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7版)/21世纪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内容包括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概念、系统的数学模型、时间响应分析、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性能指标与校正、非线性系统、线性离散系统及系统辨识等。除章外,各章均有利用MATLAB解题的示例。为使读者对系统设计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该书连续地、系统地、循序渐进地结合各章的内容介绍数控直线运动工作台的设计示例。 该书力求在讲清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概念的前提下,更多地结合机械工程实际,为帮助读者领悟与学会应用控制理论来解决机械工程的实际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 该书可供机械工程类专业,特别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成教、函授、夜大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有关教师、研究生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与该书配套
本书共9章,主要介绍Tekla Structures概述、建模准备工作、建立基于CAD的门式刚架、螺栓与底板、吊车梁、支撑系统、二楼与楼梯、屋面、出图简介等内容,用一套完整的实例详细介绍如何建立一座比较简单的单层钢结构厂房的三维模型。本书在建模的过程中,同时介绍软件的相关知识,以便大家举一反三,更好地运用这个软件。本书可供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钢结构工程设计和施工人员在工作中参考。
本书为教材《微型计算机原理(第五版)》(姚燕南、姚向华、乔瑞萍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习配套用书。本书对教材~9章作了要点、难点和重点分析,通过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并对书中的绝大部分习题与思考题作了解答。此外,还增添了一些自测题(~3章、第5~9章给出了参考答案),以供学生检查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书末附录给出了两套考题及其参考答案。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微型计算机原理(16/32位机)及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参考书与学习指导书,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航空、航天和机械等工程领域是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的传统工程应用领域,诸如飞行器的轨道与姿态控制、交会对接等是动力学与控制的典型问题,而航天器动力学环境的预示和试验则是振动领域的重要理论与应用研究课题。近年来,结合空间计划和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外在相关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应用研究工作,本书介绍了一些研究和应用成果。此外,结构与机械装置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是动力学与振动的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和诸如人工智能、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研究相结合,许多研究成果已经工程化,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中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故障诊断,显著提高了人们对故障的诊断和分析能力。
产品生命周期设计是绿色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本书主要针对企业开展产品生命周期设计的“四难”问题,即创新难、协同难、数据获取难、实施难问题,提出了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品生命周期设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包括基于知识网络的产品生命周期设计技术、基于Web2.0的产品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以及产品生命周期成本(LCC)分析和管理方法,建立支持创新、面向LCA、面向LCC分析和管理、面向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品生命周期设计的透明公平的环境。本书内容新颖、案例丰富、系统性强。本书旨在使读者能够较清楚和系统地掌握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品生命周期设计的概念、方法和过程,通过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绿色发展,提高我国企业的绿色制造能力。
《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为适应现代数字电子技术集成工艺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双语教学的需要,对传统的数字电路课程教材从内容到体系进行了尝试性的深入改革,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了双语的表达。《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讨论了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实例介绍了多种电路结构,充实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概念,并将可测性设计适度引入教材,有的广度和深度。《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取材眼界宽,有的前瞻性,重点强调CMOS逻辑系列,提供大量的设计实例,以及具有指导意义的练习题。全书叙述概念清楚,深入浅出,条理清晰。 《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共10章,主要内容有:信息的二进制表达、逻辑代数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设计、存储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设计、大规模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
这是一本专门为中老年人量身打造的电脑打字学习手册。从零开始,抛开一切理论知识,以图示加详细操作步骤的方式,按需教学,让中老年朋友轻松学会打字。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键盘的基础操作、拼音输入、五笔输入、手写输入及极点五笔输入法、搜狗拼音输入法使用技巧等。 本手册适合于:对电脑打字了解甚少的中老年朋友们学习使用,也可以作为电脑爱好者的电脑打字参考手册。
