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介绍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背景和历程,然后对一些常见的软件无线电平台进行详细的介绍(第1章);其次介绍软件无线电技术中的主要理论,包括信号采样理论、多速率信号处理技术、数字滤波器技术以及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结构等(第2章);接着,针对 GNU Radio软件无线电中的软硬件平台进行详细的介绍(第 3章),并给出GNU Radio软件无线电系统环境在 Ubuntu上的安装与测试方法(第4章);随后,介绍 GNU Radio中的附带工具和功能软件,重点介绍 GRC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使用 GRC和 Python来开发通信系统(第 5、6章);在此基础上,本书还详细分析基于 C++语言来开发信号处理模块的问题(第7章),同时对 QPSK and amp;GMSK调制方式、OFDM无线传输以及 MIMO技术的 GNU Radio仿真实现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第8章);最后,本书对常见的基于 GNU Radio的软件无线电科研项
本书系统地介绍惯性技术的基本概念;惯性器件及系统的分类、发展史、应用和发展趋势;经典陀螺的理论基础、工作原理和分类;光学陀螺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应用;振动陀螺的原理及其应用;加速度计;导航系统基本原理、特点、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惯性测试技术;发展中的惯性技术等内容。
《水下组合导航系统》简介:水下组合导航系统可充分利用各导航子系统之间优势互补的特点,大大提高导航系统的精度与可靠性,已成为实现精确定位导航的有效手段,它一直是导航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与热点。全书内容共分10章:第1章主要介绍了水下组合导航系统的历史与现状;第2 4章分别介绍了惯性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误差分析、标定及初始对准技术;第5~10章是《水下组合导航系统》的重点内容,其中第5章介绍了组合导航系统基本结构与信息滤波技术,为后续奠定基础;第6 9章分别介绍了惯性/速度匹配组合导航、惯性/地形匹配组合导航、惯性/地磁匹配组合导航、惯性/重力匹配组合导航;第10章介绍了静电陀螺监控技术。
本书对多模GNSS融合精密单点定位的理论与实现方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详细推导了GPS/GLONASS组合精密单点定位的观测模型和随机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GPS/GLONASS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解方法;发展并建立了单频GPS/GLONASS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模型,提出了一种利用GLONASS观测数据自主识别GLONASS卫星频率信道号的方法;进一步将GPS/GLONASS双系统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拓展到GPS、GLONASS、BDS和Galileo四系统组合,并进行了软件实现与结果分析;*后将多系统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应用到对流层水汽三维层析中,验证了多系统组合定位的优势。
传递对准是采用主惯导系统的输出信息对子惯导系统进行运动参数匹配,实现其初始对准的方式。《传递对准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惯性导航系统理论及其在海、陆、空、天各领域载体上的应用,系统地介绍了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数学描述、传递对准机理与匹配模式、传递对准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传递对准状态估计与可观测性分析方法、基准信息传递误差的影响与校正以及传递对准精度评定方法与应用实例分析等内容。 《传递对准理论与应用》可作为高等院校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工程人员参考。
本书介绍了惯性传感器原理;惯性导航;卫星导航系统(涵盖GPS,GLONASS,GALILEO等);卫星导航处理;先进卫星导航技术;陆地无线电导航;航迹推算、姿态高度测量;特征匹配;组合导航系统原理及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惯性/卫星组合(组合结构、建模);惯性导航对准与零速修正;多传感器组合导航;故障检测与完整性监测。
本书着重使读者理解导航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而不是拘泥于工程的细节,着重于作为各种导航系统基础的物理原理,如何根据这些原理产生导航结果,这些原理怎样结合共同支撑组合导航,误差源的产生机理及误差补偿。后续章节以前面章节材料为基础,各部分内容相互参照。 本书分为四大部分。部分是定性介绍,第二部分阐述导航及组合导航系统的数学基础,第三部分讲述导航系统,首先是惯性导航,然后是卫星导航,后是其他导航技术。第四部分讲述组合导航,包括故障检测与完好性监测。阳录中包括向量、矩阵、统计学知识以及全书的符号与缩略语列表。
