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现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理论和方法编排了22个实验,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外植体表面消毒、器官分化、快繁技术、茎尖脱毒技术、微型薯诱导、花药培养、人工种子、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及融合、水培技术、非试管快繁技术、遗传转化技术、转基因植株鉴定等内容。本书除基本实验外,还设置了多种植物的快繁、水培等技术,供学生实验时选择参考。本书既突出植物组织培养基本实验技能,又增加了训练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本生产资料,作物生长与土壤水、肥、气、热密切相关。王全九等编*的《土壤物理与作物生长模型(全国水利行业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在介绍土壤中水、肥、气、热传输特征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根系吸水、作物光合特征、植物生长过程模拟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测试方法和相应数学模型,以期为实现农业水肥高效利用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系统的理论和知识。 本书可作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科生和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农业节水灌溉、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方面学者的参考书。
本书依据高等师范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在多年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三部分,共81个实验,涉及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包含植物的胁迫表征与渗透调节物、植物的第二信使与部分元素、植物的活性氧与抗氧化酶系统、植物代谢的部分关键酶和植物对病原细菌的抗性5个部分,共36个实验,基本涵盖了植物逆境生理学的所有实验操作。本书简明扼要、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植物逆境生理学相关实验体系;既强调基础理论体系与实验技术的结合,也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先进性,语言的通俗性和科学性。
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的博物学家们以间谍、殖民地官员、传教士等身份来到亚洲和美洲,探索、采集、研究当地的神奇植物,并把优良品种引进欧洲。 本书讲述了茶、草莓、牡丹、人参等10种植物的欧洲发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终将这些植物传播到欧洲的历险传奇,还原了当时波谲云诡的国际风云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姿的风土人情,营造了身临其境般的阅读体验,并以小贴士的形式 插播 了关于主题植物的植物学小常识和趣味冷知识
这本书采用对比手法,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林奈与班克斯的故事。二者都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大博物学家,既有着相似的理想和抱负,如为自然建立秩序,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实现国家经济自足等,也有着专属于自己的发展博物学的方式。法拉将著作分为七章,按主题描述了他们的异同。 正像作者自己所承认的,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史学著作,从其尾注的数量和类型可以明显反映出来:参考书目较少,且主要依赖二手文献。但作者确是一位材料驾驭和逻辑论证的高手,特别是她对视觉材料的分析,令读者印象尤其深刻。这本著作的另一个特色是,强调了博物学与海外探险、帝国扩张的关系,作者详细描述了两位博物学家,特别是班克斯,如何利用自己与权力机构的关系,来实现博物学与国家之间的共同发展。
本书在研究者目前的探索与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围绕羊栖菜生物学研究、人工育苗、养殖技术与收获加工,羊栖菜养殖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及产业发展等主要内容展开,为藻类王作者和藻类学专业学生提供具有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的参考资料和学习教材。
本书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实验教材。全书共包括三部分内容。章主要介绍了基本知识与实验技术,包括显微镜的使用与保养,基本实验技术,药用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等。第二章编排了19个实验,包括显微实验,形态和分类实验等。附录包括常用试剂配制和《中国植物志》卷册索引。全书为中英文对照,以便于学生在阅读英文文献、撰写英文论文时参考。书后附有显微及药用植物的彩色照片,以便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比参考。 本书可供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研究生、函授生,白考生以及其他专业本科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修订版(第2版)于1993年6月出版发行后,先后于1995年8月、1996年4月和1998年3月印刷三次。此教材是我院植物科学方面几代教师50多年来教学与科研实践的成果,几经修改与锤炼,方使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的主要实验教学用书,累计发行已超过5万册。目前仍是有关院校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实验指导书或重要参考书,同时也是农、林、中药等有关专业科技工作者开展人才培训、科技开发、杂交育种和科技丰产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和科学技术都发展很快,原有的植物科学已面临着体制性和整体性改革,因此原有植物科学的教材,尤其是实验指导性教材理应做出重大改革,但限于现有条件和体制改革尚未成熟,只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修订;本次修订尽量吸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利用现代的显微摄影技术,拍摄植
郑郁善主编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按照组培生产岗位与职业能力要求,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目标,设计了5个学习项目,12个工作任务。在任务学习之前,预先设置了课程导入部分,重点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植物组织培养和组培快繁的基础理论。项目1重点介绍了组培生产场所设计及设备配置、培养基配制及无菌技术;项目2重点介绍了植物组培快繁的基本操作流程及其问题的解决办法;项目3重点介绍了脱毒苗培育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方法;项目4重点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在林木、观赏植物、药用植物种苗生产上的应用技术,使学生掌握多种经济植物组培快繁生产实用技术;项目5介绍了组培工厂化育苗生产的经营与管理技术,指导学生掌握种苗生产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技术。 每个任务包括任务目
本书在作者多年从事转基因植物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近年来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详细论述了转基因植物及其应用。本书共六章,章为转基因植物的原理,介绍了植物基因转化的方法,转基因植物的筛选和鉴定方法等;第二章到第五章为转基因植物的应用,详细论述转基因植物在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胁迫、提高产量、品质改良等各方面的应用,以及利用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来生产糖类物质、可降解生物塑料、动物抗体、疫苗、药用蛋白和工业酶制剂等,利用转基因植物控制果实的成熟期、创造雄性不育系及自交不亲和系,进行生物固氮及环境治理等;第六章为转基因植物存在的问题及新策略,主要包括转基因植物选择标记基因的安全性问题、降低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扩散的分子策略和高等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转化及其应用等内容。每章前有内容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新疆全新世孢粉数据库、设计植物功能型、设计生物群区、利用Biomisation方法重建表土植被和千年尺度的全新世植被、探讨新疆全新世中晚期植被和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等。利用表土孢粉样品在垂直尺度上进行重建的生物群区与现代自然植被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在水平样带分布上也获得了理想结果,证明该模型可用于重建新疆过去地质历史时期古生物群区,并进行动态定量分析。利用地层孢粉样品重建了全新世14个时段的生物群区,反映了新疆全新世以来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山地草甸和森林等主要生物群区的动态演替过程,反映了生物群区在平原和山地不同的空间分布演替过程。