《计算机科学概论(2版)》共12章,其中包括绪论、数据存储、数据操控、操作系统、组网及因特网、算法、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数据抽象、数据库系统、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和计算理论,以及5个附录。另外,每章都有复习题和课外阅读供读者练习和扩展学习。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机器人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机器人的机构、位姿描述和齐次变换、操作臂运动学、操作臂的雅可比、操作臂动力学、轨迹规划、操作臂的控制、机器人语言和离线编程等。本书反映了机器人在规划、控制和编程方面近期所取得的成果。此外,书中还附有习题和编程练习。 本书可用作高等工科院校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机器人技术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机器人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使用。
《选煤实用技术丛书:选煤厂计算机应用》从计算机技术在选煤领域应用的特点和概况、选煤厂决策支持和管理信息系统、选煤过程模拟与优化、选煤过程控制与检测、选煤厂辅助设计、网络技术应用等几个方面,全面地叙述了选煤领域计算机应用的进展情况。同时还非常简要地介绍了相关的高级语言、数据库、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以便读者对所介绍实例的技术背景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强,技术更新也不断加快。《机械工人实用技术手册》丛书应形势的需求,进行再版,本套丛书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很新颁布的《国家职业标准》相配套、内容新、资料全、操作讲解详细。本书为其中一本,共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常用资料及其计算,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其热处理,技术测量基础与常用量具,铣床及其结构,铣削原理,铣刀及其辅具,铣床夹具,典型工件的铣削加工,刻线及成形表面的铣削,典型工件的铣削工艺分析,数控铣削技术,铣床的一般调整和一级保养等。本书可供广大铣工和有关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学生参考。
本书为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本科学生实验教材。书中吸收了近年来教学改革中的一些正确思想和研究成果。主要内容有:实验中常用仪器仪表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本特性;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多通道通用实验仪器的组成原理、主要应用软件使用操作方法;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的相关知识;引入实验项目21个,包括了大部分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的传统实验项目以及一些新增实验项目。 本书内容通俗易懂,除可和为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用书外,还可作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在从事实验活动中的参考书。
本书以实用为原则,由浅入深地介绍了电焊机维修的基础知识和维修技巧,内容涉及焊机维修的基础知识与弧焊电源的分类与选用,各种类型弧焊电源的分类、组成、原理及故障维修技术,包括弧焊变压器、硅弧焊整流器、晶闸管弧焊整流器、逆变式弧焊电源、氩弧焊机、CO2 气体保护焊焊机、埋弧焊机、电阻焊机和等离子弧焊、切割设备等,并附焊机的典型维修案例供读者参考学习。读者通过本书的学习,即可根据电焊机故障现象判断故障部位并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修复。本书可供电焊机设计人员,工业生产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技工、电气工程师及电气维修人员及焊机专业维修人员使用,也可作为职业技术学校辅助教学用书,供初学者和从事焊接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为了适应机械类大专业平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改革后的机械原理分为基础篇和专题篇两本教材。基础篇教材是机械类大专业平台课程系列教材之一;专题篇教材是供需要深入学习机械原理的相关专业后续选用,其主要讨论的专题有机构组成原理、多杆机构与组合机构设计、机构及其系统动力学设计等。基础篇和专题篇两本教材的内容前后呼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机械原理是一门介绍各类机械产品中常用机构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它以机械类大专业的学生为对象,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机械系统方案设计能力;以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为主线,重点讨论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间歇机构等常用机构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它将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设计的基本方法有机地融合,加强创新思维和
著名工业传记作家L.T.C.罗尔特在本书中用十一章的笔墨,简要叙述了机床的进化过程——从最早的时代到今天的全自动动力控制机床。这本书的目的是扩大兴趣和增加技术的历史知识,以打破技术专业化带来的交流障碍。机床的故事始于人类制造出第一台粗糙的车床镗床,并随着陶瓷工具、金属成形机和电子磁带控制机器的发展而持续到20世纪。这一健全、平衡的机床发展和机床制造商的历史为车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连贯的视角,车间技术的发展使所有技术领域的无数进步成为可能。本书的叙述涵盖从个体工匠作坊所中发明的机器,到18世纪机器工具的雏形的发展及其在第一批机器在工厂车间中的使用,到将金属切削提升为一门艺术的亨利·莫德斯雷以及克莱门特、福克斯、罗伯茨、内斯密斯和惠特沃斯等先驱的工作被正确看待,后讨论了美国可互换制造的崛起
著名工业传记作家L.T.C.罗尔特在本书中用十一章的笔墨,简要叙述了机床的进化过程——从最早的时代到今天的全自动动力控制机床。这本书的目的是扩大兴趣和增加技术的历史知识,以打破技术专业化带来的交流障碍。机床的故事始于人类制造出第一台粗糙的车床镗床,并随着陶瓷工具、金属成形机和电子磁带控制机器的发展而持续到20世纪。这一健全、平衡的机床发展和机床制造商的历史为车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连贯的视角,车间技术的发展使所有技术领域的无数进步成为可能。本书的叙述涵盖从个体工匠作坊所中发明的机器,到18世纪机器工具的雏形的发展及其在第一批机器在工厂车间中的使用,到将金属切削提升为一门艺术的亨利·莫德斯雷以及克莱门特、福克斯、罗伯茨、内斯密斯和惠特沃斯等先驱的工作被正确看待,后讨论了美国可互换制造的崛起
本书从研究复杂系统的角度来介绍复杂网络。作为一本人门引导,前五章介绍一些复杂系统理论的基础知识,包括熵、计算机与信息、非平衡统计物理学、耗散结构与协同学、临界现象与自组织临界性、混沌、元胞自动机模型、复杂性的定义与量度、有关的统计物理学方法、博弈论、数理统计、图论等。第六、第七章介绍复杂网络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描述网络拓扑结构的统计性质以及一些有影响的网络演化模型。在第八、第九、第十章中介绍了网络上的物理传输过程、生命网络和合作网络与合作一竞争网络。其中侧重介绍了作者群体的工作。另外,本书阐述了作者们对复杂网络研究前景的一些看法,特别是在第十一章中介绍了关于复杂网络动力学框架的一些研究。 本书可作为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