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海陆的起源》一书中系统论述了他所提出的大陆漂移说,阐述了漂移论的本质内容以及与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的关系,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方面对漂移论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探讨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动力。本书内容在地质学界和地球物理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之后拉开了地球科学革命的序幕。
德国A.L.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著作,1915年出版。魏格纳在这本书里系统地阐述、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分3篇共13章。一篇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篇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第三篇为解释和结论。从地球的粘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讨论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动力。此书一出版,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引起全世界地质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地理学是人类认识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应对粮食生产、交通障碍、资源匮乏、气候变迁等一系列生存难题不可或缺的手段。今天,海平面上升、森林过度砍伐、物种灭绝、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移民等挑战日益严峻,地理学的意义愈发凸显。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地理学的研究主题、方法、学科意义和价值,梳理了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打开了地理学的大门。
科学起源于猜想,观察和实验用于证实或证伪猜想。地理学的猜想很难通过实验去证实,但是可以通过观察进行记录和描述。本书记录了作者关于人与地球、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灵感和猜想。中国人对春秋的感受为何这么深?渔猎采集、游牧和农耕,这三者发生的先后顺序是什么,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吗?从地图上看,四大文明古国都与沙漠有关,难道文明是沙漠的馈赠?在以地理资源为基础进行哲学思考的同时,作者提出我们应该享受灵感、猜想的快乐,丰富自己的人生。
随着地理学在各个国家获得显著的发展,人们对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之一的地理学的性质和目的等等的有关问题,日益发生了兴趣。《地理学性质的透视》是哈特向继《地理学的性质》之后的又一著作,从经验主义哲学高度总结了区域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是地理爱好者的必*书。
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教学、研究实践与野外考察之成果。全书共10章,论述系统全面、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突出了地理学基本原理。书中关于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环境的结构、整体性规律、时间演化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等章节的阐述,具有创见性;同时,在论述中还应用了现代系统论观点、耗散结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原理。全书内容充实、文字流畅,并能联系中国实际,反映中国学者观点,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自然地理学著作,对读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随着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应用方向的多样化,学术界对该学科的兴趣与日俱增,更加关注学科方法和哲学基础;同时,该学科也从技术进步中获益。受数量比和系统论的影响,也为了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自然地理学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重视环境过程、景观演变、年代学、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和学科应用。《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对此类国际学术进展作了全面的综述;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技术途径;展示了自然地理学家对塑造自然地理学学科形象所作的贡献。 《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主要以年代为序分成三大部分:*部分涵盖了1850 1980年的学科发展情况,回顾了自然地理学从奠基到近期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考察了该学科近今的各种研究途径。第三部分展望了该科学在新千年的发展趋势,特别关注在全球尺度和文化层面上的创新之路
本书基于现代地理学、土地科学、景观生态学、水文气象学等相关理论,结合计算机、空间、遥感等信息技术和现代数理统计方法,以阿克苏绿洲为研究对象,遵循 格局现状 时空演变与驱动 生态安全响应 的逻辑路线,在系统分析和探讨近十年来阿克苏绿洲植被、水环境演变规律的基础上,从生态承载力、生态敏感性、景观格局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等角度分析阿克苏绿洲生态安全的时空异质性。研究成果对保护阿克苏流域水质生态安全,促进流域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也为类似区域的农业和水资源管理、生态安全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地球并不平静,时刻运动中的板块以地震和火山彰显自己的活力。作为两种自然现象,地震可能会给人类造成灭顶之灾;而喷发的火山一方面将地球内部物质送至地表,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以及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无法脱离地震与火山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了解这两种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找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预防自然灾害的办法。本书将结合近几十年来的最新研究,探讨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形成机制、相关影响,并阐释预警与预防措施,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然,进而保护自己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朝天录”是朝鲜使团出使明朝后留下的使行纪录,大量记述使团成员的沿途见闻,是研究明代北中国的珍贵史料。特别是,其中包括不少对驿路、城池、关隘、名胜等各类地理景观的记载,这使得系统运用“朝天录”研究明代北中国的地理问题成为可能。 本书以专题形式对此议题进行讨论,分别阐述“朝天录”地理记载的内容与来源、“朝天”驿路制度及驿路情况、辽东“东八站”的建设与中朝关系、嘉靖至崇祯年间朝鲜使者在北京城的活动与记忆,以及明清鼎革之际“朝天录”所见辽东文化景观之变迁。 从文本、制度、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解读朝鲜“朝天录”的相关地理记载,不仅可以补充中国史料之不足,提供 加细致而全面的明代北中国图景亦为探讨朝鲜使者的活动、记忆、心态及中朝关系提供另一视角。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本书注重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综合研究,在论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础上,讨论地表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等问题,终落实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 本书适合高等学校地理类、生态学、环境学等专业作为教材及相关学科研究人员阅读。
