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物疗法——益生菌与人体微生物菌群的革命》总结归纳了作者过去20多年来在国内外处于前沿水平的生物科技公司、制药(生物制品)、营养科学公司和世界著名的益生菌、益生元研究机构及生产制造商,从事微生物组与益生菌(和益生元)、乳酸菌和酶制剂、发酵食品、消费者健康品、细胞营养品和植物药(特别是植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等应用领域的全球研发与项目合作、工业实践中,所获取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以及科学研究、市场与技术应用的成果。全书共分为16章,先回顾并思考了发现益生菌、微生物组和微生态领域的历史发展过程,又精要论述了益生菌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亦介绍和阐述了2010年以来,生命科学和医药科技界内*热门的、与人体微生物菌群研究紧密相关的“肠脑轴和神经益生菌”的科技进展和市场应用等。《自然生物疗法——益生
本书主要对厌氧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古生菌域以及产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厌氧氨氧化细菌、铁还原菌这几类重要的厌氧微生物进行系统的论述,并简要介绍厌氧微生物在废水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燃料电池、临床医学等工业方面的应用。
本书包括绪论,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病毒和亚病毒,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微生物的生态,传染与免疫,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每章有3部分内容:学习要点,真题解析,试题荟萃。其中真题解析部分以研究生入学试题为例,从知识要点、解题思路等方面加以讨论,分析解题的方法与技巧。试题荟萃部分则是各高校与研究院所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真题汇集,覆盖了每章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并以综合题、设计题等内容体现各章重点和难点。本书的后附有考研全真模拟题,是根据各高校实际考研试题的题型和难易程度编制的模拟试题,供学生进行实际演练。 本书是普通微生物教学的配套用书,适合于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以及农业院校
本 书以微生物技术为主线,分为上下两篇,分别对微生物技术在生物饲料和生物肥料这两方面中的应用做了详细阐述和讨论。全书主要内容分上下两篇。上篇:微生物饲料概述、饲料原料品质判断与产品设计、微生物饲料安全管理、微生物饲料应用实例;下篇:微生物肥料概述、微生物技术在农业肥料生产中的应用、微生物肥料安全管理、微生物肥料应用实例。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用书,也可供生物技术企业及研发机构的技术人员或专家使用。
你的胳膊上有没有种痘留下的小疤痕?是一个还是两个? 病毒是一种不具备细胞结构,但却具有增殖和遗传等特征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只有侵入我们的活组织细胞中才能存活。任何情况下从机体中发现病毒都是非正常状况,像艾滋病和乙肝都是全世界普遍的传染性疾病。为了消灭这些入侵者,机体的免疫系统就得动员免疫细胞和抗体展开“免疫战争”。疫苗是对抗病毒积极有效的办法之一。中国的宋朝就有了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记载。詹纳大夫首次提出疫苗的想法,成功地使一名英国男孩对天花产生免疫。后来,巴斯德发明了减毒菌苗和狂犬病疫苗。在这些科学家的推动下,疫苗概念得到不断推广。另外,还有一种“魔弹”——单克隆抗体也开辟了生物化学分析和医学诊断学的新时代。 本册系统地阐述了病毒及其引发的各种疾病,介绍了医学先
大鼠由于大小合适,繁殖能力强,又经济实惠,目前已成为神经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但国内至今尚没有大鼠脑组织解剖图谱。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Paxinos教授编写的《The Rat Brain in Stereotaxic Coordinates---- Compact Third Edition》已经出版。荣幸的是在2002年,Paxinos教授访问温州医学院时,将该书赠给瞿佳教授,并希望翻译成中文出版。 本书是目前国内外描述大鼠脑结构为详细的解剖图谱,提供了78幅精美的定位严谨的立体定向解剖结构图,为许多神经科学研究中所需的脑组织结构的定位、解剖与功能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资料。
本书是作者总结了复旦大学微生物学课程50余年的教学经验编写而成。共安排实验104个,其中包括76个基础实验和28个任选实验,既重视对基本操作的全面训练,又关注到对学生研究能力、综合能力和实验兴趣的培养。 内容涵盖了显微镜技术,各类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培养基配制,消毒与灭菌,生长繁殖的测定,菌种的分离、培养、鉴定和保藏,厌氧菌培养,遗传与变异,病毒与免疫基本技术,以及与食品、发酵、环境、土壤和杀虫菌等有关的应用微生物学实验。其中有不少内容为作者独创或改进,可操作性强,富有特色。 全书具有内容丰富、取材新颖、体系科学、特色鲜明和易教易学等优点。可用作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和其他高校的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以及食品、发酵和农林等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
