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宇、许东、韩邦成、赵建辉编著的这本《精密仪器设计原理》对精密仪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主要内容包括精密仪器设计中的一般问题与典型航空航天仪器系统设计的特色问题,反映了当前精密仪器设计的技术水平和相关成果,体现了该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发展方向。 全书分为8章,包括精密仪器设计概论、精密仪器的设计思路、精密仪器的误差分析、精密机械系统设计、精密机械伺服系统设计、精密光学系统设计、精密定位系统设计和航天陀螺系统设计。 《精密仪器设计原理》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密仪器设计”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可作为工科高等学校相关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还可供相关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在线分析仪表的原理、结构、选型、应用、维护、校准知识,取样及样品处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技术,分析仪系统的安装施工和分析小屋有关知识。对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污水排放自动在线监测仪表、天然气处理和能量计量常用在线分析仪表也作了介绍。全书分为22个部分,1200多道试题。 本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考试题汇集,而是以试题形式编写的一本培训教材和参考书,它的内容是系统、完整、连贯的。 本书主要读者对象是石油、化工、天然气、电力、冶金、化纤、建材、轻工、食品、制药、工业水处理和污水处理、环保监测等行业的在线分析技术人员和仪表维修人员。对仪表自控设计人员、有关院校师生、在线分析仪表制造行业的技术人员和销售、服务工程师也有参考价值。
全书分为5个项目,包括LKJ-2000型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的操作与故障处理、列尾装置的操作与故障处理、JZJ2000型轴承温度监测装置的操作与故障处理、JK00430走行部监测装置的操作与故障处理、ATP列车自动保护系统的操作与故障处理。本书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工作过程导向法进行教学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新颖,重点突出。
本书在第2版的基础上做了修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基于80C51单片机的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介绍了新一代增强型80C51单片机的基础知识以及汇编语言和KeilC51高级语言应用程序设计方法。详细论述了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人机接口、过程通道接口、串行通信接口、硬件和软件抗干扰技术、测控算法与数据处理技术、仪表硬件及软件的设计方法。给出了大量实用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还介绍了一种新型的Proteus虚拟仿真平台以及与Keil/,Vision集成开发环境相配合,进行单片机应用系统自我开发的方法。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工业自动化与仪表、电子测量仪器、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开发研制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以引导读者快速全面掌握STM32F103x系列嵌入式微控制器为目的,由浅入深地带领读者走进嵌入式世界。本书共分为两部分:*部分以嵌入式基本概念为平台,介绍嵌入式微控制器各模块的使用方法、库函数,从简单的单模块知识到复杂的多模块应用,涵盖Cortex-M3体系结构、开发平台、复位和时钟控制器、NVIC和EXTI模块、GPIO模块、FSMC模块、模数转换器模块、通用定时器模块、通信模块等常用功能模块。第二部分主要介绍 C/OS-Ⅱ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应用,讲解 C/OS-Ⅱ操作系统的内核、常用的系统服务等知识。本书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推荐初学者使用库函数设计嵌入式程序以避免复杂的寄存器操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96—2021·代替DL/T 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规定了运行中交流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的项目、周期、判据和方法等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
本书在讲述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HALCON软件在图像处理技术方面的应用, 以HALCON作为编程工具, 介绍了各种图像处理方法的理论和应用实例, 使读者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HALCON程序实现方法。全书分为12章, 内容包括:HALCON介绍、数字图像基础、HALCON图像处理基础、HALCON数据结构、图像运算、图像增强、图像分割、图像匹配、数学形态学、标定、 HALCON相关实例、 HALCON混合编程等。在每一章的结尾都附有本章小结和习题, 提供教学或自学练习, 以便加深读者对本书所述内容的理解。本书深度适中, 内容力求精练, 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也可供图像处理、模式识别、遥感、生物工程、医学成像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
