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的经典酵母实验教程的第二版,收录了酵母研究中常用的减数分裂作图、转化、基因置换等11个实验,以及酵母蛋白抽提、活体染色、RNA分离等28种技术方法。文字简洁明了,内容全面而详细,兼顾经典和前沿,是该领域的**之作。
近年来,以DNA探针与中期染色体和间期核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为代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新技术有了很大发展。FISH作为一种有效的分析诊断工具,已经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的多个领域中,包括儿科学、医学、遗传学、围产医学、生殖医学、病理学、血液学和肿瘤学邓。本书为从事遗传和肿瘤学诊断服务的实验室科研人员和医生,对绝大多数的FISH技术都提供了稳定可靠、步骤详尽、易于操作的实验方法。书中的实验注意事项和疑难解答都是在每位编者的亲身经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有助于得到最佳的实验结果。书中部分章节还对某些专题进行了综述。 本书对于从事遗传和肿瘤学诊断服务的实验室科研人员和医生,所有细胞遗传学家、病理学家、专业技术人员、初学者以及学习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具有较大的参考作用。
表观遗传学极大地拓宽了人们对于遗传信息流动的认知,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本书作者均为国内外表观遗传学研究领域一线科研工作者,内容涵盖了表观遗传学的所有重大主题和技术应用:第1~31章梳理了表观遗传的基础知识和概念,纳入了表观遗传领域最新的前沿内容,如环形RNA、lncRNA、NamiRNA、RNA修饰,以及染色质高级结构等;第32~42章为表观遗传在重要生命过程中的应用,包括早期胚胎发育、肿瘤发生发展等重要生理及病理过程;第43~63章为表观遗传核心技术和全新理论解读与应用展望,为研究者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方法。
遗传学学科的起源应归功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以及土9世纪后半期BaranetSky提出的染色体的概念。遗传学学科的真正构成是在20世纪初期形成的。而关于基因确切的化学属性知识及其表达机制方面的突破,是在于1953年WatSon和Crick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这一结构可以解释基因的所有属性。这之后的一系列发明和创造,导致遗传语言的确立。解释基因的核酸语言翻译成为蛋白质的氨基酸语言的机制的密码概念是一个重大的发展。一旦基因和遗传密码的属性得到认识,技术上的惊人发展将会导致这样的事实,基因可以被分离、合成、分析,并且可以被改造,被从一种有机体直接转移到另一种有机体上。这种培育转基因作物的新技术,结合传统的作物改良方法,如通过突变、染色体变异和杂交等所产生的影响,简直难以估量。 同时,作为遗传物质或基因的载体,需要
陈华新、孙景泰主编的《免疫力与健康》简明系 统地讲述了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及 其调节、免疫功能异常所引起的免疫等;以及 采用体育锻炼、营养膳食、心理调节、娱乐活动和中 医特色保健疗法提高免疫力的措施等。内容深入浅出 、方法实用有效、语言通俗易懂。可用于广大群众健 身强体的保健指导,也可供医疗专业工作者学习参考 。
本套书共4卷,是由兼并了Academic Press的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于2004年出版发行的*版本,是目前全世界*的一本以 生物化学 命名的百科全书。 生物化学旨在研究构成生命的化学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变化的过程。这一学科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有100多年历史。本百科全书共编写了519款条目,囊括了生物化学的相关的所有领域,甚至包括医学方面和实用技术方面。共分为8个大类:脂质、糖、膜和膜蛋白质;生物能学;细胞的构建和功能;分子生物学;代谢、维生素和激素;信号发送;蛋白质/酶结构、功能和降解;技术和方法学。 全部条目以英文字母顺序编排,同时也提供一个主题目录,供读者按专题查询。与其他百科全书相比,条目的长度更适合较为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全书的条目基本上属于长条目,长的可达12页,*短的也不少于3页。在条目的写
《鱼类基因组学及基因组育种技术》首次系统介绍了我国科学家近几年在几种重要养殖鱼类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重要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筛选及其分子机制研究、基因组编辑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进展。主要内容包括半滑舌鳎、鲤、草鱼、大黄鱼、菊黄东方鲀、牙鲆、金线鲃、鱼、大菱鲆和龙鱼的全基因组测序和精细图谱绘制,鱼类性别决定和抗病免疫相关基因的克隆与鉴定,鱼类低温适应的分子机制和变态的分子基础,淡水和海水养殖鱼类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建立与应用,鱼类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的建立与应用,鱼类基因组及其育种技术的发展战略与建议。《鱼类基因组学及基因组育种技术》既有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鱼类结构基因组和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等理论研究内容,又有鱼类基因组编辑和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分子育种技术内
