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海洋学是一门融合人工智能和海洋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本书旨在详尽充实地介绍人工智能海洋学的相关知识。本书共分9章,介绍了海洋大数据、Python语言、人工智能基础(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海洋特征智能识别、海洋参数智能预测、动力参数智能估算和模式误差智能订正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学中的应用。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是海水淡化领域的权威著作,在介绍水资源、膜分离、传热、传质知识的基础上,对热法和膜分离技术的各种过程和工艺做了重点阐述,内容包括海水淡化工程水预处理技术、热法淡化技术与工程、反渗透和纳滤淡化技术与工程、电渗析淡化技术与工程、核能、太阳能和风能淡化技术与工程、集成海水淡化技术与过程优化和其他淡化技术,系统总结了这些技术近年来的创新进展。此外,《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还结合社会对海水淡化的饮用水生产和环境影响的关注,对海水淡化后处理、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对环境的影响及评价与对策等做了详尽阐述,针对海水淡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汇聚了国内海水淡化领域权威专家和单位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诸
甲壳动物物种多样性很高,是重要海洋底栖动物;胶州湾是北方典型的温带海湾。本书是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高等甲壳动物十足目珍贵资料的累积和多样性资料的完整总结。本书*部分详细介绍了真虾总目以后的底栖甲壳动物**分类系统;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了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十足目物种多样性,共计43科90属152种,包括每种的异名、标本采集地、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等,附有形态学特征图和整体照片。书后有参考文献、中名索引和学名索引,便于读者查询。
《三亚蜈支洲岛珊瑚礁的现状、生态修复及保护对策》阐述了三亚娱支洲岛珊珊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分布。其中,造礁石珊珊13科40属90种,多孔腿2种:海参11种,海胆7种,海星5种,碎碟2种,海螺8种;珊珊礁鱼类33科52属75种。书末为所述大部分海洋生物配有彩色实拍照片,便于图文对照。《三亚蜈支洲岛珊瑚礁的现状、生态修复及保护对策》还系统分析了珊珊礁退化的原因,介绍了在三亚螺支洲岛开展的珊湖礁生态修复工作,*后提出了保护对策与修复建议。
为适应海域使用管理的新形势和要求,全面提高海域使用论证相关人员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使其更全面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海域使用论证的相关法律法规、导则、标准和技术方法,帮助其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国家海洋局组织国内海域使用论证方面的知名专家和管理工作者,对多年海域使用论证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编写了一套考试系列参考教材。《海域使用论证案例评析》是该套教材中的一册。《海域使用论证案例评析》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并从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5个不同用海类型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案例,在分析点评基础上汇编完成的。本册教材在编制中注重分析总结了各类型用海项目海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国家相关行业产业政策与海域使用管理政策的把握、根据项目用海类型与海域资源环境条件特征海域使用
《海洋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是中国工程院于2011年年底启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中“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成果。《海洋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针对培育和发展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地位、国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指出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发展重点以及有关政策建议。
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 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的奋斗目标。为了抢抓蓝色经济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和本土优势要求,谋划海洋高端产业发展,全力推进蓝色硅谷建设,打造蓝色经济领军城市,青岛市科技局、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青岛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围绕海洋新材料、深海探测及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现代海水种苗繁育与健康养殖、海洋仪表/船舶装备与设计、海洋新能源、海洋节能环保等海洋高端产业开展了全球创新资源分布路线图研究。主要研究分析了这些产业领域国内外重点发展方向、产业分类和关键技术,给出了国内外重点研发机构、生产企业、产业组织和主要产品的情况,通过0RBIT国际专利分析平台分析了各产业领域重点创新机构的核心专
本书剖析了国家对地球科学中有关薄弱学科的战略需求,凝练出相关薄弱学科适合国际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我国地域特色的亟待这些薄弱学科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战略研究方向;系统梳理各薄弱学科发展历史,总结各学科历史地位和发展规律,分析各学科现状与适应国家重大需求所存在的差距,提出各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及其薄弱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地球科学中薄弱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书系统介绍了海洋环境分析监测领域的相关仪器、方法、技术及发展动态。全书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对海洋环境监测的定义、对象、类型和发展趋势进行概述;介绍海洋常规环境,包括针对水文气象、营养盐和叶绿素等的监测技术;介绍海洋典型污染物,包括针对典型重金属、有机物、赤潮毒素和油类的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环境总毒性的生物可视化分析与新型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现代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的构成与平台,包括立体监测集成系统的基本组成,多元化的监测平台及数据与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以及国内外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系统;介绍海洋环境业务化的分析监测方案;针对我国未来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所面临的挑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野外实习是生物学、生态学、海洋学教学和学习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动物种类繁多、形态万千、移动迅捷,识别和区分它们十分困难。《海洋常见动物门类及海滨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图册》作者通过长期积累和艰苦努力,结合多年野外实习心得和教学实践,精心编成此书。它用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语言对海洋,特别是海滨常见动物门类和种类进行展示和介绍,并图示它们的识别特征和野外观察要点。文中所有图片大都为作者亲自拍摄和绘制而得,并辅以指导性观察项目,是不可多得的海滨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教材。
本书主要由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中从事海洋微生物学教学和科研的人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并参考国内外**文献编写而成。全书共分16 章,包括海洋微生物学概论、海洋原核生物的结构及特性、海洋细菌、海洋古菌、海洋真核微生物、海洋病毒、深海和极地海洋微生物、海洋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海洋环境中活的非可培养(VBNC)状态细菌、鱼类的微生物病害、海洋微生物的开发利用、海洋微生物的采样技术、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技术、海洋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海洋细菌的分类与鉴定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在海洋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力求从个体和群体水平上阐述海洋微生物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该学科的重点、难点和生长点。
