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也是我们这个高智商物种独有的恐惧。 3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世界各地开展了长达30年、超过500次的实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 恐惧管理理论 ,揭示了应对各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死亡念头对我们生活的深刻影响。 积极影响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引导着艺术、语言、经济、科学的发展。消极影响则是,对死亡的恐惧会在我们身上触发一系列不幸的心理现象和防御行为。 认识到死亡终至,使我们刷爆信用卡,钟爱奢侈品和昂贵的轿车,往脸上涂抹化妆品或整形,像疯子一样飙车,渴望青史留名 但是,我们不必任由这种藏在意识深处的恐惧影响我们的生活。在清楚地看见它对我们的影响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向死而生,对自己所做的选择和采取的行动变得更加自信。
倘若人类享有自由的话,那么这种自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自由?如何解释和理解我们集体生活的规律性与模式化的特征?何为文化以及何为社会?不同的人类共同体之间的各种差异以身份、视角或权力等方式体现出来,这些差异的来源、意义和影响又分别是什么?人类学是否为研究非人类留下了一席之地?21世纪,我们该如何理解和思考人类学理论? 本书源于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为社会人类学专业的学生长期开设的核心系列讲座,系列讲座以通俗易懂、内容广泛地讲授人类学理论为宗旨,主要面向本科生,同时也吸引了硕士生,经常还有博士生来旁听。本书涉及人类学的经典理论,包括进化论、扩散主义(传播论)、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交易主义、新马克思主义、阐释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还有一些得到广泛讨论的理论流派和理论,
本书颇具原创性地介入了当前关于现代性、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争论之中,作者认为,这些争论都深陷于现代性所奠基的二元对立(主体与客体、自然与文化、人类与非人类……)的错误之中,并割裂了时间。我们的“现代”社会从来没有按照支撑其世界表征系统的宏大分界来运作:一方面是自然,另一方面是文化,两者根本对立。事实上,现代人在实践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制造杂合体,那些既属于自然又属于文化之物。在此意义上,拉图尔的这本科学人类学著作告诉我们,我们真的从未现代过,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种信仰。 基于此,拉图尔 匠心地以“科学论”的工作为基础建构出一种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非现代”立场,并发展出一种对称的人类学。他力图在实践中将人类与非人类这对范畴联结起来,打破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割裂和前现代、现代与后
?我们是为休息而生,还是为跑而生??跑步会毁了你的膝盖吗??哪种运动项目蕞适合我??懒惰是不正常的行为吗??每晚都需要睡够8个小时吗??我们可以跑得又快又远吗??体育等于锻炼吗?在不算太遥远的过去,我们那些狩猎采集者、农耕者祖先,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每天需要进行数小时的身体活动,偶尔也会为了娱乐或者社交而做游戏或者跳舞,但没人会为了健康而奔跑或者行走几千米。锻炼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近期才出现的现象。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家丹尼尔·利伯曼凭借自己多年在世界各地的研究与经验,向我们讲述为什么我们从未进化出锻炼的本能。
《天真的人类学家》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同于一般的
●探索真社会性的起源,揭示人类成为地球主要力量的进化逻辑。 对于人类处境的探索和追问一直是很多学术大家关注的主题,每次探讨都会引发社会各个层面的热议。本书英文版在出版后引发了学术界的巨大震荡,它颠覆了在学界广受认同的亲缘选择理论,重新讲述了人类的进化故事,证明群体选择才是人类进化的首要推动力。威尔逊用他广博的博物学视角,融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带领我们深入人类社会的核心区域,给出了jue无仅有的解释。可以说,除了爱德华·威尔逊,没有人能够给出如此宏大、深刻的阐释。 ●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个问题给出有史以来蕞为清晰的解释!作者借用“高 三问”做骨架,勾勒出人类演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我们是谁三个问题的大画面,将群体选择、真社会性、基因-文化协同演化等
《中国虫草:历史·资源·科研》共分9章41节,约150万字,图表220余幅,力求在注重科学性、系统性以及通俗性的基础上向广大读者介绍有关虫草的属性、虫草的基础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工程学、本草学与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学、生物防治学以及医疗保健作用等诸多学科的研究现状。《中国虫草:历史·资源·科研》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及反映虫草和冬虫夏草、虫草真菌学科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性著作。可供生物、医药、农林科研工作者、食用菌研究以及医疗保健开发者研读,也可供有关院校师生及虫草真菌爱好者参阅和使用。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一气通,一物竞能兼动植,世间物理信难穷。(《聊斋志异外集》蒲松龄)冬虫夏草亘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医药中的王者,其功效独特,在医药领域里可谓是“中华神草”。作为滋补药而著称于世的“
