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根从1908年开始进行果蝇实验,从中发现了伴性遗传规律,发展了染色体遗传理论,证实了染色体与遗传基因的关系,创立了遗传学的基因学说。1926年摩尔根出版了《基因论 》全面详细地介绍了他的基因学说。进行遗传学研究时,实验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摩尔根所选择的果蝇非常易于在实验室中培养,而且繁殖很快,从卵到成虫只需要10-14天,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观察每代遗传现象的时间,此外,果蝇的染色体非常简单,只有4对,这也有助于分析遗传现象和染色体的关系。摩尔根通过一只变异的白眼果蝇同普通红眼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决定白眼的基因与决定性别的基因是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当时已知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因此白眼基因也一定在染色体上。这一实验得到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个证据,在遗传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摩尔根建立的基因
1866年,孟德尔用全新的表达方式记述了他进行了8年之久的豌豆杂交实验,他把生物学和统计学、数学结合了起来,提出了遗传定律。《遗传学经典文选》是现代遗传学的开山之作,它不仅是宣告了通过新的观察和试验方法发现了遗传学的重要事实,更确切地说,在的创造性活动上,它将这些事实以概念系统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使之具有普遍意义.《遗传学经典文选》将作为科学试验和对数据资料的深遂理解的范例永世长存"。
随着进化论鼻祖达尔文的脚步,作者在书中以轻松的笔调,配合科学实例,从分子生物学与进化发育生物学的角度告诉我们:进化随时在发生并且可以计算,亘古以来的生物皆拥有共同的 不朽基因 ,如何从 化石基因 看出环境变迁和生物进化,进化为何不断重演,人类和其他生物如何进行进化上的军备竞赛,生物如何从简单变得复杂。书末以历史证据辩驳 神创论 ,并提醒我们,人类正在改变地球的未来。本书是一个宝库,里面充满了关于进化过程如何塑造出人类和世间万物的全新知识。
本书为《纳米生物技术丛书》之一,详细阐述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实践和应用。本书从生物学与纳米技术的发展及两者的关联性开始论述,详细介绍了纳米生物分析中应用的各种纳米生物分析材料、纳米生物分析器件,特别是纳米金溶胶粒子、纳米生物芯片、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分子机器、纳米生物计算机的特点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另外,本书紧跟纳米分析技术的发展与科研成果,较全面地反映了该技术在生物医学和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免疫分析、毒的检测、生物大分子的观测,以及在基因转运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本书可为广大从事生命科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化学、纳米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帮助,同时也可作为以上专业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第二版遗传学名词,内容包括:总论,经典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发育遗传学,群体、数量遗传学,进化遗传学,基因组学8部分,共2358条。本书对1989年公布的《遗传学名词》做了少量修正,增加了一些新词,每条名词均给出了定义或注释。这些名词是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遗传学规范名词。
根据遗传学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同时考虑靠前高等院校的实验教学条件,《遗传学实验》选择编写了八个模块共计64个实验。内容涉及经典遗传、细胞遗传、分子遗传、数量遗传、群体遗传等领域,既有验证性实验,也有综合性实验,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了解遗传学研究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以便在对学生加强基本技能、提高实验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遗传学实验》(作者周洲、程罗根)后附实验所用溶液的详尽配制方法,为实验教学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资料。 本书可供综合性大学、师范、医药和农林院校生物科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作为实验课教材,也可供相关教师和科研人员参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科普工作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科普工作在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同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公众的科学素养已经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生存质量;对国家而言,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RNA的分离与鉴定构成了分子生物学的核心领域之一,本指南收录并详细介绍许多经过实验验证并优化的实验方案,用于RNA的分离与鉴定,注重阐述这些研究方法如何应用到基因表达的转录及转录后调控等研究工作之中。实验指南第三版经过国内有从事RNA技术研究多年的专家翻译为中文,体现了下列特色: 比第二版相比,新增RNA分离、高通量方法、生物信息学和RNAi等内容; 详细解释了RNA处理、储存和操作的实验细节; 扩充RT-PCR、RACE等内容; 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医学基础、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从事RNA工作的相关研究者,会从书中获取他们急需的RNA实验技术细节,进而判断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获取合理的解决办法。
一个世纪以来,社会科学家对遗传学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先天与后天之争快要到了终结的时刻。在过去十年里,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共同掀起了一场基因组学革命,他们无所畏惧,力求勾勒出一幅人类社会的蓝图。 此书展示了在基因学、遗传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所发现的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确存在因祖先血统不同而产生的遗传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不同于我们所称的黑人、白人之分;遗传基因从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社会地位高,而有些人社会地位低。 遗传基因并不总是为 基因统治 推波助澜,反而常常是社会流动的引擎,抵消了社会的一些弊病。越来越多的人如今选择与自身受教育程度相似的人结婚,但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当下人们的择偶与繁衍后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混乱且复杂。这些例子只是这本兼具启发性
