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起源》是大陆漂移说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魏格纳的经典论著,系统地阐述并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部分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第三部分为解释和结论,从地球的黏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讨论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动力。此书一问世,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引起全世界地质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这是一本利用户外线索辨别方向、预测天气、寻找水源、追踪动物的实用徒步指南。作者在本书中为读者分享了诸多观察和解读自然的技巧与心得。这些技巧与心得是他二十多年来行走在世界各地,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无论漫步在乡村还是城市,行走在海边还是山地,只要你善于观察,掌握解读自然的技巧,太阳、月亮、星星、云朵、土地、植物、动物等,都会变得更加有趣!
2016年,第二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由湖北大学承办,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超过110支队伍参加比赛,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大赛一方面突出地理特色,培养学生用地理学的视角和地理学方法去理解、解释、解决生产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推进学生学术科研、专业思考等方面的素质。另一方面大赛突出综合素养,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将其专业学术研究结果简明清楚地展示给观众,培养学生演讲答辩、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精神气质。由各参赛高校派出教授组成的专家评审小组,对参赛作品的学术性、创新性以及参赛选手的展示风貌、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对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较高要求,参赛作品和选手的水平也逐年提升,为培养地理类及其他各相关专业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演讲答辩能
(1)提出了基于空天地水的青藏高原DEM协同方法:建立了面向青藏高原特殊地理环境,集成卫星遥感、UAV-SFM、地面实测和船载水深测量等的多维协同体系,并采用GNSS星站差分技术,构建了统一地理空间基准,实现了空天地水多源DEM数据的融合,扩大了数据覆盖范围,提升了高程精度和空间分辨率,为青藏高原河湖系统建模与演变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地形地貌数据获取方法。(2)提出了基于数学形态学的青藏高原内流区湖泊水文连通性建模方法:基于区域增长算法提取内流区湖泊,采用标记控制的分水岭分割方法建立湖泊分水线,计算相邻分水线的*小溢出点高程建立漫溢邻接矩阵,利用改进Priority-flood搜索算法构建湖泊级联漫溢模型,通过森林结构图实现建模结果的可视化。构建的青藏高原内流区融合型湖泊和瀑布型湖泊等漫溢级联模型,从地形特征上阐明
书号:9787559139627 书名:国际科普大师丛书(青春版).博物篇 生命大趋势 定价:36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梦想之旅》编委会编著的本书以近300个词条、近500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精美图片,介绍了全中国34个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囊括了这些地方的风景名胜、文化传说、地理物产,几乎无所不包。 本书以明快的版式、简短的篇幅,对中国国家地理风貌的做了一次全新展示,为读者营造出一种了解中国自然地理、感受人文感怀的良好氛围。
《梦想之旅》编委会编著的本书以近300个词条、近500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精美图片,介绍了全中国34个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囊括了这些地方的风景名胜、文化传说、地理物产,几乎无所不包。本书以明快的版式、简短的篇幅,对中国国家地理风貌的做了一次全新展示,为读者营造出一种了解中国自然地理、感受人文感怀的良好氛围。
《西溪湿地的文化与历史》是作者在多年来对西溪湿地各种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研究项目,汇集了大量技术和思想素材。西溪湿地自是杭州十分重要的生态物质要素,但其赖以延续或存在的却是人类的思想或文化要素。作者在审视西溪湿地的过程中主要清理出两种思想元素,一是生态思想元素,二是存在论思想元素。在一个日益走向生态危机的世界环境里,在必须走向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的历史条件下,重温和研究生态思想资源已经成为全人类不可推脱的功课。当人类普遍患上“增长癖”、以的方式推行功利主义的时候,必须回到生态根基上来重新审察自己的生存基础和生存价值。在当前全球陷入经济危机的境况下,尤其需要用生态理性慎重选择,需要以生态审美的方式重新分配和安排生产生活资源,重新规划人与自然的存在空间。
目前,我国矿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有老矿山基地的已探明储量日趋枯竭;新发现的矿床和接 替资源又越来越少;加之新矿床的发现和勘探成本也在逐年提高。因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新建矿山不多, 一些大型矿山又面临关闭。 本书首先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我国矿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危机,随后用三篇二十五章的篇幅系统分析了我国矿山的找矿潜力;全面总结了找矿勘查的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在矿山找矿勘探中所应用的一些新的理论方法和勘探技术,具体包括:构造地球化学技术、伪多频激电技术、近矿充电激电技术、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测深和高频大地电磁(EH-4)测深技术、地电化学提取技术、瞬变电磁技术、y能谱技术等,并把上述新方法与新技术具体应用到安徽铜陵地区和云南个旧地区的实际勘探当中,对实验区的深边部隐伏矿体定位
滨海湿地的生态恢复是海岸带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发达国家的很多滨海城市都开展了相关工作。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一直很重视区内滨海湿地的保护、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并投入巨资整治凤塘河口的湿地,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材料力学问题与范例分析(第2版)》通过大量的问题与范例分析,着重阐述材料力学的分析与求解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力学问题与范例分析(第2版)》分为“基本”与“进一步研究”两大部分。“基本”部分的内容与体系,紧密结合本科材料力学教学;“进一步研究”部分,则涉及材料力学中某些扩展性问题,以满足学生进一步提高的要求。 全书精心编写材料力学问题与例题300个。对于一些学生难于理解与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提供了既简明又深入的论述。在例题编写方面,注意典型性、多样性、概念性、思考性、实用性与综合性,既包括计算与理论分析题,也包括少量实验题与利用计算机求解的问题。 《材料力学问题与范例分析(第2版)