媒体中无所不在的中产阶级,有时被形容为一个雄心勃勃的群体,被触手可及的成功牵引;有时又被描述为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群体,时时陷入坠落的恐惧。将他们团结起来的并不是繁荣,而是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负债资产和强制过劳。 当我们举债获得的财产的价值变得过于难以预测,当初决定投资时得到的关于未来的承诺显得不再可信时,我们就会迎来从中产阶级意识形态中觉醒的真正转折点。 不管中产阶级性创造了何种关于“自力 生”的乐观说法,我们都不是——也从来不曾是——中产阶级。 人类学家魏斯通过对德国、以色列和美国等国的民族志调研,勾勒出中产阶级这种观念是如何在身份政治乃至私人生活中对普通人的家庭施压的。这项极富原创性的研究将人类学和批判理论的研究路径熔炼一炉,通过对资本主义世界中典型行动者的分析,重新阐
本书不是一般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导论书,而是以作者过去几十年的田野研究与人生经验为基础,对人类学这门外来知识所作的全面回顾与反省。因此,本书充满着一个非西方社会的知识分子对这门学问的憧憬、热忱、执着、质疑与创造等心路历程,更满怀着对于这片土地及土地上的人的未来之关怀与期盼。希望读者不仅能从此书了解人类学对日常生活各个层面有趣而生动,却又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内涵,更能体会人类学特有的全人类社会文化的整体视野、被研究者及比较的观点、处处可见的反省与挑战已有理论知识及研究者已身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偏见之观照,而有所创新的反思性。因此这也是一本以人为出发点,综合人类学导论、人类学史、人类学理论以及人类学田野研究经验与成果的综合著作。
《黎明之前基因技术颠覆人类进化史》,作者通过基因图谱从遗传学、生物学、历史及社会科学等视角,追述人类在史前五万年中的演化,其中关于语言、基因和种族进化的阐述,突破了传统叙述方法,通过跨学科领域的思考,阐述人类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内在根源。内容横跨多学科,是一本可读性较强的社科人文科普书。
组成人类基因组的23对染色体的图谱绘制是新世纪重大的科学发现,它提出的问题与它解答了的问题同样多。这些问题将深刻地影响我们对疾病、寿命和自由意志的思考方式。这些问题将影响你的后半生。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突破会有什么后果?《基因组》在这方面提供了超群的洞察力。通过在每一对染色体上选择一个新近发现的基因并讲述其故事,马特.里德利叙述了我们这个物种及其祖先从生命出现之初到未来医学边缘的历史。他探讨了由于基因组的图谱绘制而出现的科学、哲学以及首先问题,将帮助你理解这个科学里程碑对你、对你的孩子、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准确翔实的物种分布资料是宏观生态学、生物地理学以及保护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基础,也是农业、林业生产实践的重要基础。北美、欧洲和日本在20世纪匕八十年代就出版了详细的动、植物物种分布图,为这些区域的生物地理学、宏观生态学研究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中国是全球12个“巨大生物多样性国家”之一,拥有超过30 000种维管植物,其中包括约11000种木本植物、3200种树木,物种数量远高于同处中高纬度的北美洲和欧洲。但中国目前还没有较为完善的植物分布图集。 本图集在忠实于标本记录的基础上,收集了我国目前已出版的全国、各省区和地方植物志、树木志,以及区域科学考察报告和学术论文中有关的木本植物分布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邀请全国各地20多位专家对现有资料进行修订和补充,最终编制了我国已知的11405种木
本书是编著者从事蕨类植物学研究30余年的资料总结。书中提出中国蕨类植物新的分类系统,共介绍蕨类植物55科,169属,578种。使用1138张彩色照片,直观介绍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系统分类。本教材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农林院校和中医药院校等相关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作为相关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成书于1982年,是有“二十世纪的达尔文”之称的进化生物学家恩斯特·迈尔的重要著作。进化生物学思想自创立至今已200余年,其间颇受争议。和任何一种科学思想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一样,进化生物学同样需要面对厘清她发展的历程以及这一历程中与其他学派、思想之间关系的任务,从而梳理出思想发展的脉络,完善理论架构,回应质疑。无疑,恩斯特·迈尔的著作为这一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译本出版之前,《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的德文译本、法文译本、日文译本已经问世,成为世界范围内生物学学习、研究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