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海陆的起源》一书中系统论述了他所提出的大陆漂移说,阐述了漂移论的本质内容以及与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的关系,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方面对漂移论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探讨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动力。本书内容在地质学界和地球物理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之后拉开了地球科学革命的序幕。
德国A.L.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著作,1915年出版。魏格纳在这本书里系统地阐述、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分3篇共13章。一篇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篇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第三篇为解释和结论。从地球的粘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讨论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动力。此书一出版,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引起全世界地质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地理学是人类认识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应对粮食生产、交通障碍、资源匮乏、气候变迁等一系列生存难题不可或缺的手段。今天,海平面上升、森林过度砍伐、物种灭绝、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移民等挑战日益严峻,地理学的意义愈发凸显。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地理学的研究主题、方法、学科意义和价值,梳理了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打开了地理学的大门。
科学起源于猜想,观察和实验用于证实或证伪猜想。地理学的猜想很难通过实验去证实,但是可以通过观察进行记录和描述。本书记录了作者关于人与地球、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灵感和猜想。中国人对春秋的感受为何这么深?渔猎采集、游牧和农耕,这三者发生的先后顺序是什么,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吗?从地图上看,四大文明古国都与沙漠有关,难道文明是沙漠的馈赠?在以地理资源为基础进行哲学思考的同时,作者提出我们应该享受灵感、猜想的快乐,丰富自己的人生。
随着地理学在各个国家获得显著的发展,人们对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之一的地理学的性质和目的等等的有关问题,日益发生了兴趣。《地理学性质的透视》是哈特向继《地理学的性质》之后的又一著作,从经验主义哲学高度总结了区域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是地理爱好者的必*书。
随着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应用方向的多样化,学术界对该学科的兴趣与日俱增,更加关注学科方法和哲学基础;同时,该学科也从技术进步中获益。受数量比和系统论的影响,也为了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自然地理学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重视环境过程、景观演变、年代学、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和学科应用。《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对此类国际学术进展作了全面的综述;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技术途径;展示了自然地理学家对塑造自然地理学学科形象所作的贡献。 《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主要以年代为序分成三大部分:*部分涵盖了1850 1980年的学科发展情况,回顾了自然地理学从奠基到近期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考察了该学科近今的各种研究途径。第三部分展望了该科学在新千年的发展趋势,特别关注在全球尺度和文化层面上的创新之路
本书基于现代地理学、土地科学、景观生态学、水文气象学等相关理论,结合计算机、空间、遥感等信息技术和现代数理统计方法,以阿克苏绿洲为研究对象,遵循 格局现状 时空演变与驱动 生态安全响应 的逻辑路线,在系统分析和探讨近十年来阿克苏绿洲植被、水环境演变规律的基础上,从生态承载力、生态敏感性、景观格局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等角度分析阿克苏绿洲生态安全的时空异质性。研究成果对保护阿克苏流域水质生态安全,促进流域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也为类似区域的农业和水资源管理、生态安全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地球并不平静,时刻运动中的板块以地震和火山彰显自己的活力。作为两种自然现象,地震可能会给人类造成灭顶之灾;而喷发的火山一方面将地球内部物质送至地表,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以及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无法脱离地震与火山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了解这两种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找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预防自然灾害的办法。本书将结合近几十年来的最新研究,探讨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形成机制、相关影响,并阐释预警与预防措施,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然,进而保护自己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由中国地理学会编著,介绍了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学科发展情况,并对本学科的进展做了全面而准确的总结。学会对所负责的学科发展研究初稿进行研讨及学术交流后,为研究成果的后完成提出实质性修改意见和建议。整套丛书的特点:,确保权威性,注重研究工作的质量,确保研究报告为反映各学科发展情况的*权威性的指导性丛书;第二,体现前瞻性,学科涉及面较大的不要求面面俱到,应注重体现*热点、前瞻和重大学术进展;第三,将2007年第四季度学科发展的内容纳入进去,做到严谨、完整;第四,时效性好;第五,整体性强。
本书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省市区地理》之一。本书分总论、分论、专论三部分共八章,分别介绍了澳门地理区位、澳门政治制度和行政区划 、澳门资源环境生态特征 、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澳门半岛、澳门离岛、澳门博彩旅游业的多维效应、中西文化交汇之都的创新之路等内容。本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既全面反映了澳门区域地理全貌,又对澳门博彩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加深普罗大众对澳门乡土地理文化的认识有重要作用。
本书为“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洞庭湖项目点实施成果之一,并凝结了著作者们30多年来在洞庭湖湿地研究中的战果。该书从洞庭湖湿地资源、环境保护的角度。总结和介绍了洞庭湖的形成与演化。洲滩湿地的发生发展规律,土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土壤资源特点。湿地动植物资源,植被生态学与动植物群落分类及其特征,植被图绘制,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与能值-货币价值评价,水环境、钉螺孳生环境、地质环境,湿地退化及其成因,湿地保护与可持续性经营策略等。该书集理论性、知识性、应用性于一体。观点鲜明、论据充分、针对性强,对洞庭湖的保护与可持续性经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书具有一定的湿地经营管理、保护利用与科学研究方面的参考价值,可作为林业、环保、国土、水利、农业等与洞庭湖湿地保护相关部门的科
