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年轻而富有活力的交叉学科。它横跨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致力于探寻人类心智的生物学奥秘,站在心理学、神经学、信息科学、临床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前沿。 一直以来,本书都被誉为认知神经科学教材的金标准,由该领域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迈克尔 S. 加扎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等世界知名学者撰写。本书(原著第五版)对内容编排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复杂的核心认知过程(大脑半球特异化、感觉和知觉、物体识别、注意、运动、记忆、情绪和语言)以及控制过程(认知控制、社会认知和意识)是如何由大脑潜在的生物学基础实现的。本书展现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科学发现和临床应用,既是学习认知神经科学 第1课 的良伴,也能为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复杂系统、人工智能、计算社
本书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的全面的意识理论。这一理论对于意识的基本和普遍的性质次提出了一种科学的认识。这些性质是经验的私密性和整体性,同时又有无穷多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穷及人们记忆和想象之所能。究竟用什么样的神经过程才能解释会产生这样数量巨大的统一的意识状态呢?这种能力是今天的计算机所远远达不到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埃德尔曼和托诺尼运用了近代神经科学的全部知识和思想,从迄今建立过的的脑计算机模型,直到检测当我们意识到或并不意识到某个刺激时脑活动中实际发生变化的新实验。他们的这些论点是建立在由埃德尔曼在他的三本里程碑式的书籍 《神经达尔文主义》、《拓扑生物学》和《有记忆的现在》 所提出来的根本思想之上的,这些工作把达尔文主义的原理应用于脑的发育和心智产生方面。这一开创性工作的结
本书由李兰娟主审并作序,国内多名微生态领域的知名专家,总结自己多年的科研、医疗实践经验,倾力撰写而成。全书以通俗易懂、生动的语言,问答的形式,选取读者日常需要了解、期待了解以及还存在认识误区的微生态学、益生菌应用知识进行简明、清晰的介绍。通过阅读,读者对什么是人体的微生态系统,人体有哪些微生态系统,人体各部位微生态失衡会有怎样的表现,应该怎么维护身体各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将有初步的、较为清晰的认识。图书内容贴近普通读者的现实生活,回答读者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与身体微生态状态及微生态健康相关的问题,将为读者日常生活中面临相关问题提供指南和知识参考。
本书通过系统阐述生物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发展前景,引领读者深入探索生命的奥秘与科学的魅力。首先,本书从结构功能观、物质能量观、稳态平衡观到进化适应观,逐一揭示了生命现象背后的统一性与复杂性,展现了生物学如何以独特视角理解世界。其次,书中介绍了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逻辑与非逻辑思考方式,以及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帮助读者理解科学家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书中展望了生物学的未来发展与就业前景,鼓励读者在生命科学的新纪元中探索无限可能,为生物学的繁荣贡献力量。本书适合中学生和对生物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物种起源》主要讲述了生物变异、生存斗争、杂种性质、地质记录的不完整性、生物分布等内容。在本书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证明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方式实现的,反对唯心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使当时生物学各领域的概念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动物有千奇百怪的形态,但为什么从没出现过长着轮子的动物?无性生殖 省时省力 ,但为何代价更高昂的有性生殖才是主流?雄性动物往往有着独特的第二性征,但它们却容易因此而丧命,那这些华丽外表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繁殖对种群的延续至关重要,那为何许多动物会提前终止繁殖,甚至主动走上绝路? 以上这些看似奇怪甚至荒谬的现象都是生物界中存在的悖论。从表面上看,这些行为或性状有违逻辑,与个体的初衷背道而驰,但自然选择不仅没有淘汰,甚至还促进了它们的发展。其中的原因何在? 作为生物界的一分子,人的身上也有种种悖论。为什么本该服务于人的细胞会反过来攻击我们,引发癌症?摄入过多的糖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但人类为什么嗜糖如命?还有双胎、同性恋倾向、左利手等我们熟悉而又难以解释的生物学现象,它们的出现只是概
19 世纪 30 年代,达尔文乘 贝格尔 号(即 小猎犬 号)舰进行了历时 5 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采集和观察,并于 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在本书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证明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方式实现的。进化论被恩格斯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插图版选择*忠实于达尔文 进化论 思想的初版《物种起源》为母本,精选百余幅达尔文时期的手绘博物插图并配以图注,忠实呈现那个时代的博物学之昌明盛美。
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医学界已经从各个角度对癌症进行了审视。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们并不了解身体内的这只 螃蟹 。事实上,癌症是细胞背叛的结果。它的出现不可避免,是生命进化必须付出的代价。一旦出现,癌症遵循支配所有生命系统的规则,有着无异于其他生物的进化逻辑。既然癌症是进化的必然产物,人类是否应该放弃 战胜癌症 的逻辑,试着与体内的癌细胞共存,甚至引导癌症的发展,将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得益于进化科学的新视角,如今,进化生物学家开启了一项新的挑战:让癌症归顺于我们,实现与癌症共存。本书是第11届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 科学品味奖 获奖图书。
《猛兽稀少 一个生态学家的观点》是生态学的开创性著述。现以生态学家克里斯蒂娜 艾森伯格的新前言开篇,这本关于生态系统和动物种群的透彻研究比以往更具启发意义。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多不同种类的昆虫?为什么知更鸟在巢中同时只有几只雏鸟的情况下,数量年复一年地保持相对稳定?保罗 科林沃在这本通俗易懂的书中追溯了生态学家对这些以及更多其他问题的探索。他为这一主题带来了深刻的知识和热情,将鼓励人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并激起他们保护环境的热情。
