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向海洋》是一本译著,原著者为美国海军军事学院的专家学者。 近些年,中国在造船、海上贸易、近海能源勘探、捕鱼以及海军的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本书将中国作为潜在的海洋强国进行了公正综合的分析评价,回顾了明清以来中国的海洋政策,讲述了当代中国海上转型的情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将中国置于更大世界历史背景下进行评述,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从陆地大国向海洋大国转变的案例 从波斯帝国时代到前苏联时代,总结了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该书用比较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已经转入海上转型阶段,尽管仍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如果这样的转型证明是正确的,作者们认为这会是中国过去两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非凡事件。另外,本书还提供了几十幅详细的地图以及积极分析框架,从而使读者
本论文集精选了与海洋文化相关研究领域知名研究学者的学术论文12篇,分为海权思想研究、海洋观念与海洋治理研究、海洋经济与贸易研究、海洋历史研究、海洋非遗研究、海洋文学与海洋意象研究等板块。所选编的论文对海洋文化开展多角度的研究,内容丰富,视角新颖,立论颇有见地,反映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显示了海洋文化的现状,对于进一步开展海洋文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集适合从事海洋文化研究的学者和工作者参考,也适合对历史、经济、地理、华人华侨等研究方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徐伟、王晗、刘大海编*的《海洋产业填海项目控制指标及集约评价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制定“海洋产业填海项目控制指标”,其涵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特定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条件下,控制单个用海项目的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额定填海面积的标准。该控制指标是衡量各类产业用海是否科学、合理和集约的综合指标,是编审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等文书的重要依据,也是填海造地项目检查、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对各类产业用海起到规划性、导向性、约束性和控制性的作用,促进建立海域集约利用的长效机制。本书适应我国海域资源管理发展的新形势,从临海产业用海角度探讨各类产业填海面积的控制性指标,形成科学的控制与管理体系,对促进海域资源的科学、合理、节约和集约化利用,提高国家对围填海造地的管理调控能力,保障我国
伟大的科学家狄拉克说过:“数学中的美,是一种无法付诸定义的特性,比艺术中的美具有更多的内涵,却难于为数学学习者领会。” 《美妙的数学》(插图珍藏版)以数学实例揭示数学潜在的规律,同时探索用美学原理指导数学创造和发现的途径。全书分成数,形,曲线,抽象,无穷等专题板块,图文并茂。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配以200余幅插图、数十条资料链接和名人语录,全面展现数学的丰富文化及其内在的美妙,引导学生去欣赏数学美,发现数学美,研究数学美,创造数学美。 本书自2014年1月首版以来,得到读者的积极反馈和认可。此次改版升级为精装的插图珍藏版,不仅在内容上进一步补充完善,也在图书的装帧设计方面有显著提升。
本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内容不仅涉及新世纪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方法、海洋文化概念的界定、海洋意识的重构以及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变迁等,而且涉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艺术与海洋文学的研究,以及海洋开放思想等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与会专家学者还就如何加强我国海洋文化研究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诸多值得需要深入思考的新问题。本次学术交流活动。为学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平台,既砥砺了思想,同时对提升我国海洋文化研究整体水平和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亦不无助益。
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成立于1957年,是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属下的个多学科组织,也是历史悠久,规模*,影响也*的国际海洋学界非政府学术组织。SCOR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ESCO-IOC)的科学咨询机构。SCOR旨在推动和协调国际海洋科学研究,解决海洋研究中的方法学和概念性问题,SCOR强调各国科学家在自愿基础上参与其学术活动。多年来,SCOR在发起和组织大型海洋研究计划,推动海洋前沿领域研究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84年10月,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法国罗斯科夫举行的SCOR大会,并成为SCOR的正式成员。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中国SCOR)是我国对应于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成立的全国性海洋组织,其宗旨是增进我国海洋界与国际海洋界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团结全国海洋科学工作者,繁荣我国海洋科学事业。中国科学家苏纪
