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猫科动物》一书的内容涵盖当今世界所有猫科动物物种,是一本全面、权威的猫科动物生态学综述和大百科。作者以毕生心血收集有关猫科动物的各类资料,从古罗马时代的自然史书籍,到现代猫科动物生态学研究,累计引用各类文献近2800篇次,涵盖了几乎所有猫科动物研究专家学者的重要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把庞杂的内容按照地理分布、生态行为、野外生存状况和人工饲养状况进行分类,把科学殿堂中复杂的专业术语、概念用平实的语言加以解释,使普通爱好者到专业人士都可以毫无障碍地领略在过去2000年间人类对猫科动物不断深入的研究,揭示它们那让人着迷的隐秘生活。
每个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时刻:你凝视一只鸟,目光随着它盘旋、摇曳、飞升、俯冲,一时间觉得无比自由,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开始消弭,尽管只有片刻。 博里亚·萨克斯将这样的共鸣时刻命名为“鸟的启示”,事实上这样的共鸣古已有之,无形中塑造了人类的自我身份认同和人类文化。在《鸟类启示录:一部文化史》中,他将鸟类学、绘画、雕塑、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文学、诗歌巧妙编织,描摹了人鸟之间这种精神亲密关系。这是一个人类文明与大自然命运交错、共生的迷人世界。从信使、神明、宠物,到缪斯、计时员、狩猎伙伴,从鸟类身上,人类寻找自己的影子,也看见了自己渴望成为的样子。这种联结如此紧密,以至于一个没有鸟的世界事实上意味着人类的末日。
在坦桑尼亚的这些年中,“我”一直与生活在鳄鱼湖畔的曼泽狮群和平相处。这群美丽而冷酷的“大猫”在此地繁衍、成长、杀戮、死亡……“我”以文字和图片,记录了曼泽狮群从兴盛到瓦解再到称霸一方的故事。生命就是一次次的循环,愿这种美丽的生物能在星球上生生不息……
本书按照解剖与局部解剖相结合的方式编著,骨骼单独作为一章。全书以图像资料为主(270余幅),每幅图片后附以少量文字说明。本书所用图片是用1200万像素数码相机拍摄的。终从5万余幅彩色照片中精选而出。尝试把一些临床新技术应用于大鼠解剖,如PET-CT骨骼三维重建、动脉氧化铅悬浊液灌注造影、动静脉乳胶灌注冷冻后断层解剖等。针对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如器官移植),本书对个别小器官(如爪、肾上腺、卵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显微解剖。
本书为《赤水河鱼类生物学研究》。本书对赤水河黑尾近红鲌、高体近红鲌、厚颌鲂、宽口光唇鱼、岩原鲤、西昌华吸鳅和大鳍鳠等代表性鱼类的基础生物学特征,包括年龄与生长、食性、繁殖、种群动态和遗传多样性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文献资料,对黑尾近红鲌等 9 种鱼类生物学特征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赤水河水域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同时,对引起赤水河鱼类资源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建议。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鱼类对环境变化的生态适应能力,也可以为金沙江下游特有鱼类的保护与修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湖南鱼类原色图谱》共收录湖南鱼类168种,每种鱼类配有1幅全景图及数幅局部特征图,并简要列出了其中文名、学名和分类地位,部分种类还列出了其俗称或别名。为了提供更多的鱼类信息,我们制作了一款“潇湘鉴鱼”小程序,该小程序基于平台开发,无须下载安装,在主页搜索“潇湘鉴鱼”即可打开使用,扫描鱼类学名前的,即可获取该鱼类的详细信息。
本书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之一的“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南、北极生物和地质标本标准化整理与共享试点”项目的南极陨石分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全书共四章,章主要介绍了“极地标本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情况,第二、三章主要介绍了自1999年以来我国南极陨石的野外考察及收集概况、分类研究进展、阶段性成果,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在1999年1月3日至2006年2月2日收集的683块南极陨石的分类研究目录,包括1227张图片,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本书可供从事陨石学、天体化学、地球科学、天文学研究和教学人员参考。
