文预报的系统分析方法;第五章介绍了基于相空间的中长期水文预测;第六章介绍了综合系数预测法;第七章介绍了洪水峰现时间长期预报方法;第八章介绍了谚语预测法;第九章介绍了中长期预报方法在干旱、粮食产量和水资源中的应用;第十章介绍了早涝预测的集成发布与效益分析。“危险区法”、“黑子年月比例系数法”、“日月食代码值法”、“综合系数法”、“鼠相年法”等旱涝巨灾定性、定量方法是作者独创的,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中国水旱灾害长期预报:理论·方法·实践》适
本书详细介绍了作者近10年来从事人工神经网络气象预报建模理论方法与预报应用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神经网络主要模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神经网络的各种短期气候预测模型,时间序列的神经网络预报建模,神经网络的混合预报模型,神经网络的数值预报产品释用、能见度预报等应用研究,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的学习矩阵构造、泛化性能和过拟合等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书中还给出了大量气象预报应用研究的计算实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便于应用和推广。 本书可供从事气象预报研究,业务预报以及水文、海洋、环境、地震、经济和市场预测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及相关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
王春乙主编的《海南气候》主要描述了海南省的气候特征,内容有6章:靠前章为海南自然环境和气候概述;第2章为气候要素特征,主要包括温度、降水、云量、辐射、日照、湿度、蒸发、气压、风等主要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第3章为主要天气系统和气象灾害;第4章为气候资源;第5章为气候区划;第6章为气候变化。 本书可供从事天气气候分析、预报、预测的气象、水文、航空、海洋等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了解海南气候特征的科普材料。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拟出版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收录《竺可桢全集》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陆续发掘出来的未及收入前四卷的竺可桢文稿。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竺可桢全集》第22卷,收录竺可桢1917—1934年的文稿。无论何种学科、体裁的文稿,一律按时间先后排序。这不仅是因为存在着无法严格区分学科领域和体裁类别的困难,更多的考虑还是想给读者提供一种历史考察的方便,无论是什么学科或体裁的哪一篇,都是竺可桢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中留下连续足迹的一个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