中国海洋渔文化肇始于远古时期,是以海岸采贝和近浅海捕捞等方式猎取海生食品的海洋渔猎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种渔猎活动发展为有规模的渔业捕捞和养殖业,并形成了相对专业性的从业人员和产业发展。渔民、渔业以及渔业活动得以展开的渔场和渔民生活的海岛渔村,构成了蕴意丰富、形态多样的中国海洋渔文化系统,廓开了生动丰富、立体多元的中国渔文化的灿烂画卷。中国海洋渔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洋渔文化的发展历史与中华文明史一脉相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象山海洋渔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先民以海为生的印痕、原生的文化俯拾即是,有渔具、渔船、渔场、渔港、渔汛、渔灯、渔歌、渔曲、渔鼓……这些原有的文化元素许多是象山独有的,充满了浓浓的象山味。《中国海洋渔文化研
本书在简要介绍海洋动力、海洋生物、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主要阐释海洋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态灾害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时空分布特征,介绍海岸与海洋灾害预报与海岸防护的基本方法。本书配有数字交互资源,便于读者随时查看课件、视频和课后习题解析。本书可作为海洋及相关学科学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科技人员参考用书。 海岸与海洋灾害这门课可以使学生在面向海洋、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对可能遇到自然灾害和恶劣环境有所认识,从而 加从容地面对突发海洋事件,加强应急管理与防御,为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支撑海洋强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深空、深海、深地是战略高技术领域。近年来,上天捷报频传,神州逐梦、嫦娥探月、天问问天、北斗环宇、天宫遨游;下海卓有成效,“蛟龙”下海、“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奋斗者号”成功坐底,载人深潜屡创新纪录;入地难题攻克,万米钻机研制成功、亚洲 深大陆科学钻井“松科二井”创多项世界纪录,深地勘探技术装备、智能化研究平台取得突破性进展……“闪耀深空深海深地的中国科技”科普丛书展示了中国在“三深”探测中取得的辉煌科技成就,彰显了中国科技创新力量。 《潜入万米深海》一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海洋的基础知识、深海知识科普、海洋生物的生存状况、人类对于深海的探索,以及人类的行为对海洋产生的影响及保护海洋的重要意义;在一篇篇文章中还穿插了知识类、人文类小栏目,对相关概念进行科普,对相关知识
本书主要探讨和研究中国海洋治理的目标与机遇,重点分析 海洋治理体系的内涵、战略意义、目标、路径、机遇与挑战,全面阐述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认为“一轴两翼”是中国现阶段海洋战略的优先发展方向、陆海贸易新通道是中国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可行性路径。同时,本书分析和探讨了影响中国海洋治理的外部因素,阐释“东盟”等新兴 海洋安全治理的理念与制度选择,评估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的海洋政策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 社会的海洋合作以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洋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成果丰硕。本报告对五年来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报告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团队承担,是在以往编写 发展报告系列《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的基础上,因应形势变化和时代需求推出的新版报告。 内容主要由海洋文化理论、海洋史、海洋文化遗产、海洋考古、海洋民俗、海洋文学、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教育及人才培养、海洋历史文献九个分报告构成。另附有五年来的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大事记。
本书选定 开展冰上丝绸之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为主题,旨在以推动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进程为出发点,以深化海洋管理改革为着力点,启迪思想,博采众长,对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方案和海洋管理的完善途径做出有益探索,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智慧碰撞、信息分享、观点交流的平台,致力于打造海洋领域影响力的专业论坛。
《海域空间层叠利用的用海兼容性研究/人民日报学术文库》首先阐述了我国海域空间利用的现状,然后从层叠用海立体功能区的划分出发,研究了基于主导功能的用海优序的确定方法,构建了基于叠置分析的海域空间层叠利用立体功能区划模型,研究利用空间叠置分析方法,完成层叠用海兼容方案。同时在做层叠用海兼容性的实证研究时选择青岛市胶州湾为实证分析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