《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for Biologists 》 是原子力显微镜在生物学应用方面的经典著作,自 1999 年首次出版以来取得良好反响,并于 2010 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出版。本书的三位著者 Victor J. Morris, Andrew R. Kirby, A.Patrick Gunning 均在著名的英国 Quadram 生物科学研究所(原食品研究所)工作,都是国际著名的原子力显微镜生物学(特别是食品)应用专家。本书共 9章,内容涵盖原子力显微镜的设备介绍、使用方法及其相关的应用研究领域,既包含了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的基本原理,又探讨了其应用在不同生物组织系统中的关键问题。本书适合从事与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相关的如生物学、材料学、食品科学等领域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及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目前,细胞遗传学的检测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产前诊断,且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产前诊断也呈井喷式的发展,而细胞遗传学的相关专业书籍较少,多为国外的书籍,也比较老旧。本书除了介绍细胞遗传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工作,也介绍了细胞遗传学领域*的仪器设备、相关试剂,以及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内容,可为需要建立细胞遗传学实验室的老师提供帮助。
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展示当今神经科学研究的魅力是本书的宗旨。世界著名脑科学家基罗加聚焦于脑科学乃至整个科学界的巨大挑战之一:了解人类记忆的神秘性这一具有宏大性的问题,从大脑功能的基础 神经元开始,探索了我们记忆的运作方式,并揭示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取得如此重大成就的。在书中,作者通过把复杂的科学原理大大简化,力求达到既告诉我们是什么又向我们解释为什么之间的平衡,展示了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极高素养,称得上是一部难得的脑科普作品。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保护地建设工作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以来,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保护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体系”,这对于加强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推动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梅里雪山地处横断山脉的腹地,属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温带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之一。 《基于生物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地建设研究——以梅里雪山为例》从保护地发展历程和分类、梅里雪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实践、梅里雪山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保护规划等三个方面,系统地探索了新形势下保护地建设主要途径和具体方法,以期为推动我国保护地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基于生物与文
传统科学较侧重于物理学方面,在以往艺术与科学的交叉中,艺术的合作对象也多是以物理学为主。21世纪被称为生物学世纪,生物学各项研究成果所引发的文化问题远超出技术本身。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肆虐让我们意识到0.06-0.14微米的病毒足以使一个 的经济、交通、教育等陷入停滞,公众切身地体会到了生物学的社会影响。旧的二元区分,如人与非人、男与女、生与死、自然与非自然、自主与控制、现实与虚拟等,这些概念的界限在生物技术的介入下变得越发模糊。生物艺术重新思考了身体、身份、文化、生命、自然等概念,这种思考方式和内容是随着技术的变化而流动的。生物艺术关注各种形式的生命,并将这些对象直接作为媒介。艺术家没有用颜料、刻刀来描绘生命,而是用生命本身,如细菌、动物甚至人类作为艺术提出问题的媒介。
为迎接2021年5月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编写了《生物多样性云南史辑 》一书。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重要类群分布为集中的地区,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也是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极高的价值,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筑牢西南生态安全的屏障。该书稿系统地记述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研究和历史资料,全面、深入地呈现了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充分展示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体现云南在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预计该书稿出版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书主要介绍了无醛纤维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详细论述了两种代表性的无醛纤维板制造关键技术。全书共分为七章,分别阐述了纤维板研究进展、无醛纤维板的基体材料及其基本性质、无醛纤维板关键技术 胶合成型技术、木质素基无醛胶黏剂、木质素胶黏剂基无醛纤维板的成型技术、壳聚糖基无醛胶黏剂和壳聚糖胶黏剂基无醛纤维板的成型技术。本书可作为木材科学与技术、家具设计与制造、人造板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亦可作为生产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实践指导用书。
玛可河属长江水系,为大渡河的主源流。玛可河林区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境内,为青藏高原与川西高山峡谷区的过渡地带,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也是森林分布海拔高度的极限区域。本书以玛可河林区为例,介绍了野生动物资源及其疫源疫病的监测原因、目的、意义、方法和技术手段,并阐述了人兽共患病发生的原因、疫源疫病监测的原因、预防疫病发生的措施。本书还介绍了玛可河常见的33种野生动物的特征、习性和染病类型,也介绍了常见的43种疫病的危害等级、人兽共患与否、病原体、易感动物、传播途径、发生季节、发病症状及初步防护或处理。本书可以为从事野生动物及其疫源疫病的监测、疫病预防与治疗处理等提供科学参考,同时可供生物爱好者、旅行者、牧民等阅读和使用。
本书分析阐述了现代微小卫星现状和技术特点,并结合实例系统描述开展微小卫星总体设计所涉及的顶层设计以及整体功能、性能设计,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主要内容包含卫星总体方案设计、卫星环境和工程条件分析、任务分析与轨道设计、总体参数预算等,对下一代微小卫星各分系统新技术进行了预测分析。对掌握卫星总体设计和指导工程实践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