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详实地叙述了条件反射学说的原理以及各种神经过程的机理,读者从此书中可以系统地了解条件反射学说的发展过程。本书是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神经疾病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新的发展方向。条件反射学说在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用来治疗吸毒、抑郁症、强迫症、自闭症等,并被广泛应用于广告、营销、催眠、心理训练、语言训练、动物训练等实践中。
《无脊椎动物学(第2版)》反映近年来动物学研究的新成果,采用了新的分类系统,以综述为主,对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分类等内容进行了介绍,着重介绍动物的生活及进化发展水平。
鲱鱼,这种约10厘米长的小鱼肉质鲜美、产量巨大,又易于捕捉,很早便成了欧洲人餐桌上的美味。在中世纪的时候,鲱鱼作为 大海中的银子 是用黄金和兽皮来交换的。财富和帝国建立在鲱鱼之上,如果鲱鱼鱼汛没有来,帝国就会衰落。鲱鱼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深入到欧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荷兰人对鲱鱼的感情就非同一般,他们常说荷兰的崛起就是从银白色的鲱鱼开始的,如今在鹿特丹的一些古老房屋上,仍可以见到鲱鱼的图案。这本书的作者极富冒险精神,追溯了几个世纪以来鲱鱼丰富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并描述了它在几个世纪内的冒险足迹,如果说今天很多人只知道鲱鱼可以做成鱼卷,本书作者则揭示了事实上这个物种是活泼而又优雅的生物。作者对于鲱鱼的捕捞工作,鲱鱼在沿岸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极为熟悉,在本书中,他带着幼时亲切的生活体
本书系统总结了特大城市上海市实施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和极小种群恢复的经验。在引入 栖息地修复 等概念、上海市野生动物栖息地总体情况基础上,全过程阐明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修复实践,既有酝酿准备、政策出台和配套管理办法的制定,又具体介绍12个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修复和珍稀濒危物种(狗獾、獐和扬子鳄)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项目,涉及项目基本背景、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路、项目目标、工程主要做法、野外放归和主要成效。基于在探索中遇到的风险和教训,提出对未来同类修复和恢复项目的管理建议和思考。本书可为城市和区域生态修复,以及濒危物种重引入和种群复壮提供参考,对城市化进程中的自然规划和保护管理有重要借鉴意义。
正如人类社会在各方面的进步一样,科学技术各领域在近20年来所呈现出的面貌是加速发展而不只是发展,动物分类学也是如此。虽然动物分类工作者并未普遍认为这个领域近年来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各个方向上不同程度进展的总和却是惊人的。如何使初学者能够更快地了解动物分类学的全貌与现状,并有效率地开展工作,这是一个挑战。本书以“新技术为分类学所用”为原则,整理了动物分类学的传统内容,系统性地介绍了分子系统学等新技术方面的基本内容,同时非常重视这两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对一些重点内容展开论述。
《等鹿来》是美国著名作家,约翰 缪尔关于各种动物的观察随笔。 缪尔是十九世纪美国自然文学和自然保护运动的先驱,他提出了 国家公园 的概念,并*终促成了国会立法,设立了黄石公园和约塞米蒂公园。 缪尔的自然文学水平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和梭罗、巴勒斯、爱默生等人一样,都是自然文学的经典,是美国人重要的精神财富。 《等鹿来》搜集了缪尔一生关于兽类、鸟类、家养动物的多篇文章,集中呈现了他的文风和自然观念。《等鹿来》描写了缪尔两种类型的动物,**种是他在美国西部塞拉山脉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里的所见到的飞禽走兽,突出这些动物的优雅、坚忍和自由精神。第二类是他成长过程中,见到的一些更为平常的驯养动物,描写了他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以及动物的生与死带给他的深沉的反思。
本书从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人员和物品的管理、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实验动物质量控制、设施内环境管理、配套设备的运行管理、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七个方面描述了实验动物设施运行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控制重点。为便于参考和对照,书后还附有供读者参考的相关资料。
《秦岭火地塘常见动物图鉴》收录了秦岭火地塘生物学实习基地常见昆虫和脊椎动物 261种,配有彩色图片 398幅,每种动物都配有 1~3幅能反映其分类学形态特征和野外生境的彩色照片,并有简明的文字叙述。本《秦岭火地塘常见动物图鉴》也使用了一些红外感应自动照相机拍摄的图片,其中部分影像只显示了动物的大概轮廓,这为野外识别快速运动的动物提供帮助。
大熊猫是我国国宝,也是世界著名的珍贵动物。关于它的前世与今生,至今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曾发现巫山人、蓝田人、和县人等大批重要古人类及其遗迹的知名史前考古学家黄万波教授,在数十年遗址考察过程中珍藏并研究了大量的熊猫化石资料,这次在重庆都督乡发现了6件熊猫骨头,又是熊猫研究史上的一个大发现。本书将带领我们走进都督,从岩溶地质、古生物、古生态、古文化的视角,用第一手的文字、图片资料记载了都督史前熊猫头骨的整个发现、发掘过程,同时,对史前熊猫的体质形态、自然环境、食物结构等方面与今生大熊猫作了对比研究,为我们揭开了为何在长江都督残留下史前熊猫的奥秘。
本书是关于*保护遗传学研究的一部专著。部分包括保护遗传学的背景、发展历史、概念、目的、内容、各级保护单元、主要分子标记及其在各保护单元中的适用性等综述内容,以及作者定义的行动单元和家庭网络等新的保护单元。第二部分内容包括福尔马林固定器官组织高质量DNA提取方法的建立、粪便样品高质量DNA提取方法的建立,以及高分辨力寡核苷酸探针(gp2000)的研制等内容;*片断化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家庭网络在唐家河*当代基因流评估中的运用、*秦岭新亚种的确定及其形态描述,以及*物种保护的一些建议等。 本书可供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保护遗传学与分子生态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学生参考。
