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士忠主编的《精密测量技术常识(第3版)》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系列教材之一,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基本要求编写的。 《精密测量技术常识(第3版)》主要内容有:机械精度设计基础、尺寸的公差与配合、形状与位置公差、测量技术基础常识、轴套类零件的测量、键与花键的测量、螺纹的测量、盘类零件的测量、箱体类零件的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三坐标测量机简介,且附有相应的实验报告与习题。 书中编入的相关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贴近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的教学需求。在附录中还介绍了测量常用计算方法,以及量具、量仪的保养常识。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
《21世纪机械工程系列:机械原理试题精选与答题技巧(第5版)》主要内容包括: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第2章连杆机构分析和设计;第3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第4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第5章轮系;第6章其它常用机构;第7章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第8章机械的平衡。各章均包括基本要求、内容提要(重点和难点)、例题精选与答题技巧、思考题与习题。
《机械原理》内容包括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分析、机构的动力学分析、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以及机械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在内容的取舍和阐述方面,《机械原理》着重阐述了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使论述尽可能深入浅出,删除了一些偏于理论性的内容,列举了大量工程案例,结合工程实际阐明理论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内容的编排是从机械的共性分析(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及动力学分析),过渡到典型机构的分析与设计(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及间歇运动机构),落脚点是机械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机械原理》使教师能够按照理论体系脉络清晰地讲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对学生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
本书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的分析,以及企业组织、技术、流程、模式、数据的调研和优化入手,提出设计智能工厂的目标、指导思想、通用准则,为机械制造企业编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模型,有助于保证智能工厂建设的顺利进行。
本书此次修订按照打造新工科精品教材的要求,以培养新素养形能力为牵引重构课程边界、按教学实践积累总结和新工科要求重塑课程知识点、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要求提供媒体教学内容,精心对第3版进行了诸多重要修订,使内容更为优化,更切合时代需求。本书主要介绍控制工程中分析和综合线性定常系统的时、频域理论和方法,内容包括:绪论、数学模型、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综合与校正。本书正文融入有针对性的例题,并精选习题,附有MATLAB/Simulink软件在控制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实践项目工程教学案例、电液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工程实例以及习题参考答案。本书配套有PPT教学课件和公众教学资源(登录方法见封底勒口),公众教学资源有教学课件、习题详解、扩展阅读等内容,便于学习与交流互动。
《管道工识图制图(初级管道工适用 第2版)/机械工人技术理论培训教材》采用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较系统地介绍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管道工程施工图的识读和制图知识。内容包括:识图制图基本知识,管道施工图基本知识,管道平、剖面(断面)图与管道轴测图,机械零件图,建筑施工图,给水排水、采暖、空调、制冷工程施工图,动力(站)房管道施工图,管道配件展开图。 《管道工识图制图(初级管道工适用 第2版)/机械工人技术理论培训教材》可作为从事管道安装、维修工人的培训教材或自学用书,也可供从事管道工种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参考。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钟表标准化中心归口。
为提高架空光(电)缆通信杆路工程建设水平,落实国家“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相关政策,制定《GB/T 51421-2020 架空光(电)缆通信杆路工程技术标准》。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架空光(
本标准代替GB/T 11168—1989《光学系统像质测试方法》。 本标准与GB/T 11168—1989的主要差异为: ——规范了GB/T 11168—1989第2章中的引用标准; ——将GB/T 11168—1989第3章、第4章、第5章和第6章归入同一章,标题改为“像质测试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光学和光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03)归口。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以“任务引领”的课程设计思路为原则,结合大量生活和生产实例,结合化工仪表发展的*技术,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详细论述了化工仪表系统的相关知识内容。与以往教材相比,本教材在内容上有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以生活和生产实例,以简洁和通俗的语言以及图文并茂的表达形式,让学生更易理解和喜爱,力求体现“简洁、通俗、清晰、实用、新颖”的风格和思想。
GB/T 4935《土工试验仪器 固结仪》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单杠杆固结仪; ——第2部分:气压式固结仪。 本部分为GB/T 4935的第2部分。 本部分与GB/T l5406 岩土工程仪器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等标准在技术内容上协调一致。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水利部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土壤仪器厂有限公司、南京智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上海深尔科科技有限公司。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全国工业产品生产*办公室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审查部。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茅加峰、夏康、陆旭、袁龙、杨熙章。 本部分参加起草人:鲍良钝。
