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汲取国内外众多优秀教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环境领域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从细胞、分子或种群等不同水平上研究环境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和生态分布等,并从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的角度叙述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中还介绍了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并含有与其配套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本书内容全面,文字简明,概念清晰,书中各章节前均有 学习重点 ,章节后附有 建议阅读 本章小结 和 思考与实践 ,力求重点突出,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并可供从事环境领域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被称为“红色幽灵”的赤潮灾害,已给我国海洋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而2008年由浒苔引发的大规模绿潮灾害,使海洋环境面临新的危机。浒苔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物?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大面积暴发形成绿潮?我们如何来应对这种生态灾害?这些都成为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本课题组开展浒苔项目的研究,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领导的指导和项目资助,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至今,尚未有全面论述这种重要绿潮藻——浒苔的专著出版。受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房建孟局长的启发与鼓励,饱含热忱的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和实践,参考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尝试编写了《浒苔》一书,旨在让读者了解浒苔的基础知识、相关信息及研究进展,也为浒苔研究的科技人员提供一个基础的信息平台。 本书从浒苔的基础生物学知识着手,较为系统地介
本书着重介绍现代生物技术中与微生物应用有关的技术、方法及其原理,其中包括生物技术的定义和范围,微生物分子遗传学的主要概念和研究成果,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微生物载体和宿主系统,微生物人工诱变及分子育种新技术,现代微生物培养和发酵控制技术,微生物药物筛选及制药技术,微生物应用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技术,微生物应用于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技术,生物催化的相关技术,微生物检测新技术,以及宏基因组及未培养微生物研究技术。 本书适合生物技术及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和参考。
《微生物学及其技能训练》分两篇,篇微生物学基础部分:分十章,包括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长、控制、代谢、遗传变异与育种、微生物生态、微生物与机体免疫等知识并突出食品微生物学的实践应用。第二篇为技能训练部分:分基础实验、实训项目、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等。
本书共分为七篇,以能源微生物学为基础,从能源转化的微生物学角度,分析能源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微生物种类和酶类,系统阐述了能源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微生物相关科学以及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微生物在污染控制与治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介绍了生物质预处理及水解微生物、沼气发酵微生物、乙醇发酵微生物、石油及煤炭微生物、产氢微生物、产电微生物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工艺流程、应用实践和相关的实验技术等。全书集成了可再生能源及化石能源微生物转化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方法和新进展。 由于微生物学涉及学科多,知识面较广,所以本书本着简明扼要的宗旨,重点阐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本书主要可作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和生物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用书,亦可作为研究生及博士生的
本书依据环境微生物学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在经过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本书分两篇,篇为实验与实践,共设9个实验,1个技能训练。第二篇为精要与题解,主要针对普通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特点,并参考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中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考试大纲,提炼各章的重点与难点,设置习题与参考答案,后列出了模拟试卷和资格考试自测题。
本书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实验双语教材之一。全书共分八个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学实验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等的形态结构和培养特征,微生物遗传学、免疫学和药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本书供药学类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使用,同时可供药物质检人员参考。
自1865年孟德尔采用不同品种的豌豆杂交实验证明遗传基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以后,经过近100年的研究历程,才于上世纪中被广大临床医学工作者所认识,并应用于人类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从而产生了“医学遗传学”这一崭新的学科。现在遗传基因学说不但已深入到临床各个学科,而且已被人们普遍认识到在常规条件下,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与基因的组合密切相关……。 本书以绪论、染色体、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线粒体遗传病、肿瘤遗传学、遗传病的诊断和预防、基因治疗、生物信息学技术资源及其利用等为题对“医学遗传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作了阐明,并对其前沿和发展方向问题作了论述。