本书收录了中华穿山甲和马来穿山甲六大系统的共六章约300幅图片,突出展示了两种穿山甲的外貌特征、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等独特的解剖学与组织学特点,可为从事穿山甲物种救护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安吉白茶生长于原始植被丰富的浙西北天目山麓,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了这株中国绿茶世界的奇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一株千年“白茶祖”以来,只用了短短30年的时间,安吉白茶已经成为安吉农业的一个特色支柱产业,成为安吉对外形象的一张金名片,其独特的优良品质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赢得了茶界同仁的认可,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更得到了中央、国家部委和浙江省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同志在浙江任职时曾盛赞安吉白茶“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屡创佳绩的安吉白茶,已经成为安吉农业的一张“金名片”。30年的历史,虽然不长却耐人寻味。编者翻箱倒柜查阅所藏资料,踏勘旧址寻找历史“碎片”,走访茶人了解安吉古今茶事,掌灯写作形成了本书。以图、书、志、档案和说史、记事、产业、写人、图文并茂地叙述安吉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可用于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等部门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对促进仿生学、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进化论等学科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本书即从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行为遗传、行为进化、行为生理、行为发育、觅食行为、时空行为、社会生活与通讯、学习行为等多种角度,对动物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书中列举的大量实例生动有趣,笔触严谨而又不失诙谐。 本书既可作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中学生生物教师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供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动物生理学》主要面向全国高等农林、水产院校的动物生产类(含畜牧、水产养殖、名贵经济动物养殖)、动物医学、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科学及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学生。本书以哺乳动物为主要对象,论述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对家畜、禽(鸟)类、鱼类及其他名贵、经济类动物生理的特异性加以比较和融合。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讲,既是“基础生理学”,又是“比较生理学”。书中采用了大量图、表,图文并茂,直观地论述了生理学深奥的理论;反映了生理学不同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发现、发展趋势及前沿性、交叉性学科的新成果。此外,还介绍了这些理论发现的过程和方法的建立以及生理学家们对人类和科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本教材分纸质和光盘资料两部分,其内容互为引导和补充。 本书也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生
《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内容提要:本书选录了33篇参加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及中国第四纪古人类一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年会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观点新颖,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近几年我国各地的科研人员在古脊椎动物学、生物地层学、古人类学、史前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古环境学等方面的现状及进展,同时也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欣欣向荣局面。其中有些论文是对化石材料的*研究成果,有些是对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和方法的总结和评论,有些是对争议较大的课题进行的探讨。本书可作为古脊椎动物学、生物地层学、古人类学、史前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古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博物馆与文化馆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的教师与学生从事科研、科普与教学的参考资料。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特征研究》以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为研究对象,从分析河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出发,探讨了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退化的机制;较系统地研究了该区退化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过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特征;揭示了群落恢复过程中生态和环境变化特征;建立植被恢复预测模型,对植被演替和恢复时间进行了初步探索;构建了植被恢复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评价。本书在群落演替进程阶段划分、退化机制辨识、植被恢复过程生态变化特征以及恢复进程评价等方面都融入了作者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关于植被恢复机理的研究专著,研究对象具体,剖析到位、手段多样。实践性强是本书的特色。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特征研究》可供生态学、林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
本书是在安徽进行长达6年的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它积累了大量的手资料,对安徽省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经营利用、驯养繁殖、人工栽培等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对其保护管理和受威胁因素作出了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为建立安徽省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网络奠定了基础,为制定相关法规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该书是一本较为全面反映安徽省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的资料性图书,可作为林业、环保、工商、公安、海关、医药、教育等行业工作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的科普读物。
我国辽宁省自然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境内河流和湿地纵横而繁多,分布有两栖动物6科8属15种。鉴于国内对无尾两柄类蝌蚪的研究时间短和专门深入研究少的实际,本书作者以近年来在辽宁各地采集的蝌蚪标本和室内研究资料为基础,系统整理撰写成《辽宁蝌蚪研究》一书。 本书共分四章,概述了蝌蚪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详细描述了辽宁省12种蝌蚪的外形、口部及口腔的形态结构特征,分析了其进化和生态形态学特点。为便于两栖动物资源调查和种群监测,进行保育研究,还专门介绍了蝌蚪采集固定技术及蝌蚪量度和l21部及口腔形态描述语与研究方法。 本书可供两栖爬行动物研究部门和人员,高等学校生物学相关专业师生及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的科技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