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海陆的起源》一书中系统论述了他所提出的大陆漂移说,阐述了漂移论的本质内容以及与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的关系,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方面对漂移论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探讨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动力。本书内容在地质学界和地球物理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之后拉开了地球科学革命的序幕。
《人文地理学导论》按人文地理学导论、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和人文地理学进展的三层次教学体系设计,是专门为本科生编写用于人文地理学教学的基础课程教材。全书围绕“空间”和“地方”这两个地理学的核心论题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近年来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包括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地缘政治和人地关系等内容,兼具可读性、趣味性和前沿性特点。全书按四条主线展开:①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②人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③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④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联系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导论》适用于大学本科生宽口径知识教学,也可作为从事地理学
《西溪湿地的文化与历史》是作者在多年来对西溪湿地各种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研究项目,汇集了大量技术和思想素材。西溪湿地自是杭州十分重要的生态物质要素,但其赖以延续或存在的却是人类的思想或文化要素。作者在审视西溪湿地的过程中主要清理出两种思想元素,一是生态思想元素,二是存在论思想元素。在一个日益走向生态危机的世界环境里,在必须走向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的历史条件下,重温和研究生态思想资源已经成为全人类不可推脱的功课。当人类普遍患上“增长癖”、以史无前例的方式推行功利主义的时候,必须回到生态根基上来重新审察自己的生存基础和生存价值。在当前全球陷入经济危机的境况下,尤其需要用生态理性慎重选择,需要以生态审美的方式重新分配和安排生产生活资源,重新规划人与自然的存在空间。
20世纪是科学技术成就辉煌的世纪,也是人类理性日益成熟的世纪。20世纪许多科学技术成就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仍然在不断迸发出对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地理学也不例外。 由地理资源所吴传钧院士任主编,杨勤业、鲁奇研究员为副主编的《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地理学》是一部条目形式的大型工具书,日前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它以学科体系为框架,分学科研究、专题研究、学术事件、学术人物、学术名著名篇、学术机构团体、学术刊物等7类条目,共计139条,约60万字。全面总结了百年来国人地理学学术成果,是一部独特的地理学学术“世纪鉴”。它虽然不是学术著作,但保持高尚的学术品味;它尊重历史,推进地理学发展,传播真知;为了避免门户之见,对涉及各流派的争论,只要有学术创新,均兼收并蓄。开篇《20世纪中国地理学研
[把工作当学问去做],使我始终有一股勤勉的动力,把水与文化相融合,把治水与人文相渗透:把水工程与水美学相彰显,把水环境与水生态相映衬。放至于软科学的人文层面去解读、去认识、去思考,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用创新的实践行为,认真对待写作的学术命题。这正是笔者经历无数精神困惑和思想磨炼之后的超然和解脱。
《走近科学》是中央电视台个大型科普栏目。1998年6月1日开播以来生产了大量优质的电视科技节目,在各类节目评奖中屡次获奖,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扬,已成为中国电视科普的一面旗帜。《徐霞客——一个人的国家地理》是“走近科学”系列之一,由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组编写。《徐霞客——一个人的国家地理》内容包括千古奇书、徐家有奇人、一个人的国家地理、探寻神秘洞穴、破解地貌悬疑、调查旷世奇案、寻源盘江、涉险瘴疠之地、溯江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