本书从基本理论和应用两个角度入手,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基因工程的基础理论、原理和重要的应用领域。 全书共分上、下两篇,共15章。上篇第1章~第10章,包括绪论、基因工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基因工程工具酶、基因操作的主要技术、基因工程载体、目的基因的分离与克隆、基因的体外重组与转化、重组体的筛选和鉴定、克隆基因的表达及其产物的检测和基因工程安全与规范;下篇第11章~第15章,包括转基因动物技术、转基因植物、基因工程药物、基因芯片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内容。 作为一部教材,本书兼顾理论和应用,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作为高等学校生物工程、生物科学及生物技术类专业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从事该领域工作的有关人员阅读的参考书。
《真菌生物学实验教程》由中国农业大学组织编写,汇集了各位参编教师多年教学积累的素材,并根据当前教学实际需要编写而成。《真菌生物学实验教程》选择了代表性真菌的形态、生理、遗传学研究的特点,向读者展示了真菌(包括卵菌、黏菌)的多样性,以及当前对于它们形态、生态、生理生化、遗传学研究的技术,包括菌株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细胞的生长与发育,细胞自噬现象的检测,细胞DNA和RNA的快速提取及检测,真菌突变体构建的策略,外源基因在真菌中的表达及目的蛋白的分析等。同时收集了中国农业大学在真菌学实验教学中积累的与《真菌生物学实验教程》密切相关的示范图例、录像和学名发音带读录音等配套的资料,见科学出版社教学服务网站。
《微生物实验实训》绍了微生物实验实训的基本条件与设备、微生物实验实训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供了微生物实验实训指导、微生物实验实训标准化方案及相关工种考工操作模拟试题,附录中包含常用培养基配方、常用消毒剂的配制方法、常用菌种学名等。本书联系生产实际,追踪先进技术,注重微生物技术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适合高职高专的食品、生物技术、卫生类等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相关行业技术人员参考学习。
王鸿和陈瑞玲主编的本书内容包括:入门指导、细菌总数测定,大肠菌群的检测、沙门菌的检测、志贺菌的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真菌、酵母菌总数的检测。 为了更具实用性、先进性、可读性,便于学员和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学习,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以检测项目为主线,以完成相应检测任务为中心,将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引入其中,使学生在完成各项目活动中强化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每个项目分为3个任务进行学习:任务一是对某种微生物(某种菌)的认识;任务二是检测流程(国家标准的操作步骤);任务三是检测过程(技能训练)。通过3个任务的完成达到掌握某种微生物检验方法的目的。另外,在每个项目后,还配有单元测试题作为巩固训练,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拓展部分则是介绍微生物学领域的趣味科普故事,使
本书分为4章,共25个实验,涉及微生物遗传学基本操作技术:微生物正向遗传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微生物基因功能研究技术:基因表达和调控研究技术等4个主要部分。实验操作对象既有革兰民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芽胞杆菌、放线菌),又有真菌(丝状真菌、酵母菌)和古菌。实验技术包括了基因突变,化学、物理和生物因子对菌株进行随机诱变等遗传育种方法,也有目的基因克隆、基因敲除、功能互补和目标蛋白功能性氨基酸位点分析等技术。此外,还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基因表达与调控研究方法,有基因表达分析、细菌单杂交、凝胶阻滞、Footprinting寻找调控蛋白与DNA结合序列等方法。全书力求涵盖微生物遗传学研究常用的技术和手段。
本书是高职高专商检技术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从内容到形式上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特色。本着“实践技能培训为主导、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全书共分三个模块十五个项目。模块微生物检验基础包括三个项目,概述了微生物检验在商品检验中的意义和作用、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第二模块微生物检验常规技术包括七个项目,涉及培养基配制、消毒灭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接种、无菌操作、显微观察、染色、计数、菌种保藏及血清学检验等多项微生物基本技术。第三模块产品中的微生物检验综合实训包括五个项目,结合微生物检验的实际,重点介绍了食品、药品、化妆品、环境等方面的微生物检测。每个项目中又包括了具体的工作任务,使教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商检、食品、环评、生