作为国家“863”课题成果,《高光谱技术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监测中应用的研究》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生产运行为落脚点,针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需要,引入高光谱技术,配合使用星载的中分辨率光谱仪MODIS数据和陆地卫星TM数据,探索对工程进行短周期动态监测及效益评价的新方法,取得多项成果:建立了适用于遥感技术的沙化土地评价指标体系;摸索 出一套沙化土地评价因子的信息提取及定量反演技术;确立了工程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提出了一个基于遥感技术的、可循环的、快速的、 多阶抽样模式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中还发现了干旱地区一些植被光谱的特殊现象,对干旱区植被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根据这一发 现,提出了干旱植被指数和综合植被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有效提取了干旱区植被信息。 《高光
《自然地理学原理及其在测绘中的应用》分为上、中、下三编。 上编: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绪论及章至第六章,分别是地球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系统地介绍了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中编:地貌及其形态特征。包括第七章至第十五章,分别是地貌要素与地貌形态、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与冻土地貌、风成地貌、重力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地貌、综合自测,重点阐明了与陆地地貌有关的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性质、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制约关系。下编:自然地理学在测绘中的应用。包括第十六章至第十八章,本别是自然地理学的实验、自然地理学的野外实习、应用案例,主要介绍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的工作程序、基本方法、技能要求以及典型的应用案例。 本书注
采用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综合科技手段,地面调查研究与遥感观测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定位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的方法,结合宏观地理系统及其微观组成的研究,探索长白山地理系统的历史成因、景观现状、动态演变过程、人类活动干扰及其在全球和区域尺度的纷乱用关系与规律,以充实和拓展关于长白山地理系硫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国际地缘生态安全研究提供科学基础和实践管理的依据。
“乡土”一词,具有家乡、故乡之意,并泛指地方。在中国“亲不亲,故乡人,水不水,家乡水”、“月是故乡明”等传统观念影响下,中国人的家乡观念强烈。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追求。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有效的国情、省情、乡情教育,各级政府及其*门高度重视乡土教育教学,纷纷开设乡土经济、乡土历史、乡土生物、乡土旅游等乡土课程,而乡土地理是其基础。故而本着对乡土地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十章。上篇为乡土地理的一般理论与实践,对其一般理论与方法、学科实践、乡土地理区划与乡土地理区域规划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中篇以湖南为例,对其国土和人民、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文化地域及乡土地理区进行了探讨:下篇为区域乡土地理专题研究,对湖南人地系统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如同森林和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湿地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有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以及涵养大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等方面均能起到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它与森林、海洋一起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为了积极推动我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事业的健康发展,履行《湿地公约》义务,我们组织编译了《湿地公约履约指南》,供各界人士参阅。该书介绍了《湿地公约》第七次缔约方大会的重要决议和建议,涵盖了《湿地公约》的主要内容,还介绍了许多国家在制定湿地保护国家政策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正确地理解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跨国界流域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今年4月2日是吴传钧先生九十华诞。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将联合举办吴传钧院士九十华诞贺寿活动,并组织编写和出版《吴传钧先生九十华诞祝贺文集》。该《文集》收录文章40篇。这些文章的作者,有与他长期合作共事的老同事,有由他所领导的事业的追随者和学生,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吴传钧先生杰出的学术成就、高尚的品格,以及在引导地理学科发展、开拓国际学术交流和培养地理专业人才等方面的感谢和敬仰之情。内容涉及吴传钧先生在人生追求、科学成就、学术交流、培养人才和为人师表等几个方面。 抚今追昔,吴传钧先生深远的学术思想精髓、丰硕的科研成果、独特的人格魅力,于学问、于为人、于事业都是我们学术界特别是晚辈们享之不尽的宝贵财富。我们希望通过出版这本《文集》,激励国内地理学同行
本书是城市人工水体建设丛书之一。 本书是有限域水体气象效应与局地环境变化研究成果的系统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水体气象效应的观测研究、水体和大气湍流交换理论、水体动力和热力效应数学模型求解方法,以及水体气象效应数值模式的构造及其应用。 本书可供从事气象、水文、生态和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研究生参考阅读。
在我国财政部和世界银行共同实施的中国经济改革实施技术援助项目的支持下,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启动了“衡水湖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示范项目”,我们承担了其中的一个子项目“衡水湖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的目标是为保护区科学研究与保护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监测长江水对当地生物群落的影响奠定基础。2007年3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郑州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野生动植物研究所、北京动物园和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组成了生物多样性调查队,先后在保护区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监测。参照衡水湖原有的有关调查资料,编写成《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书旨在为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管理、湿地可持续发展以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