本书主要介绍海洋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全书共分8章,章是绪论,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对象、历史和方法,水声环境基本参数及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重要意义;第2章介绍了水声传播建模理论及其高性能并行仿真、海洋噪声场和浅海混响建模;第3章介绍了宽带水声信道波形预报问题;第4章主要研究了水平非均匀介质和海底对声传播的影响及深海会聚区声传播;第5章分析和研究了水声环境效应的不确定性规律及捕捉方法;第6~7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评估模型及信号级水声环境效应仿真系统;第8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技术在辅助决策方面的应用。书中内容反映了近年来该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叙述详尽,理论分析力求系统,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实用性强。《海洋水声环境效应建模与应用(精)》可供从事水声物理、水声技术
《海洋波浪能综合利用:发电原理与装置》结合作者訚耀保多年来在外的研究成果以及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海洋波浪能发电实例,系统论述和总结了海洋波浪能综合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同时介绍了其发电原理与装置,以及研究进展和海洋试验案例。内容主要包括:能源及其利用规则,海洋波浪性质与能量转换方式,固定摆式和浮力摆式波浪能发电原理与装置,振荡水柱式波浪发电原理与装置,越浪式、鸭式、筏式、点吸收式以及磁流体波浪发电原理与装置,小型海洋发电站与波浪能转换器前沿技术等。书中附有国外海洋波浪能发电起源、专利与应用实例。本书力图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侧重系统性、前沿性,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海洋波浪能综合利用:发电原理与装置》适合海洋能及其重大装备研究、开发、制造和管理的
30多年来,国际上已对海底热液活动的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中国围绕海底热液硫化物也开展了多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工作。 基于此,《海底热液地质学(精)》率先提出了海底热液地质学的构架,将海底热液活动及其产物的分布划分为域、带、亚带、区和点五级,给出了海底热液活动及其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调查模式和探测方法,并划分了海底热液产物的类型,是一本多角度介绍海底热液活动的专著。 《海底热液地质学(精)》由曾志刚编著,分别对海底热液活动的分布与环境,热液柱、喷口流体、热液硫化物等热液产物,热液区中的生命现象,热液活动对沉积环境的影响,流体一岩石相互作用,热液活动的深部过程,热液系统的热一质通量问题以及热液系统的资源潜力作了介绍。 本书可供从事海底热液地质、海洋地球化学、海底矿产资源、热液
由王军成编著的《海洋资料浮标原理与工程(精) 》以复杂系统论、信息论、力学、海洋学为理论基础,结合海洋资料浮标详细阐述了海洋动力环境浮标监测技术理论及其相关的观测、通信等技术体系。之后,详细介绍了浮标总体设计及其各子系统(浮标体、锚系、数据采集与控制、通信、供电、传感器等)的原理及设计,并配合详实的示例。 《海洋资料浮标原理与工程(精)》涉及海洋资料浮标及海洋观测技术方面的众多*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不仅可供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观测技术探索、海洋资料浮标研发的学者、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我国海洋、气象业务管理部门参考。
《上海市海域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受上海市海洋局908专项的经费的资助(ST1和ST2)。《上海市海域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共分为十四章,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第二~十一章从海洋水文气象、海水化学、大气化学、海洋生物生态等方面全面、详尽地阐述了上海海域海洋环境现状,并结合多年研究资料,对上海海域"主要环境变化要素、长江口低氧区、大气中重金属来源、河口大型工程对环境影响、渔业资源变化"等方面展开探讨。
80年代初,中国学术界进入百花齐放的年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许涤新和经济学家于光远的倡导下,海洋经济新兴科学和学术团体相继出现,汇集了各方面的专家与学者,共同开展海洋经济研究。在这股大潮中,我踏上了研究行列,先在学校中开设海洋经济课程,先后培养了两届研究生。为了实现专心一致研究海洋经济的愿望,1986年我调入了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离开了30多年的大学讲台,走上科研岗位。这是我人生里程碑上*的转变,那时,我虽已步人中老年,可心情正像宋词中“莫道玉关人老矣,壮志凌云不惊秋”一样,有一颗真想做出一番事业的雄心。在山东社会科学院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立下了国家“六五”重点课题,并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经过五年的努力和发挥集体智慧,终于完成了我国部海洋经济专著——《中国海洋区域经济研究》,
As one of the eighteen field-specific reports comprising the comprehensive scope of the strategic general repor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is sub-report addresses long-range planning for develo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marine science. They each craft a roadmap for their sphere of development to 2050. In their entirety, the general and sub-group reports analyze the evolution and laws gov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scribe the decisive impa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predict that the world is on the eve of an impending S&T revolution, and call for China to be fully prepared for this new round of S&T advancement. Based on the detailed study of the demands on S&T innovation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the reports draw a framework for eight basic and strategic system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suppor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 out China's S&T roadmaps for the relevant eight basic and strategic systems in li
由刘修德主编的《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东山湾》建立了东山湾水动力、水质、悬沙数值模型,针对历史围填海工程进行了水动力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生态环境、海洋资源和经济损益的回顾性评价;根据海洋规划、功能区划和当地需求等,设计了未来围填海方案,利用水动力模拟手段,结合海洋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评价,分析了各类围填海对港口航运、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及经济的影响,综合评估了东山湾围填海方案。
江世贵、苏天凤、夏军红、李加儿等编著的《中国近海鲷科鱼类种质资源及其利用》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近海鲷科鱼类的基础生物学特性、繁殖技术、养殖技术、种质资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重点介绍了其地理分布、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繁殖与养殖技术、种质研究方法及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等内容。《中国近海鲷科鱼类种质资源及其利用》适合从事海水鱼类养殖及种质资源研究者使用,也可供各级水产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和水产院校师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