《细菌分子遗传学(原书第五版)》是经典著作《细菌分子遗传学》的第五版(版于1989年出版),全书共十章。本书清晰透彻地阐述了细菌分子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着重于从分子水平分析了细菌的遗传和变异机制。 本书尤其注重经典理论和*研究进展、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内容翔实,实用性强。
《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是融汇了近代植物基因工程新理论、新技术及新成果编写而成的系统论述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的“十二五”高等院校统编教材。《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对**版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共设八篇46章,新增了“植物基因变异分子生物学”、“植物质体基因转化系统”及“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调控”等共20余章,*后还增加了第八篇生物信息学与植物基因工程,新增内容为《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时,《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引入了许多**的图表及近三年的新文献,力求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既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深入浅出,使《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具有多种功能。
《遗传学原理》涵盖经典遗传、分子遗传、群体(和)进化遗传三大部分的基础内容。经典遗传主要包括: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孟德尔遗传定律,性别决定和与性别有关的遗传,连锁基因遗传和真核生物遗传作图,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变异,非孟德尔式遗传。分子遗传包括:遗传物质的本质和遗传信息的传递,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转座子遗传分析,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突变、修复、重组和基因概念的发展,遗传的三个热门话题(发育遗传、免疫遗传和癌遗传的分子基础),重组DNA技术和基因组学。群体(和)进化遗传涉及群体遗传、数量性状遗传和进化遗传。
本书以辅助生殖实验室方面的技术为重点,全面介绍了配子和胚胎发育、体外受精实验室的建立、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基础知识,并重点对各项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论述,使读者对生殖医学实验室技术有全面的了解,并且具备极强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本书为从事生殖医学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生、实验室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参考,也可供其他临床医生阅读。
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James D.Watson)是半个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地位不亚于霍金在物理学中的地位。2003年恰是其做出划时代贡献--发现DNA双螺旋结构50周年。据内部消息,中国遗传学会已邀请其访华,沃森初定在今年9月下旬到北京。届时,定有中央领导人接见。本书是一部关于沃森及分子生物学的精彩的传记,本月在国外刚刚出版。书的作者是与沃森颇为亲近的纽约时代周刊科学记者。该书应时而出,在国外获得极高评价,最新一期的Nature杂志也发表了长篇书评(附上)。考虑到此书的价值和出版意义,加上沃森来京又是一个极好的营销机会,我们建议尽快列选,以便后续的操作,争取在今年9月份出书。
本书第五版颇受欢迎。它向学生介绍了实用生物化学目前所有的常规基础实验技术。重点放在学生们在实验课中将会遇到的实验技术上,详细地介绍了实验的原理和理论以帮助理解。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每一章均有计算例题和答案以及“关键词”,帮助学生们全面复习每一章的重点。 现代生物化学技术的书籍无一例外地均有介绍分子生物学、DNA重组技术、基因分析技术、蛋白纯化技术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章节;本书第五版全面地涵盖了上述内容。 这本书主要供学习实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所有生物学科学生以及正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医科学生使用。
《人类发育与遗传学(第三版)》是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也是中国医科大学***课程改革重点项目成呆。《人类发育与遗传学(第三版)》依据医学遗传学、人体生殖学和胚胎发育学三个学科课程内容进行编写,以经典和现代医学遗传学为基础,阐述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正常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发生机制及畸形和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应采取的防治策略和措施。《人类发育与遗传学(第三版)》力求在各章中反映当今学术前沿的新成果和新技术,如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新进展、先天性畸形机制研究的新成果、表观遗传学机制、胚胎干细胞基因治疗、分子遗传学的新技术(如高通量测序、基因组编辑、生物芯片-微阵列等) ,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体现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的精准医学模式的可行性,展望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前景。《人类发育与遗传学(第三版)
