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的博物学家们以间谍、殖民地官员、传教士等身份来到亚洲和美洲,探索、采集、研究当地的神奇植物,并把优良品种引进欧洲。 本书讲述了茶、草莓、牡丹、人参等10种植物的欧洲发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终将这些植物传播到欧洲的历险传奇,还原了当时波谲云诡的国际风云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姿的风土人情,营造了身临其境般的阅读体验,并以小贴士的形式 插播 了关于主题植物的植物学小常识和趣味冷知识
《园艺植物遗传学》包括绪论、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遗传学的基本定律、园艺植物性别的决定和花性分化、细胞质遗传、数量性状的遗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遗传物质的变异、群体遗传与进化、园艺植物主要性状的遗传等内容。全书概念准确、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每章有思考题,以便学生复习训练。 《园艺植物遗传学》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园艺、园林、农学、林学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园艺、园林科研、生产的参考用书。
本图鉴共收载了华南地区常见药用植物兼民间草药1060种。这些药用植物按照植物分类系统和植物学名顺序编排,每种药用植物均附有色彩斑斓的写真照片。与图对应的包含了植物中文名、拉丁学名、别名、科名、识别要点、药用部位、功能主治七项信息。本图鉴版式新颖、图片清晰、内容精练、图文并茂,同时兼具信息量大、便于携带和查阅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实用性和科普鉴赏的价值。 本书适合医药等专业的师生作为野外实习参考用书,也可为医药、园艺、农林、生物专业人士以及广大中草药爱好者提供认知和鉴别南方药草的快捷、直观指引。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介绍了浙江古田山及其邻近区域的维管植物,共计140科394属677种下包括种以(分类单位),约占古田山地区维管植物种类的45%,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该地区常见种类,同时兼顾一些重要或特色的种类。 由于古田山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方腾和陈建华主编的《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收录的植物种类绝大多数同时见于福建、江西、安徽等地,从这个角度看,本册对浙、闽、赣、皖等地的常见植物识别也具有参考价值。
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中实验与实习教学是该门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以往使用的植物学实验教材多分成三册(形态解剖、系统分类、野外实习),所编的实验次数过多,而且都为验证性实验,与现行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的目的不相适应。 本教材以培养适应21世纪创新人才需要为原则,以全国高等院校植物学教学大纲为依据,在总结各院校教学实践经验和参考现行同类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充分反映当前学科发展和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本教材把植物学形态解剖实验、系统分类实验和野外实习指导综合在一起,将过去单纯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究性、综合性和技能性的实验,力求突出重点,使实验操作方法简明扼要,内容系统并具广泛适用性。通过教学使学生
读者朋友,您也许是喜欢户外运动和野外观花的驴友,也许是植物分类学的爱好者,也许是需要进行样方调查的生态学工作者,总之,只要您需要在野外识别植物,本书就会成为您的好帮手。本书介绍了山东野生维管植物711个分类群(含665种,10亚种,36变种),约占野生种类总数的一半,山东常见的植物在本书中均能找到,包括房前屋后、路旁或田边生长的常见杂草。
读者朋友,您也许是喜欢户外运动和野外观花的驴友,也许是植物分类学的爱好者,也许是需要进行样方调查的生态学工作者,总之,只要您需要在野外识别植物,本书就会成为您的好帮手。本书介绍了山东野生维管植物711个分类群(含665种,10亚种,36变种),约占野生种类总数的一半,山东常见的植物在本书中均能找到,包括房前屋后、路旁或田边生长的常见杂草。
《植物营养学》是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或土壤农化专业的农业部指令性教材。同时可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种植类与有关类别的各专业,如农学、园艺、植保、植生以及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参考教材;对从事土壤肥料、肥料生产、农业环保等有关人员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业务管理干部以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也都有参考价值。下册是在学生掌握了上册植物营养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肥料的种类、品种、性质和特点;肥料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与生物有效性;肥料对作物生长发育、产品品质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各类肥料的有效施用与科学管理的原则与技术。本教材基本上反映了我国近年来肥料研究与实践工作的成就,并从全面维护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高度阐述了要充分利用有机废弃物,广辟有机肥源以及加速物质循环在高产、优质、高效农
