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0多年中,《微生物学:原理与探索》已出版了六个版本,它在美国等国家的许多大学中作为微生物学课本或教学参考书。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多次再版使它成为经典的教材之一。该书既注重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又能不断消化吸收新概念、新技术和新热点。内容覆盖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学、病毒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该书着眼于可读性,力求文字简洁、易懂,并配有丰富的插图和显微照片。作者运用了热情笔触以及在其他教材中少见的写作技巧,通过令人回昧的奇闻趣事把微生物学的学习带到了生活之中,它们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作者注重与实畦结合,拓展读者思路,在每个章节中穿插“生物技术”、“应用”、“公共卫生”、“特写”和“动手一试”等小短文。各章后都有大量复习题,如临床案例研
由李明远、徐志凯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供8年制及7年制53一体化临床医学等专业用第3版)》适当介绍了医学微生物学相关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内容在展望中给予了描述。还对微生物基因组学、幽门螺杆菌、肝炎病毒、反转录病毒等研究领域的科学发展史作了介绍,增强了可读性,并增加了专业英语词汇介绍,旨在促进双语教学,拓宽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工作中的创新能力。本版教材配套了学习指导与习题集、实验指导,以及在线课堂等学习材料,因此本书不仅供长学制医学生用,也可供其他医学生、研究生、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用。
本书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水处理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全书包括绪论共七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然后分别从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和培养、纯化及鉴定,微生物絮凝剂的产出和主要影响因素,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组成和化学结构以及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特性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还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发酵动力学,最后又从实际出发,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对多种实际废水的絮凝试验研究,并重点介绍了微生物絮凝促进厌氧污泥颗粒化的作用和过程机制。书中大量的数据来自著者的一些实际科研资料,突出其应用陸和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参考,也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紧密结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的要求:重点阐述了微生物检测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上应用所涉及到的仪器与设备,消毒剂与培养基,无菌、微生物数量、抗生素效价、细菌内毒素、控制菌等检查所要求进行的验证项目和内容(含方法、方案和具体的实操)及验证实验实例,提供了作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编写的微生物实验数量统计分析软件程序。 本书内容新颖、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既能供各高等、中等职业技术院校选修课使用,又可作为培养,更可作为微生物检验者的指导书。
本书收集了中国生态学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主持召开的2003年第五届学述研讨会论文36篇,内容涉及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诸方面,包括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微生物多样性和应用微生物生态学等。论文集部分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动态以及微生物生态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本书可供微生物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管理人员参考。
地星和鸟巢菌是自然界常见的腐生真菌,但少数地星与高等植物的根共生而形成菌根,部分地星和鸟巢菌具有药用功效,鸟巢菌中的红蛋巢菌属和黑蛋巢菌属部分种与某些植物病原真菌、细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本卷介绍了地星和鸟巢菌的研究历史、基本形态特征、分类系统;提供了分属、分种检索表,对地星科的3属18种,鸟巢菌科的4属37种2变种1变型做了形态描述、生物绘图,阐述了其生态分布并列出了研究标本及其产地,部分种还有生境照片或担孢子的扫描电镜照片(全书共有14个图版,图72幅)。本书可供从事真菌学、微生物学、森林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生物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保护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