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动物学是一个活跃的学科,每周都有有关新发现了某某化石的报道,而且还不仅是恐龙!这部新版的教材概括了国际范围的古脊椎动物学,还特别介绍了中国的激动人心的新发型。《BR》 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教师古脊椎动物学这个学科。靠猜测来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年轻的研究人员使用了崭新的数码和影像方法来探索生命树、宏演化,全球变化以及功能形态学。《BR》 本书的第四版做了全面修订。增加了支序系统学框架及功能和发育方面的篇幅。辅助研读的内容包括:每章要点、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推荐阅读的文献和网址。
本书在对古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的基础上,聚焦于如何针对研究问题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全书分为十章,涵盖了古生物学的生物宏演化(evolutionary?trend)、生物灭绝事件(mass?extinction)、系统分类(systematics)、系统发育(phylogeny)和形态演化(morphological?change)等多个方面,以及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和古地理学等多个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
本册志书是对2016年12月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基干主龙型类、鳄型类和翼龙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包括29科86属102种(不包括存疑属种和未定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附有159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恐龙蛋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化石类型。它不仅保存了恐龙的繁殖行为、生理特征等生物学信息,而且也保存了恐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和古生态等地质学信息,为研究恐龙的生理、繁殖行为及其生存时期的地质环境背景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材料,具有其他古生物化石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近百年的研究过程中,中国多地发现的大量恐龙蛋化石,为恐龙蛋系统古生物学及相关的地层学、古地理学、古环境学、古生态学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本册志书是对2018年7月之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鸟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和总结,内容包括鸟类导言、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系统记述。导言包括鸟类的定义、系统发育及分类,鸟类骨骼特征及鸟类化石在中国的地史及地理分布,中国鸟类化石的研究历史等。系统记述将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进行了介绍。中生代鸟类部分对近期有关中生代鸟类,特别是一些高阶分类单元的分支系统学研究的成果做了介绍;记述了包括热河鸟目、会鸟目、孔子鸟目、反鸟类和今鸟型类的83属92种。新生代鸟类部分记述28属32种。共计111属124种。每个模式种均附有图片,对一些存有争议的高阶分类单元进行了概要评述。志书还提供了较完整的参考文献。
本书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我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异极藻科(硅藻门)分类学研究的成就。书中记述了该科4个属1叫个分类单位(包括66个种和76个变种),对每个分类单位均以我国的标本作出了科学的描述,并附有精美的特征图。此外,对异极藻科植物的细胞结构、形态特征、生殖过程、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及系统发育过程也作了较详实的论述。 本书可供生物学、植物学、藻类学、水产科学、环境科学、地质学及地理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集结了我国奥陶纪地层和古生物研究的一批专家,涉及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化学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定量地层学、生态地层学、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等学科。 本书共汇集了化石图版175个,其中笔石33个、牙形类17个、腕足动物37个、三叶虫19个、头足类25个、几丁虫15个、疑源类9个、放射虫8个、珊瑚9个、层孔虫3个。除了珊瑚和层孔虫主要限于晚奥陶世外,其他门类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奥陶纪,从生物带、生物群落、生物组合的不同角度形成了贯穿奥陶纪的多门类生物地层序列。
《云南植物志》系记载云南地区野生及习见栽培的高等植物的专著。共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三大类。本卷共记载种子植物的禾本科181属888种。《云南植物志 第九卷 (种子植物志)》对科、属的特征均有简要的描述,并附有检索表;对每种植物的名称(中文正名、别名和拉丁学名、异名)、形态、产地、生境、分布等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对已知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其用途也作了扼要介绍。半数种类附有形态特征比较网或植株全貌图,共118幅。
本书是有关中国牡丹品种及品种资源的专著。全书分为9章,介绍了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植物的起源演化、资源现状及遗传多样性,阐述了牡丹品种起源、演化与分类问题的*研究进展,以及牡丹产业发展中应注意的品种策略。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西北、西南、江南三大牡丹品种群及延安亚群、鄂西亚群的历史沿革、品种构成、生态习性、栽培技术、发展前景及主要园艺品种430余种,同时介绍了寒地牡丹的现状与前景。 该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学术观点新颖,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是著者又一部有关牡丹研究的具有创见与特色的力作。可供从事花卉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纳入天然产物分离与化学结构研究(波谱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扼要叙述各类主要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应用及其结构的近代研究方法及某些全合成与生物合成途径。内容包括植物与中草药的各类化学成分;海洋生物、昆虫激素和信息素,常见的天然产物成分分离方法与结构测定;立体化学,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及主要生物活性,并举例解析。同时,书中注意采纳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许多是作者的学术成果总结。 本书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较新颖的天然产物化学参考书,可供天然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中草药化学、植物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植物学与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师、科研人员及中西制药公司有关人员参考。