《向世界传播的日本农业革命:人工光型植物工厂》作为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用的教科书,对从人工光型植物工厂的技术理论到实践应用所涉及的学术基础用语和专业术语都进行了定义和整理。《向世界传播的日本农业革命:人工光型植物工厂》的理论基础就是基于学术理论进行系统设计和生产运营,从而在现有条件下大幅度地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实现植物工厂的优质高产。《向世界传播的日本农业革命:人工光型植物工厂》的专业知识涉及光源、照明、空调、检测、控制、植物生理生态、营养液栽培、加工处理等领域。
本书以植物细胞工程有关概念、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为主线,结合国内外有关报道,介绍该领域研究历史和发展动态、消毒灭菌技术、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与细胞突变体筛选、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遗传操作、转基因植物、人工诱发单倍体及其应用、植物快速繁殖技术等,共十四章,并附相应实验技术和综合试验设计、植物生物技术基本概念等。该教材系统性强,内容简练,概念明确,图文并茂。本书由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胡尚连教授和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尹静博士共同担任主编,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曹颖副教授任副主编。本书适合作为生物技术、农学、园艺等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
本书以自然科学与古典文学邂逅的创意,把彩色图解应用到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古人以当时所熟悉的生态环境、特殊植物形态、植物名称语言、植物体的气味及植物的用途等,来表达心中的意念,从而形成带有植物名称的成语。其中有今日仍琅琅上口者,如“指桑骂槐”,也有不常用到的艰涩成语,如“黄杨厄闰”。每句成语所选用的植物都与该植物的特性息息相关,本书即针对成语中的植物专章逐一进行详细图文介绍,使读者在阅读与使用这些成语时,能更深入了解成语中的植物的含义,从而增加对植物的了解。
《植物学》是农林院校林业、园林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植物生产类、草业科学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生态类等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学习该课程。长期以来,上述相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偏少,与理科门类生物科学类专业的教材建设相比,明显滞后。进入2l世纪以后,各高等院校纷纷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编写反映教学改革成果、符合专业教学实际情况的教材尤为必要。作为一门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植物学本身也有惊人的进展,将植物科学的新近进展反映到教材上,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2003年本书列入了中国林业出版社的“十五”规划教材。当年4月,中国林业出版社组织编写了班子在南京林业大学召开了教材编写会。本书力图体现以下几点:,体现林木、观赏植物和林业的特色;第二,体现植物学的核心内容,强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由宋希强主编,本书的主要特点如下:,内容丰富,适用面广。综合国内外先进成果,反映了国内外观赏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学术水平。本书从观赏植物的起源、演化、分类、研究方法、资源收集、引种与驯化、鉴定与创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各层次,介绍了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手段。第二,基本原理与区域特色兼顾,这也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本书以热带地区为例,介绍了地带性植被、区域气候及观赏植物资源的关系,并就常见的种类做了详细的介绍,内容包括地理起源分布、栽培演化历史、主要品种和类型,以及同属其他主要种类的资源利用状况,便于读者全面理解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种质资源从单一或少数的野生型发展成千姿百态、各式各样的栽培品种的必然途径。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多肉植物专业图书。“多肉达人秀”主要介绍三位达人与多肉植物的情缘故事和他们对多肉种植的心得。“了解常见文艺多肉”和“多肉植物DIY”是全书的主体。前者以属为单位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多肉植物;后者手把手教你做出既文艺范儿又创意十足的多肉组合盆栽。
《植物群体遗传学》较系统地阐述了各种进化因子对植物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重点强调如何利用遗传数学模型研究复杂的植物群体遗传问题。《植物群体遗传学》共十一章,**章和第二章是群体遗传学学习的理论与技术基础,第三章至第八章论述交配系统、选择、遗传漂移、突变及迁移对植物群体遗传结构产生的影响,第九章介绍现实植物群体遗传多态性产生、维持机制及其度量,第十章介绍数量性状遗传,第十一章介绍群体遗传学在生物分子进化与物种形成中的应用。《植物群体遗传学》内容基本上反映了20世纪群体遗传学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