本书是集教科书、专业参考书及工具书为一体的鱼类分类学著作。书中总结了、外鱼类分类学的研究成果,首次采用J.S.Nelson,1994年的分类系统,介绍了世界鱼类66个目的特征及分布于我国的800余属,约1000种的分类特征及分布。内容除了介绍鱼类分类原则、研究方法;纲、目、科、属和种的分类特征、起源与演化及地理分布外,对、外经济鱼类、习见鱼类及分类地位重要的鱼类,还简要介绍了其生态、养殖及分布。 书中附有种以上分类阶元的拉汉名称索引,其中包括425个科(含亚科),800余属;主要参考文献,便于查阅。 本书可供有关水产、生物、海洋、环境的研究、开发、管理和教学人员应用;也可供大专院校水产及生物系师生及科技人员参考。
本卷动物志对中国拟步甲科琵甲族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整理,在检视定名和部分模式标本的基础上,系统记述了20属266种和亚种,其中包括1个新亚族,9个新种,1个新雌性,5个新组合和2个新等级。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包括了琵甲族的分类地位、分类系统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简史、形态特征及分类学意义、经济价值、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特征。各论中编制了属、种检索表;总结了每个亚族的主要特征;属的主要特征和鉴别特征;每种下均有详细的文献引证、描述、检视标本、分布等信息。在检视模式标本和查阅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一些种和亚种的分类地位进行了修订。附有各种的形态特征图250幅,绝大部分种的雄性外生殖器图和部分扫描电镜图共17版,成虫彩色图版18版,生态照片8版。
本志记述了中国硬骨鱼纲鲈形目的第四分卷,包括绵鳚亚目、龙 亚目、鳚亚目、鱼衔亚目4个亚目的鱼类,共计17科72属184种,其中绵鳚亚目3科7属9种,龙 亚目9科21属58种,鳚亚目3科29属77种,鱼衔亚目2科15属40种。本志是著者在多年的研究积累基础上,依据50余年来收藏的大量标本、资料和外文献整理而成。本志记述的各个亚目均以科为单位,逐级进行分类记述,重点记述种级阶元,内容包括形态特征、分类、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的描述。对容易混淆、分类上存在争议的种进行了讨论。对部分经济物种的生物学和经济意义也作了简单介绍。每种列有同物异名、形态特征描述和特征图。书后附有参考文献、英文摘要、中名索引、学名索引、附录等。
本书详细记述了2007年7月~2009年6月广州市水生动植物本底资源现状的调查结果,这是广州市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水生动植物本底资源调查。全书共分十章,章为广州市水生动植物本底资源概述;第二章为水域环境,主要介绍调查区域内的水质状况;第三章至第八章为水生动植物各类群的调查结果;第九章介绍了广州市水生外来入侵物种的现状;第十章讨论了广州市水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其中,第二章至第八章按照统一的结构编写,首先介绍全市总体情况,然后依次介绍广州市最主要的两条淡水河——流溪河和增江的资源状况,再分行政区域分别介绍各下属市、区的资源状况,比较详细地展现了广州市水生动植物本底资源的现状。 本书可供广州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参考,也可供水生动植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相关研究领域的工作人员参考。
《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是作者2004年访问北京大学时发表的有关后现象学和技术科学的系列讲座的演讲稿,是将美国的技术哲学这一全新领域介绍给国内读者的初次尝试。作者融合了现象学和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从一种“后现象学”的诠释学出发,来考察技术在知识生产中具有的建构性作用——它是如何使“物”或者物质性的东西“说话”的。
《中国福建南部海洋鱼类图鉴》分为二卷。本书为卷,共记录186种海洋鱼类,隶属2纲、25目、83科、141属,种类附有彩色图片。在《中国福建南部海洋鱼类图鉴》(卷)中,每个种类均给出有效学名(拉丁名)、中国大陆中文名以及英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