本书内容共包括绪论和9个教学项目,分别是微生物形态结构观察、培养基制备、消毒与灭菌技术、工业微生物接种技术、工业微生物培养与检测技术、工业微生物代谢与发酵技术、免疫技术、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各教学项目的实施都以与企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规定的知识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各项目都提供了完成项目任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以保证学生能在教师的辅导下完成项目任务。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制药技术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参考阅读。
在中国科协统一安排和领导下,本报告以微生物学科近两年来的研究进展为主,按照国标(GB/T 13745—92)和学科分类,选取本学科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主要研究领域以及涉及交叉学科领域进行了重点研究。 本报告除综合报告外,还包括农业微生物学学科发展、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科发展、真菌学学科发展、病毒学学科发展、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学科发展、微生物生态学学科发展、环境微生物学学科发展、海洋微生物学学科发展、微生物毒素与食品安全学科发展、微生物分类学与菌种保藏学科发展、酶工程学学科发展11个专题报告。为了保证本报告在同行中的认可程度,我学会组织业内专家讨论并征求意见,形成了以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赵国屏院士为首席科学家,包括有近50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参加了
本书编者是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从全国部分医学院校邀请的从事卫生微生物学教学的一线教师,对我国卫生微生物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有很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展示学科的特点、重点和新进展、新成果。本教材共三部分。第1~5章为部分,主要介绍卫生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第6~9章为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土壤、水、空气和医院及*环境中的微生物;第10~13章为第三部分,主要介绍食品、药品及化妆品等物品中的微生物。第二、三部分为卫生微生物学的应用,重点介绍不同环境的特点,微生物的来源、危害及防控。
本书是配合食品类专业开设“基础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卫生检验”及“酿造食品加工学”课程等基础上,总结以往实验课的内容、教学效果及相关实验指导编写的较为系统、连贯、实践性强的实验课程教材,力争成为今后教学改革形成课程群的理想教材。 全书分为微生物学实验准备及检验要求、食品微生物学基础实验实用技术、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技术、食品微生物学应用实验技术以及附录,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染色制片技术,微生物的观察,微生物的接种培养技术,微生物的数量测定及生理代谢试验,微生物菌种分离、诱变育种及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卫生检验以及酿造食品微生物学技术等;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学实验让学生验证理论,巩固与加深所学的知识,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在保持了版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的特点的基础上,补充了很多反映国内外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的*研究数据,并运用各种图示和表解使复杂的内容读起来更加清晰、条理简明和形象化,从而更好地处理了内容多、篇幅少、全面与简明、基础与前沿、历史与现状等种种矛盾,形成了本书的重要特色。 全书以阐明微生物的五大生物学规律为主线,从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讲清概念、阐述规律,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联系实际,力求达到让学生花少的时间获得*的收益。 本书适合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的生物类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 。上篇主要介绍了普通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以普 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为目的,既有基本技能操作,又 有微生物卫生检验及简单应用性试验,内容基本涉及 了微生物理论课的所有章节。下篇着重介绍了工业微 生物育种所采用的经典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包括菌 种分离鉴定、传统诱变、基因突变和基因组重排等, 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种性能进行多角度评价, 使学生能学习工业菌种开发的完整实践环节,全面掌 握工业微生物菌种分子育种的全过程。 《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叙述翔实,每个实验 后均附有相关参考文献,供读者查阅。本书适合理、 工、农、林、医各类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之用 ,也可供相关生物科技工作人员参考。本书内容由梁 新乐编写。本书内容由梁新乐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