本书以实例分析的形式剖析蒸汽、气体、液体、批量控制以及其系统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对系统诊断的方法作了简单介绍。流量测量系统出现问题,绝大多数不是流量计本身存在问题,而是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等环节中存在问题,本书有事实、有分析,深入浅出地解答了存在的问题,所涉及的经验和教训容易记取。每一节都自成段落,读者可以从任何一节开始阅读。本书适合从事流量测量系统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的技术人员、中高级仪表工和计量、能源管理人员阅读,并非常适合作为培训教材。
《检验仪器分析》以近年来医学实验室常用的基本检验仪器和先进的专业检验仪器为主线,重点介绍了仪器的分类、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性能指标与评价、使用与校准、仪器维护与常见故障处理等内容,重视仪器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反映了快速发展的医学实验室检验仪器的现状,对学生的上岗能力、临床应用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全书共13章,包括绪论、显微镜、离心机、光谱分析相关仪器、色谱与质谱分析相关仪器、生化分析相关仪器、免疫分析相关仪器、血液分析相关仪器、尿液检验相关仪器、微生物检验相关仪器、细胞分子生物学检验相关仪器、即时检验相关仪器以及实验室自动化系统与实验室信息系统等。内容新颖、务实、针对性强,在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等描述上,大量使用简图、线图、实物图;在不同分型仪器的表
本书参照高等学校理科化学专业分析化学教材编审小组修订的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仪器分析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而成。全书共20章,68个实验,分为基础实验、研究型实验和开放型实验三个层次。在介绍各种近代仪器分析实验的同时,力图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及应用实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以二十多种常用机械设备为例,介绍了设备的用途和发展趋势、机械结构和工艺要求,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自动化、运动控制和驱动系统实现设备的工艺动作,并对每种机型都给出了对应的自动化与驱动系统解决方案;介绍了工业产品、生产设备、自动化与驱动产品及解决方案之间的依赖和促进关系,阐释了如何将机电一体化、数字化双胞胎、虚拟调试等新技术用于生产设备和生产线;介绍了常用的机器安全标准、机器接口数据标准OMAC及其应用、生产线及企业网络的结构和功能,论述了如何利用标准化的OMAC机器接口数据自动产生和显示生产线的绩效指标、故障及报警等实用信息;介绍了工业云的概念、组成和结构,企业接入工业云的益处等,并通过详细案例进行了讲解。 本书适合自动化与驱动产品生产及销售企业的销售人员、业务开发人员、工程师及管理人
《滚动转子式制冷压缩机噪声与振动》是外关于滚动转子式制冷压缩机噪声与振动的学术著作,较为翔实地介绍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以及行业的新研究现状。《滚动转子式制冷压缩机噪声与振动》共10章:章为绪论;第2章和第3章分别为噪声控制和机械振动的基础知识;第4~6章分别为电磁噪声、气体动力性噪声和机械噪声的产生机理及控制方法;第7章为噪声传递路径以及辐射噪声的控制方法;第8章为压缩机振动产生的原因、特性及控制方法;第9章为噪声源识别的各种方法;0章为噪声、振动和气体压力脉动测量系统以及测量方法。
《木工机床结构与设计》将教学计划中有关木工机床结构与木工机床设计的内容有机组合,构成完整的专业类课程体系,使之具有系统性、通识性和宽范性,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木工机床结构与设计》在内容处理上,点面结合,通用与专用相结合,重点突出,覆盖面广,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便于教学和自学。 全书分为两部分,系统地介绍了典型木工机床的结构和基本设计方法。部分主要讲述了木工锯机、木工刨床、木工铣床等主要木工机床的用途、类型、工作原理、特点、主要结构和新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对木工机床总体设计、传动系统、主轴组件、支承件等典型部件设计的方法和设计原则等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可以为本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起到指导作用。同时,《木工机床结构与设计》也可作为家具设计制造专业等其他相近专业的
《机械量测量与虚拟仪器技术应用》是《工业自动化仪表系列丛书》之一。书中介绍了机械量测量仪表的基本情况以及虚拟仪器的应用。主要对力和重量测量仪表、转矩测量仪表、位移测量仪表、厚度测量仪表、速度测量仪表、振动测量仪表、频谱分析仪,以及虚拟仪器技术和测试信号处理等作了详细的介绍。最后还介绍了虚拟仪器技术在滚动轴承振动测量中的应用实例。 《机械量测量与虚拟仪器技术应用》可供从事机械量测量仪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
《机械制造工艺管理标准及应用》主要面向机械制造企业工艺管理和工艺设计人员,力求易于理解、简便实用。《机械制造工艺管理标准及应用》从标准化角度,为企业工艺管理提供指导和建议。由于现有工艺管理标准没有完全涵盖企业工艺管理的内容,因此《机械制造工艺管理标准及应用》以机械产品工艺工作过程为主线,在现有国家标准基础上,补充完善了相关管理内容,如工艺管理顶层设计和工艺设计控制等。为了便于企业将工艺管理与现有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有机融合,在编写过程中,遵循以下管理基本思想和方法: ——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PDCA”模式; ——过程方法; ——多目标管理; ——并行工程; ——预防为主; ——全过程管理与重点管理结合; ——科学管理与技术措施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