在免疫妊娠试验发明以前,是谁担当着人类妊娠“试验员”的重任?好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它们退出了历史舞台。 生物芯片、PCR、基因诊断、免疫诊断这些高新技术,在疾病预防预测、诊断和疗效评价等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不但为患者自测提供理想选择,在环境测试中亦有所作为。对于那些症状表型不明显的疾病,如艾滋病、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甚至是妊娠,免疫试验都能得出迅速而准确的结果。此外,DNA分析或生物芯片成为疾病诊断的另一种新工具,这些技术在法医学、纤维分析学等领域也有用武之地。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蛋白质组计划的启动,生物诊断方法将极大地推动现代检验医学的发展,并在更深层次揭示疾病的本质,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投射了生物技术的身
本书第2版仍遵循第1版的编写指导思想,即重视保持遗传学学科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遗传分析能力放在首位。进一步增加遗传分析的比重,更为深入地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论述了遗传物质的本质、传递、变异、表达与调控等基本规律和*研究成果。 根据遗传学学科的发展和教学实践经验,第2版压缩了经典遗传学的内容,删除了第1版中“体细胞遗传”和“遗传学与人类健康”等章节。调整了第1版中“基因精细结构的遗传分析”、“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两章中的大部分内容。增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和 “基因组学与后基因组学”等内容。其余各章都以不同形式增补了各分支学科的进展前沿。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院校生物学本科生的遗传学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教师、研究生和科技
《现代生物化学》第二版在版的基础上作了修改和增删,全书共十九章,包括生物化学基础:蛋白质化学;酶;核苷酸和核酸;维生素和辅酶;生物膜;激素和细胞信号传导;代谢引论;糖和糖代谢;生物氧化;光合作用;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DNA的复制、修复和重组;RNA代谢;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定向投递与降解;基因表达的调节;重组DNA技术与基因组学。 本书,内容简明扼要,概念准确,内容新颖,书中附有思考题,书末附有关键生化名词中英文对照及索引。适合生物学各专业和农、林、医、药、工各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作教学用书,也可作科研参考书。本书版三年间重印5次,曾获第六届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
“精要速览系列(Instant Notes Series)”丛书是国外教材“Best Seller”榜的上榜教材。该系列结构新颖,视角独特;重点明确,脉络分明;图表简明清晰;英文自然易懂,被国内多所重点院校选用作为双语教材。 第三版在第二版基础上进行修订。对人类基因研究、RNA调控、组蛋白修饰、表观遗传学、人类进化等新近研究进行重点补充和调整,其他各章节也进行了修订。
作者根据高校各个学科及工程领域的发展对生物化学教学的需要,并参考国内外近二三年出版的优秀生物化学教材,对《生物化学》(版)各章内容进行了全面改编。 全书共分23章,系统阐述了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 氨基酸和肽、蛋白质的三维结构、酶、辅酶和维生素、糖、脂和生物膜等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以及蛋白质研究技术,核酸、DNA复制、RNA合成和蛋白质合成等分子生物学原理以及核酸研究技术,以及酵解、柠檬酸循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光合作用、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和激素与代谢调控等代谢部分。《生物化学》(第二版)适于用作学时数为48~64学时的生物化学教材。 对与本书配套的《生物化学学习指导》(第二版)也进行了全面改编,更新了《生物化学学习指导》(版)中大部分习题,内容包括各章要点提示、术语
本书内容包括遗传学的学科基础、经典遗传学、统计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可遗传变异、现代遗传学、核外遗传及群体遗传和进化等,另外,特别编写了表观遗传一章,介绍遗传学近年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 全书由绪论和15章正文组成。绪论介绍遗传学的概念、研究任务、诞生和发展;第1章讲述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2章讲述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第3章讲述连锁遗传规律;第4章讲述数量性状的遗传;第5章讲述染色体结构变异;第6章讲述染色体数目变异;第7章讲述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第8章讲述遗传的分子基础;第9章讲述基因结构与表达调控;第10章讲述基因工程原理;第11章讲述基因组学;第12章讲述基因突变;第13章讲述细胞质遗传;第14章讲述群体遗传与进化;第15章讲述表观遗传。 本教材可供高等农林院校的农学、园艺、植
本书主要论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单元操作和应用战略。基本原理涉及基因的高效表达原理、重组表达产物的活性回收原理、基因工程菌(细胞) 的稳定生产原理;单元操作包括DNA的切接反应、重组DNA分子的转化、转化子的筛选与重组子的鉴定;应用战略部分以大肠杆菌、酵母、高等动物及高等植物等基因工程受体系统为主线,结合具体的产业化案例,归纳出基因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战略。书中还简要述及了蛋白质工程和途径工程的原理与应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基因工程”课程的专业教材,课堂教学建议学时为32;也可供从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人员参考。
“生命·实践”教育学基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实践土壤中生长出的新芽;它将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学创建中的一个流派,以自己的扎实、智慧、真诚去酿造教育学的新酒;它将是鲜活的、生长的,但不是肤浅的、盲目的;它是当代的、创造的,但不是割断历史的、自命不凡的……我们想通过“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创生,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教育学者的声音。这声音将揭示平凡教育事业蕴涵的丰富与伟大,蕴涵的与人类基础的存在——生命与实践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蕴涵的对创造、智慧和发展的呼唤,蕴涵的对健康人性、幸福人生、美好社会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