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 面向应用、注重实践、案例教学、任务驱动 的原则,详细介绍使用ArcGIS 10.2软件设计和制作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基础篇)设计了6个综合性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上机练习,掌握编制专题地图的关键技术环节和ArcGIS 10.2软件的操作方法。下篇(实例篇)基于专题制图经典案例给出了4个设计性实验,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编写专题地图设计书,掌握制作自然与社会人文专题地图的完整过程。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测绘工程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规划管理等部门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世界上本科学史学史著作,由作者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和里斯本科学院的4次演讲汇集而成。它概述了从古希腊至20世纪初人们对科学史的研究,分析了科学史成为一个职业的学术领域以来的发展状况,讨论了化学史对于一般科学史研究的意义,并对科学革命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传统的科学史观认为,科学革命就是以牛顿力学为主要成就的机械论自然观战胜亚里士多德自然观的过程,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的考证和分析,发现了科学革命中存在第三支重要力量即化学沦自然观。本书的卓异之处在于:迄今关于科学革命及其历史的描述大都采取机械论立场, 本书是一个化学论者而非机械论者对科学史和科学革命所作的富有意义的诠释。 本书对于科学技术史专业、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科学技术简史》是为提高文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而编写的。本书力求向读者展示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概貌,同时,努力聚焦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的过程,从而让读者较深入地理解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的精髓所在,是一本适合大学生素质拓展教学需要,并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教材。 本书由西南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组织编写,全书由陈吉明老师担任主编,并提出编写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撰写编写提纲,负责全书的审稿、统稿。刘满禄、王银玲、肖晓萍担任副主编,并分别负责第二篇、第三篇和第四篇的的审稿、统稿工作。参与编写的老师和分工为:陈吉明编写、二、三章;刘满禄编写第四章;王银玲编写第七、八和第十章;肖晓萍编写第十三、十四和十六章;闫世梁编写第九、十五和十九章;熊开封编写第五、六章;崔鹏编写第十一、十七
本书是一本以轻松的笔调讲述的科学实验史,这些实验有喜有悲。有的实验者因此断送了婚姻,结束了科学研究生涯;有的实验尽管从来没有进行过,却引来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宣传。有的实验令人作呕,有的实验堪称恐怖,有的实验具奇幻色彩,有的实验引发了社会伦理问题。 不管怎样,疯狂本身不是目的,它只不过说明了人类的求知欲。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未知世界的愿望。
为了实现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适应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需要,笔者在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编著了这本科学技术发展史。在编写过程中以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为线索,史论结合,在重点介绍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著名科学家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方面的突出成就的基础上,阐明科学技术和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规律,并根据科学技术的*进展,介绍新学科、新技术的基本内容、思想方法和现实意义,力图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科学性与系统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规律,开拓未来。
与唐宋王朝伴随始终的南诏大理国,其科技成就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使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并辅以实地调查和现代实验分析等多种方法,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了南诏大理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科技交流。本书提供了唐、宋时期白蛮、乌蛮等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对南诏大理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得出了新的结论,代表了云南地区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进展。 本书适合民族史和科技史等领域研究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及民族地区干部参考,同时可作为云南文化旅游读物供读者参阅。
《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有计划地访问一些当事人,希望他们能将亲历、亲见、亲闻的史实口述回忆,让采访者整理成文字和音像资料,为后人留下一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应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生物学(Biology)亦称生物科学(Biological Sciences)或生命科学(Life Sciences),是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科学。Biology作为科学名词出现得很晚,初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于1802年在《关于生物体的组织研究》论著中提出的。而在这之前,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将动物界和植物界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拉马克认为动物与植物有共同性,都是有生命的,是生物。所以他认为生物学者不 仅要搜集各种生物标本进行分类、定名,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研究生物之间的联系和生命的发生、发展规律。从拉马克开始,人们才将动物学和植物学合称为“生物学”。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物学是一门很年轻的科学。但是,生物学也可以被认为是一门占老的科学。简单地说,生物学也可以被定义为有关生命物体的科学。人类很早就将周
《科学、技术与社会》丛书是我国学者经过多年研究所取得的一项重大的创新性成果。它不仅系统地探索和建构了独到的STS学科体系,而且对当代新科技革命及其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对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有启发性的探讨和论述。这对于STS学科建设、建立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书从科学技术的系统观及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互动观,对新科技革命进行重新审视:全面地认识科技革命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深刻地揭示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关系;如实地分析科技发展及转化所需的社会条件;充分地评估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史》属于通识教材,是编者结合9年来一线教学的经验,并根据各自专业特长,精心完成的一部真正配合教学使用的教材。由于本书的编写主要为适应大学生通识教学,故不求面面俱到,而是对每一个历史时期均选择一门学科侧重展示科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以及与之相关的外在因素的影响;每章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所选材料围绕该主题,并给出分析结果;每章结尾列明推荐阅读书目和思考题,以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本书另一个特色是,针对经管法类专业背景的学生,增加了社会科学建制化的历史介绍。本书也适合对科学技术发展史感兴趣的人士。
乔治·布封著的《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由动物史、植物史、矿物史、人类史、地球形成史五个部分构成。在描写动物时,布封带着亲切的感情,通过拟人手法为它们画像,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如善良可爱的小松鼠、温和憨厚的大象、相亲相爱的鸽子等;在论述矿物时,布封通过观察大地、山脉、河川、海洋,寻求地面变迁的根源,为现代地质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研究物种起源时,布封提倡“生物转变论”,指出环境、气候、食物等外在因素会让生物发生变异,这种观点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进化论。 布封在本书中列举了无数的事实材料,对自然界进行了准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阐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19世纪电报技术的发明开创了通信事业的新纪元,在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电报技术传入中国,开中国使用现代通信工具的先河。李雪编著的《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详述了晚清传统邮驿的发展史、西方电报技术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的关系以及中国电报事业发生和发展的情况,分析了电报技术与中国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及本土化的程度。重点介绍了津沪电报的修建过程、经营情况、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将中国电报总局与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研究得出西方电报技术转移的一般模式。《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适合热爱科技史,特别是研究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的学者阅读。
“慈招铁,或引之也。”这是古人关于地磁现象早、精准的记载。正是利用磁“招铁”的特性,古人将天然磁石制成勺状,放于铜盘上以示方位,其柄所指为南方,这就是司南。 古人对地球方位的认识很早,由此划分了东、南、西、北、中五方,并与五行相对应,即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司南的发明,对古代通商、游历、行军、航海等诸多社会活动提供了保证。堪舆家可据此测定坐北朝南、观宅择穴,天象家可据此观星辰变化、定星宿历法,统治者将其用于四方,作治国之用,民间百姓更是将司南形象及方向融入生活,随处可见其饰物,以明心智,趋利避凶。 本书从磁石的发现入手,将司南的发明,指南鱼、指南龟、罗盘直至现代指南仪的演变过程一一进行了展示,并将其在航海、测量、旅行、军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用途逐一介绍,以使读
本丛书各卷均选十部左右的原著做细致具体的评介。这些名著,我们认为是各学科中有影响的,而涉及的学科则涵括了哲学、美学、伦理学、宗教学、政治学、法学、军事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旅游学、科学等诸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