凯里生物群于1982年在贵州的剑河发现,经近30年的发掘与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凯里生物群与云南澄江动物群及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共同构成全球三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展现了5.08亿年前繁荣的海洋生物面貌,丰富了中国乃至全球的早期后生生物化石库的内容,是对人类文明知识宝库作出的重要贡献。 《凯里生物群》较系统阐述了凯里生物群的地质背景、沉积环境及埋藏特征,以及生物学组成特征及科学意义;详细介绍了凯里生物群10大门类化石代表分属的纲、门、科、属,以及属、种描述和相应化石图片200多幅。可让读者窥视凯里生物群全貌。该书既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又是大中专院校师生和广大古生物爱好者很好的参考书。
本书是我国本介绍真菌传播的植物病毒专著,是作者在多年研究禾谷多黏菌及其传播的麦类病毒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真菌传植物病毒研究现状编著而成。全书共分14章,第1章是总论,第2~9章介绍由真菌传播的30多种植物病毒的生物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和防治知识,第10~14章对目前已知的真菌介体特征、培养和操作方法、传播病毒特性和传播病毒分子基础进行描述。书后还附了172版制作精美、特征明显的病害症状彩色照片和病毒粒子、真菌介体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照片。 本书基本上反映了目前真菌传播的植物病毒研究历史和全貌,可供从事植物病毒学、植物病理学、真菌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检疫和电子显微镜的科研教学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第二版古生物学名词,内容包括总论,古无脊椎动物学,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古植物学,古生态学、埋藏学、遗迹学,地球生物学与分子古生物学6部分,共2846条。本书对1991年公布的版古生物学名词做了少量修改、增加了一些新词、每条名词都给出了定义或注释。这些名词是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古生物学规范名词。
本书为《化学进展丛书》其中之一。全书共24章,以专题的形式宏观介绍了近5~10年间国内外天然产物化学的发展动态和研究重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天然产物化学热点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学科交叉融合中的创新问题;重要的和潜在的应用前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化学、药学及天然产物学科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科技管理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以及相关企业的决策者参考使用。
本书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了植物,特别是薯类作物在各种逆境条件下的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5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植物受到病虫伤害的反应,如呼吸活性途径的变化、贮藏蛋白质的结构及变动、细胞器及其酶蛋白诱导形成及分子机制;多酚类、香豆素、木质素、乙烯、水杨酸、茉莉酸、活性氧、植保素、植物杀菌物质等的合成及其相关基因研究;植物细胞内、细胞间物质运输的机制;喜温性薯类的低温逆境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植物对逆境的感应与信息传递途径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木薯、芋头收获后的特慢性质;甘薯的杂产育种、分子育种、抗病、抗虫、抗活性氧的原理与利用;后介绍了国际薯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该书内容丰富、取材新颖、技术先进。 本书适合于农林院校师生,以及从事生命科学和农林科技研究工作人员参阅。
《灭绝的哺乳动物图鉴(精)》以 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形式,汲取当代古脊椎动物学 领域*科研成果,系统地勾画了哺乳动物的分类体系和演化历史。 全书共分为16章,除第1章和 第4章是对古生物学中相关概念和基础知识的介绍外,其余章节则以系统关系图为 主线,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时代范围跨越中生代和新生 代的283种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同时还配有283幅这些动物的原创复原画。 《灭绝的哺乳动物图鉴(精)》适合古生物学爱好者、古哺乳动物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以及博物馆工 作人员等读者阅读。
牡丹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作为观赏培植并产生广泛的影响,始于唐代禁苑,盛于洛阳,再盛于四川天彭、河南陈州、山东曹州和安徽毫州、铜陵等地。 《中国牡丹培育与鉴赏及文化渊源》是一本反映中国牡丹的历史、现状、栽培技术、诗词文化、摄影图片的综合性专著。书中系统地描述了中国牡丹的发展历史,科学地展示了中国牡丹原分布现状,具体阐述了中国牡丹的栽培技术,这无疑是一本融科技与艺术一炉的著作。此外, 作者收集和整理了历代牡丹诗词,拍摄了近400幅反映中国牡丹不同类群、各具特色的精美图片,生动直观、图文并茂、诗情画意、雅俗共赏。同时,还展示了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牡丹作品十余幅。实为一本融科学与艺术于一炉的著作。
中国是木兰科植物资源丰富的国家,是名副其实的“木兰王国”,有2500多年的木兰栽培历史。大多数木兰科植物树形优美,花大艳丽,高洁典雅,芬芳怡人,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因而具有非常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园林园艺界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20多年来,作者对我国的野生木兰科植物资源及我国有栽培的少量国外种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手资料,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编著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