本书以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地球物理勘探为主线,在总结消化东海陆架盆地大量石油物探、石油地质和钻井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莎东海陆架盆地的基本结构造特征、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盆地油气系统分析与评价,以及物探新方法、新技术在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本书可供从事石油物探、石油地质研究的科研、技术人员和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中国地质调查局“九五”期间在全国共部署了849幅1:5万、9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旅游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地质、区调工作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和经验,本套丛书即为系统总结。 本卷以项目组为单位,共收录研究成果87篇,对各省(区、市)存在的具有全国意义或区域意义的重大地质问题、“九五”期间区调地质调查所取得的新认识、新进展进行综合性专题总结,特别是针对工作区内有特色的重大地质问题、热点地质问题进行了总结。总结内容分7大类:地层古生物、侵入岩、火山岩、构造及造山带地质、前寒武纪地质、新生代地质、环境地质及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可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国土资源调查科研、生产人员,以及有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油藏工程原理与方法(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的内容分为七章。章和第二章主要阐述油藏工程设计所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水驱开发理论和注水开发指标计算,为注水开发设计奠定科学依据;第三章和第四章阐述油藏动态监测原理与方法以及油藏动态分析方法;第五章主要介绍油田开发调整的原理和方法;第六章对常见的稠油油藏、断块油藏、低渗透油藏、凝析气藏和碳酸盐岩油藏等复杂油藏的开发原理和开发技术进行阐述;第七章以聚合物驱为例对化学驱油藏工程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油藏工程原理与方法(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的编写特点是:阐述基本原理与强调工程设计应用相结合;介绍实用方法与讲解先进技术相结合;章节的相对独立性与全书的系统性相结合。另外,《油藏工程原理与方
《机械工程基础(第3版)》围绕机械取材,将工科机械类多门主干课程的基本内容统筹安排、有机贯通融合,向读者系统介绍了机械的静力分析、承载能力、运动分析、动力分析、传动形式、联接方法以及动应力计算等相关内容,结合典型机构和典型零件介绍了机械设计的一般思路和具体方法。侧重于涉及机械工程的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阐述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介绍。 全书共分为12章,每章都配有量的例题和复习题,并附有答案。在部分章节中,结合一些工程事例、运动项目或自然现象,以“开动脑筋”向读者提问,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和发挥。附录中给出了机械零件常用材料以及钢材的常用热处理方法介绍等。 《机械工程基础(第3版)》作为工科高等院校电气类、经济管理类,以及近机械类、非机械类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全国高等
本书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系列研究课题之一,其主旨是对河流健康生命及其价值和权利进行系统分析,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河流伦理”体系。内容包括河流伦理的基本内涵、河流的价值、将道德共同体扩大到河流的必要性、河流的生存与健康权利、建构河流伦理应确立的原则,以及人对河流的责任与义务等,并对河流政策中的价值观与伦理观、河流评价机制中的伦理尺度以及河流管理实践中的生态意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既可作为理论工作者的参考读物,也可作为水务工作者的一般读物,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以大量实测剖面和岩心分析为基础,汇集了笔者多年从事燕山、太行山和南华北地面露头及任丘古潜山中-新元古界的研究成果和油气勘探资料,有目的地补做了沉积-储层、层序地层学、碳氧同位素和有机地球化学等项分析测试,借鉴和引用了外中-新元古界研究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知识,讨论了中新元古界地层和构造、沉积学及其相关问题、层序地层学,以及油气地质特征和评价。 本书可供广大油气地质勘探工作者,从事中-新元古界基础地质研究的科技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有关师生的教学和科研参考。
本书围绕空间信息的集成、尺度、不确定性等特质问题,着眼于空间信息融合及有效性机理,综述了多源空间数据套合的理论框架和计算方法、尺度建模与转换、多尺度数据联合空间预测等研究议题,致力于在这些方面提炼精华,为在这些共性和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提供背景资料和路标。本书的目标是构建空间信息一体化融合、尺度转换、不确定性建模及三者交互的理论框架,对于空间信息科学体系、尤其是空间信息(包括遥感信息)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本书可供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地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参考。
青藏高原是我国湿地的重要分布区之一,长江、黄河源区沼泽湿地分布范围广大,是世界上海拔的沼泽湿地。《三江源湿地变化与修复》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对三江源地区的湿地开展了动态监测和评估,揭示了三江源地区湿地退化的事实,并对其退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利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通过改变三江源地区下垫面,定量模拟湿地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湿地减少后将会造成湿地分布集中区域出现气候暖干化趋势,并且这种趋势会随着时间进程缓慢扩大。数值模拟的结果支持了湿地具有冷湿效应的结论。针对三江源地区湿地退化特点,开展了高寒退化湿地修复技术的试验示范,总结了适合三江源地区湿地修复的技术,为三江源湿地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方法。《三江源湿地变化与修复》可供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
本文集是中国地质图书馆承担科技部的“地球科学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项目成果之一,收录了地球科学文化研究方面的论文26篇,包括了地球科学文化的基础理论、地球科学文化资源、公众地球科学素质现状、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地球科学文化传播、地球科学文化队伍、地球科学文化发展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本文集可供从事地球科学文化的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参考。
本书是为祝贺么枕生教授从事气候教学研究65周年暨90华诞而出版的,是从么枕生教授已发表的论文中精选、汇编而成的。全书均是关于气候学、统计气候学方面的论文,分成两大部分:部分是近年代表作,第二部分是重要论文选。其中,有1994年以来发表的具有国际水平的高龄之作,更有1999年即将在国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摘要。 本书可供气候、地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与业务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