珠穆朗玛峰,巍然挺拔,矗立在白雪皑皑的群峰之上,成为横亘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地段。人们时常将它和北级、南级相提并论,称为地球上的“第三级”,吸引了许多探险家、登山家和科学家。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们只能通过外国的文献记载对珠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有凤毛麟角的一些粗浅了解。 由于珠穆朗玛峰地处边陲,能够有机会走进喜马拉雅,亲睹“第三女神”芳姿的人并不是很多。为了满足我国广大青年渴望了解珠峰地区及其所在喜马拉雅山脉特殊自然环境的需求,曾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参加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的郑度院士主编了《眺望地球之巅——走近喜马拉雅》这本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我希望广大读者通过这本书能够对珠峰与喜马拉雅山脉的自然景观以及登山科考活动有一初步的了解,更祝愿大家能亲自走进
本书内容包括:地理数据及其采集与预处理、地理学中的经典统计分析方法、空间统计分析初步、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投入产出分析、AHP决策分析、*型决策分析、地理网络分析等。理论与实践结合,方法与应用结合,以问题为导向,学以致用既是本书成稿的基本原则,也是本书一个鲜明的特色。为了便于教学,本书还附带一张光盘,其内容包括两部分:部分为电子教案,第二部分为上机实习素材。 本书是地理类、区域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人口学等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教材使用,同时对于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采用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综合科技手段,地面调查研究与遥感观测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定位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的方法,结合宏观地理系统及其微观组成的研究,探索长白山地理系统的历史成因、景观现状、动态演变过程、人类活动干扰及其在全球和区域尺度的纷乱用关系与规律,以充实和拓展关于长白山地理系硫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国际地缘生态安全研究提供科学基础和实践管理的依据。
本书集地理科学理论、数学方法和各种专业软件操作于一体,旨在培养和提高地理及相关专业学生与科研人员的数学应用能力,是一本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研究型教材,对丰富和发展数量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具有较重要的意义。本书共六篇十六章,主要介绍了地理数据与预处理、常用数值计算、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非线性回归模型、地理统计、地理空间信息方法、*过程、时间序列分析、模糊数学方法、人工神经网络、灰色系统方法和集对分析方法等在地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数学方法。 本书密切联系地理学实际需要,内容丰富,层次清楚,可作为地理、生态、环境、人口、区域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这些专业的科研人员使用。
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是一个人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更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文化素养。有些知识对个人而言,多则有益,少亦无碍,但地理知识不是这样,缺少它会给工作、生活带来很多障碍和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会使我们错失很多成功的机会。苏豫编著的《世界地理常识与趣闻随问随查(白金版)》为读者打开一扇快速认识和了解世界的窗口。它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方面,前者涉及地球所处的宇宙空间、地球的演化、地形与地貌、大气与气候、海洋环境、地质土壤等,后者则向人们饶有兴趣地讲述生活在地球上各大洲、各个国家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所在地的生活环境,所经历的历史变迁,有特色的城市建筑,或他们所特有的民俗风情。《世界地理常识与趣闻随问随查(白金版)》资料翔实,文字精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一问一答间,近
《地理综合实践教程》在叙述地理科学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介绍了地理过程的观测与调查、地理系统中水分能量平衡与营养物质迁移计算、区域生态水文过程分析、区域土地评价、人口与城镇化分析等方法,帮助读者学习地理环境系统观测、监测和分析技术,训练其对复杂地理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读者应用地理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地理综合实践教程》适用于地理科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水文学、生态学等专业领域的高校学生和科研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还可以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如同森林和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湿地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有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以及涵养大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等方面均能起到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它与森林、海洋一起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为了积极推动我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事业的健康发展,履行《湿地公约》义务,我们组织编译了《湿地公约履约指南》,供各界人士参阅。该书介绍了《湿地公约》第七次缔约方大会的重要决议和建议,涵盖了《湿地公约》的主要内容,还介绍了许多国家在制定湿地保护国家政策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正确地理解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跨国界流域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