本教材分为两篇,包括56个实验。篇概论介绍了有关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并对各类仪器分析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二篇的实验内容包含了14个方法类别的62个具体实验项目。后的附录是常用仪器分析实验数据和参数。考虑到各院校仪器设备的多样性,也为了使本书具有普适性,本书尽可能地对每种仪器分析方法多对应几个实验;同时在每一类别方法上编写了设计试验,目的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做研究性的实验。 本教材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材料等专业的实验教材,也可供从事化学实验工作或从事化学研究的工作人员参考。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膜式燃气表的结构、计量原理、计量特性、定型鉴定和型式批准、计量检定及使用、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其中重点介绍了膜式燃气表的计量原理和检定。 本书可供从事膜式燃气表的科研、制造、使用、计量检定、维修人员使用,也可作为膜式烯气表的话题培训参考教材。
本书为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 本书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及*《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三篇。第1篇电工学基础共有七章,包括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晶体管及其应用、数字电路基础、三相异步电动机、常用低压电器及基本控制电路、安全用电常识;第2篇检测技术共有三章,包括检测技术基础、常用参数的溯量、检测技术综合应用;第3篇生产过程自动化共有四章,包括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基本调节规律、调节阀、自动调节系统。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中职学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仪器分析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本书是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是编者根据教学改革实践和教学发展需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而编写的。全书分13章共57个实验,内容包括绪论、发射光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子荧光光谱法、红外光谱法、电势分析法、极谱法和伏安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分析法、凝胶色谱分析法、热分析法。教材内容既有较广的适用性,又注重体现新技术、新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既能掌握经典的方法,又具备设计实验的能力。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实验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械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内容包括:互换性、标准化等的基本概念,尺寸精度设计,形状和位置精度设计,表面粗糙度,几何参数检测技术基础,常用典型件的精度设计,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设计和尺寸链的精度设计基础。 本书内容全部根据*国家标准编写,所涉及的公式、数据、图表准确可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可供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械类各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从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标准代替JB/T9400—1999《x射线衍射仪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JB/T9400--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目次; ——对表格进行了修改; ——修改了“范围”; ——将引用文件改为“规范性引用文件”; ——删除了原标准中第三章产品分类。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试验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l22)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辽宁仪表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丹东方圆仪器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文仁、武太峰。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ZBN33011—1989: ——JB/T9400—1999。
本书是“工业自动化仪表系列丛书”之一。书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代压力测量技术及仪表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常用的压力测量仪表,如液体式压力计、弹性式压力表、活塞式压力计、电测工压力计,以及压力变送器的工作原理、仪表结构和主要性能;后还介绍了压力传感器的特性和检定技术。 本书可作为压力测量技术及仪表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部门的培训教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医学器材是用于医学教育、科研、医疗、卫生、防疫、检测的仪器设备、器械和材料,它是医学科学技术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医学器材的装备水平、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医疗卫生、医学教学、医学科研能力及管理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书编写的目的主要是针对在读医学学生对医学仪器设备耳闻目睹机会少,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以及在职医疗卫生人员、医药管理人员对医学器材与管理方面学习参考书和继续教育培训教材缺乏的状况,为医学学生提供一个能集中学习了解医学器材与管理知识的平台。同时,又可为在职医疗卫生人员、医药管理人员提供一本医学器材与管理的学习参考书和继续教育培训教材。全书共十五章,六十节。 本书的显著特点是既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医疗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