本书的主要内容来自冷泉港实验室举办的人类复杂疾病遗传学课程,内容汇集了当前国际上遗传学工作者寻找致病基因的**研究方法和这些方法背后的遗传学概念与统计学理论。既有后基因组时代以GWAS等为代表的热点研究领域的新方法,同时又以发展的观点介绍了连锁分析等经典的研究手段。具体内容包括基本遗传学与孟德尔遗传、统计方法、遗传流行病学、连锁研究、传递不平衡检验分析、变量成分分析、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拷贝数变异、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RNA编辑复杂性,以及遗传学计算机程序。
5.4亿年前的寒武纪大爆发中,以前未见的各类动物快速辐射演化,产生了几乎现在所有现生门类动物躯体构型,一时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了众多质疑。而作者及其团队研究的是寒武纪之前(即新元古代大冰期之后的 震旦纪(6.35-5.4亿年) ,国际上称 埃迪卡拉纪 )的早期生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震旦系地层中保存的化石 瓮安生物群、蓝田生物群、庙河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的一系列发现和研究,使得人们充分认识到, 复杂生命 在 寒武纪大爆发 之前有一个更加久远的演化历史,这是对达尔文进化理论的诠释和重要补充。 本书首先讲述了作者和研究团队成员亲身经历的中国震旦纪四大化石库的发现和研究过程,渗透了科学探索精神及科学研究方法。并深刻怀念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帮助和指导,以此书对他们的无私奉献、关爱和支持致以诚挚的敬意!另一方
本书建立在作者十多年科研和教学的基础之上,全书可分为四部分。第1章为*部分,介绍遗传研究群体。主要包括常见群体类型、基因型数据的初步整理和分析、基因效应和遗传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单环境和多环境表型观测值的方差分析,以及基因型值和遗传力的估计等内容。第2章为第二部分,介绍连锁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主要包括世代转移矩阵、两个座位上基因型的理论频率、两个基因座位间重组率的估算、作图函数和遗传图谱构建算法等内容。第3~第7章为第三部分,介绍数量性状基因的作图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单标记分析,简单区间作图,完备区间作图,上位型互作及与环境互作的QTL作图,选择群体、自然群体和多亲本群体的基因定位,以及QTL作图中常见问题解析等内容。第8~第10章为第四部分,介绍育种中的模拟、预测和设计。主要包括育种过程的建
Innovative tools and methods have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new frontiers.One important frontier inlife science is the single-cell related field. Although DNAsequencers or other tools have provided SO manv valuable biologicaldata tO date,they were averages over ensemble of cells.Now manypeopte are interested in analyzing individual cells and signalssuch as exomes to understand a whole life system.We need new toolsto analyze mRNA,proteins,and metabolites in single—cells as well asin exomes quantitatively.TheY might give great impact on thepharmaceutical,medical and biological fields.The collaborationsamong researchers in various fields and various countries might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ols.The purpose of this meeting isto promote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in this exciting frontier.
本书应及时之需,深入阐述了酶催化反应(生物催化)的专一过程,剖析了生物催化优于化学催化的特点:低温、常压、异构化、消旋化和差向异构化的难题减到少:固定化细胞和固定化酶可以重复使用多次;酶的过量表达改善了过程的经济性、提高了过程效率。本书原著由6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执笔,超过20位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学者参加翻译。本书价值在于:阐述不同类型的酶催化不同反应合成多种手性分子,这些手性分子用于药物、农药、食品和香料等产品的化学-酶法合成。涵盖的内容有:水解酶(脂肪酶、酯酶、蛋白酶、酰胺酶、乙内酰脲酶等)用于消旋体拆分以及对映体富集的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氧化还原酶和氨基转移酶在手性醇、氨基酸和胺类合成中的应用,醛缩酶和脱羧酶催经醛醇缩合和偶姻缩合进和不对称合成,包括单加氧酶和双加氧酶在内的氧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