本书是杨继主编的《植物生物学》(第2版)的配套实验教材。在修订过程中,注重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呼应和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突出基本技能训练,变以“看”为主到“做”、“看”并重。《植物生物学实验》第2皈包括基本实验技能、基础实验和自选实验三部分,仍以形态结构和系统分类( 多样性)内容为主,适当增加了有关生理代谢、生态和遗传进化的内容,并在实验材料的选择方面,兼顾南北地域特点,以增强教材的适用性。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用提出问题和学生回答的形式,提示学生应该着重观察哪些内容,应该观察到哪些结果,以及从哪些方面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以促进学生独立操作、独立观察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书可作为各类大专院校开设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中学生物学教师或其他读者参考。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植物学作为主干基础课列入了高等院校生命科学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并且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开出。本书为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实验教材,亦可供其他相关专业学生参考。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植物学》的配套实验教材,融会了作者多年的教学及实践经验。内容包括基础实验和拓展性实验两部分,基础实验部分共16个实验,由实验基本技术、植物形态解剖及植物系统分类3个章节组成,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学基础的实验内容和基本技能。拓展性实验部分共14 个实验,包括植物形态、分类、生态、生理等研究性实验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附录涉及常用实验试剂的配制和简单的显微化学测定。 本书为高等师范院校、农林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生物学和植物学课程实验教材,适合生物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植物学专业等学生和教师使用,也可供其他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是高等学校生物类系列课程辅导丛书之一,其内容涉及植物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信息传递、分子基础及生产应用等方面。全书共分12章,包括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水分代谢、植物的矿质和氮素营养、植物的生长物质、植物的生长与分化生理、植物的生殖生理、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植物的逆境生理、植物生理学的分子基础和应用、植物生理学与农业应用。各章由学习要点、重点与难点、自测题、自测题解答组成。题型分为名词解释、缩写符号翻译、填空题、选择题(单选或多选)、是非判断与改错题、简答题及论述题。书后附有例卷,其一为期末总复习或考研模拟试题;其二为国内知名院校、科学院研究所近年来的考研试题。 本书内容丰富,题型多样,有浅有深,有简有繁,有易有难,适应面广,可供自
本书是高等学校生命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植物学》的配套实验教材。植物学实验包含了植物学领域的重要基础性实验,是学习和掌握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课程;是复习、巩固和验证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随着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在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进一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使学生从实验现象、过程上深化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切实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本教程通过创新体例、丰富内容,以适应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体例上,部分为基本技能训练实验,指导学生学习使用植物学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以及掌握描述
秦路平、黄宝康、周秀佳主编的《上海地区高等 植物名录》以《中国植物志》及其英文版为依据,记 录了257科、3 790种及种以 下分类群的上海地区高等植物名称。内容包括植物种 的中文名、拉丁学名和 别名,标注野生、栽培及用途(药用、观赏、园林、 作物、蔬果,环保等)。本书 大的特点是首次调查记录了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上海地区高等植物名录》主要供植物学、药用 植物学、作物栽培学、园林学、生态学等学科的 学者、研究者以及从事上海经济植物资源利用的工作 者阅读参考。
开展中药资源的现代研究,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中药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是一部研究专著,系统介绍了现代生物学技术与传统中药资源研究思路相结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建立传统中药附子(乌头)种质资源圃(库)的基础上。对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基本生物学特性、生物化学、栽培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种质资源评价等方面研究的成果。该研究思路系统、方法先进,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取得了系列新的研究结果,建立了一种中药材资源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中药资源、种植与鉴定、瓤品种选育研究及教学和科研工作者、研究生、中药材种植与经营工作者阅读参考。
植物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和生物科学类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实习是植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更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显著标志。要想搞好植物学教学,除课堂上紧抓重点、难点,精讲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和实习,加强综合技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因为植物学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依靠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实验、实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通过实践,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加深记忆,扩大知识领域,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更有助于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植物学实验技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 十三五 规划教材》是根据全国统编植物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在长
在保持第6版法规(1995)总体风格的基础上,这部第7版法规增加了少数值得关注的新内容。条目的总体顺序没有变化,但因一些新条目的增加和冗余条目的删除而使编号有所变化。在有的情况下,条目已从第二部分转移出来,形成新的部分。 本法规定文字更加通俗易懂。编辑们尽可能删掉了一些专业术语和生涩词汇,以便法规更易阅读和理解,尤其是对于非植物分类学家而言更是如此。委员会相信,本版法规将是一个更加适合大众的有条理的文件。尤其是,像“taxon”、“culton”等术语已从文本中完全删除,从而消除了关于它们的关系和使用上的争论。 尽管本法规以英语成文,委员会希望将来能够提供其他语言和文字的译本。编辑们特别注意了不同的语言习惯,考虑了多种语言以及世界各地的词汇和术语的构成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