本书涵盖了微生物生态学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生态学基本原理,自然界微生物种类及其多样性,*微生物类型及开发意义,微生物种群相互作用,微生物群落发展与演替,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与动植物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技术及其应用,还介绍了微生态学与微生态之制剂等,尤其是*环境中的太空微生物和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与研究技术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等*前沿知识。本书取材新颖,编排合理,结构紧凑,内容丰富而精炼。可作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及农林、畜牧、医学等领域研究生的教科书,还可作为从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菌根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引起生物学界的重视,广大菌根研究者对菌根资源与应用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为满足读者的需求,本书以我国菌根研究者的资源调查结果为主要资料,以我们20余年积累的研究经验与成果为基础,系统总结了我国迄今报道的所有AM真菌资源的属、种描述与分布状况。全面介绍了“丛枝菌根真菌种质资源库(BGC)”的建立、菌种保藏、设备与对外服务等状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AM真菌菌种资源收集与保藏的详细方法,汇总了BGC菌种功能评价与应用的研究结果。全书共分四章,章,中国丛枝菌根真菌资源;第二章,中国丛枝菌根真菌种质资源库;第三章,丛枝菌根真菌菌种资源的收集与保藏方法;第四章,丛枝菌根真菌种质资源库(BGC)菌种的评价与应用。书中特别详细地绍了本实验室经常应用的
《药用真菌桑黄生物学与开发利用》系统地介绍了珍稀药用真菌桑黄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实践操作技术。全书共九章,包括药用真菌概述、桑黄的生物学特性、人工培植、菌丝深层发酵、多糖生物合成代谢调控、活性成分、药理活性、加工与产品开发、试验设计。本书在注重科学性、系统性、通俗性的基础上,向广大读者介绍了有关桑黄的研究成果。其中,重点介绍了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征、活性成分、人工栽培及深层发酵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在大量收集、整理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而成。作为药用菌的专项著作,对有关药用菌的研究者肯定有所帮助。
本书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编的“十五”规划重点建设教材,是重点建设课程“微生物学”的新编配套教材。 本书简明介绍了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论述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要求、生长繁殖、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生态环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本书在介绍微生物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力求反映微生物学科的*研究成果,并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详细介绍微生物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和微生物应用的发展趋势。 本书每章后面附有学习指导和复习思考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视野。 本教材可供应用型本科和其他理工科院校中的生物学系,食品、发酵、乳品、酿造、粮食和水产等相关专业使用,同时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学发展历程、食品微生物研究对象、微生物的基本形态与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微生物代谢、微生物遗传、微生物分类、微生物生态学、食品中的微生物、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微生物与免疫、食品中的指示微生物以及食品微生物学技术等。 在教材的内容结构上,主要考虑三大板块,一是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展示微生物自身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二是延伸阅读,即将微生物基本原理与其在食品行业中的相关技术或应用结合起来,尽可能让读者做到学以致用;三是热点导读,即在每一章的后,提出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研究热点,引导有兴趣的读者做更深入的了解,或作为课后讨论的命题,并不列入课堂讲授的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学基本原理,又能结合食品行业的特点帮助读者解决学习和生产中遇到
毛欣欣编著的《浙江大型海藻彩色图集》研究了大型海藻的外形及生境,并参考有关文献,加以文字描述,主要包括分类地位、形态结构、生长环境和应用。全书共有286幅海藻彩色照片,这些照片全部是作者于2008~2011年在浙江15个岛屿和港湾采集时和标本制作后拍摄的照片中精心挑选出来。本图集共收入大型海藻71属157种,其中绿藻8属23种,红藻48属109种,褐藻15属25种。 《浙江大型海藻彩色图集》可对海藻分类学、水域生态学、水产养殖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益的资料,可供大专院校生物专业、海洋专业、水产专业和资源专业师生以及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技工作者阅读和参考,同时也可作为中小学生的科普读物。
本书参照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先进工艺和实用技术,结合作者在多种益生芽孢杆菌生产方面的理论研究、实验成果和实践体会,撰写而成。本书共分七章,分别为:绪论;芽孢杆菌分类与鉴定;益生芽孢杆菌的培养特性及发酵方法;益生芽孢杆菌的代谢;益生芽孢杆菌生理功能及生物防治机制;益生芽孢杆菌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本书可供从事芽孢杆菌乃至微生态制剂生产、科研和教学的同行们参考。
微生物学领域正经历跨越式的发展,创新方法层出不穷。《微生物学方法》在总结微生物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调研和总结了该学科主要研究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内容涉及微生物资源发掘、认识、改造、应用等多个方面,尤其关注了工业微生物研究和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希望与广大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一起, 共同探讨我国微生物学领域方法创新的目标和重点,以便在科学研究过程更科学地应用这些方法,更理性地设计研究思路。
本书(第3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第2版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6年曾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本书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实用性。全书共分12章,包括:绪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生态及微生物资源开发、微生物在实际中的应用、传染与免疫及微生物的分类等内容。本书内容全面,简明扼要,取材新颖,文字简练,图文并茂。每章均有英文摘要和英文大纲以帮助提高学生阅读英语的能力;每章均有“研究进展”,对当前学科进展作简要介绍;每章除设有复习题、扩展思考题外还有考研提示、网上探究、参考文献和重要名词中英对照,利于学生掌握本章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对某领域的深入探讨和思考,便于读者查阅和参考。本
《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实用微生物技术》采用项目化编写,紧紧结合目前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企业、行业岗位要求来编排内容,本书除了对常用微生物实用知识进行介绍外,同时强化了微生物技术岗位的实用性,加强了微生物技术在制药工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中的应用,突出了相关设备仪器的操作实训。在免疫学内容中,突出了微生物在免疫中的作用。 《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实用微生物技术》根据高职高专的特点来编写,力求围绕岗位知识技能展开,突出实用性。可供生物技术类、食品营养与检测类、生物制药类、药物制剂类高职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专科学生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