《EtherCAT工业以太网应用技术》从科研、教学和工程应用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EtherCAT工业以太网的通信协议、EtherCAT从站控制器(ESC)与硬件系统设计、从站信息规范与XML文件的编写、伺服驱动器控制应用协议、常用的EtherCAT主站、EtherCAT从站驱动与应用程序设计及其移植方法和调试,力求所讲内容具有较强的可移植性、 性、系统性、应用性及资料开放性,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EtherCAT工业以太网应用技术》共分11章,主要内容包括:工业以太网概述、EtherCAT通信协议、EtherCAT从站控制器、EtherCAT从站硬件系统设计、EtherCAT从站评估板与从站栈代码、EtherCAT从站信息规范与XML文件、CANopen与伺服驱动器控制应用协议、EtherCAT主站、EtherCAT从站驱动和应用程序设计、从站增加数字量和模拟量通信数据的方法和主站软件安装与从站开发调试。全书内容丰
《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原理与方法》系统深入地阐述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础理论和方法、数学模型和算法.数值试验和结果。全书共分为8章,主要内容包括导航的基本概念;X射线脉冲星导航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张量分析与广义相对论基础;脉冲星物理特征及观测研究;X射线脉冲导航时空基准的建立与维持;航天器轨道与姿态动力学模型及太阳系行星星历计算;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基本观测量及测量模型;航天器自主导航算法;以及导航卫星自主导航数值试验等。 《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原理与方法》适合于从事航天器导航制导与控制,航天任务分析和系统总体设计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导航制导与控制、飞行器设计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师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液浮陀螺仪具有高精度、长寿命和高可靠性等优点。液浮陀螺仪涉及材料、机电、控制、制导等多个学科领域,其性能受材料特性、加工工艺、装配水平、温度控制、电机性能、轴承性能等因素影响较大,且各因素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液浮陀螺仪性能改进技术》系统分析了液浮陀螺仪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影响液浮陀螺仪精度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大量实验和工程实践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从温度场、框架变形、振动三个方面研究并提出了液浮陀螺仪性能改进技术。 《液浮陀螺仪性能改进技术》可作为自动控制、惯性制导等相关专业领域的学生、教师、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介绍作为海上运动对象运动自动控制系统的信息基础的组合式定向与导航系统。 通过介绍组合式定向与导航系统的用途、解决的问题与结构原理,导出捷联惯性测量模块、卫星导航系统接收机的功能算法;确定出电子海图导航与信息系统的用途及所解决的问题;推导建立在不同陀螺及无陀螺惯性测量模块上的捷联惯性测量模块误差的数学模型.以及用于各种对准与标定模式、自主与观测工作模式的组合式定向与导航系统的误差模型。 本书介绍组合式定向与导航系统的基本模块:捷联惯性测量模块、卫星导航系统接收机、电子海图导航与信息系统的敏感元件的现状与研制问题。确定用于各种类型舰船的组合式定向与导航系统的组成与现代化技术要求。 本书给出基于静电陀螺、激光陀螺和光纤陀螺的捷联惯性测量模块及基于角加速度计的无陀螺捷联
基于GPS类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和新导航技术的出现,后GPS和GPS后时代的卫星导航系统率先提出和探讨了后GPS和GPS后时代的卫星导航系统向何处去的发问。内容涉及卫星导航和卫星通信的融合技术;空间卫星导航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局域传感网的合作和增强技术;多频多星多模卫星通信导航系统的兼用和互用技术;室内和室外的无缝导航技术,以及入向通信定位和双向通信定位新导航体制等。 后GPS和GPS后时代的卫星导航系统可供从事和关注导航和通信的本科生、研究生、科技工作者在开展导航和通信技术学习、研究、开发和应用时参阅。
全书共分6章,前3章在介绍狭义和广义相对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讲解广义相对论的后牛顿近似理论,为后面的应用打下基础。后3章分别讨论相对论在卫星导航、X射线脉冲星导航和空间惯性导航中应用。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现代导航工程以及航天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也适用于相对论与天体物理专业的科研、教育工作者和研究生阅读。
这本《惯性技术手册(精)》由杨立溪主编是一部有关惯性技术的工具书,共分为3篇。第1篇为惯性技术基本知识,全面但扼要地介绍各类惯性系统及仪器、陀螺仪、加速度计、相关机电元件、重要电子元器件、重要原材料、关键生产工艺及惯性测试技术等专业技术内容;第2篇为国内外主要的惯性技术科研与生产机构及其技术发展概况,主要介绍各机构的发展历程、业务范围、技术水平和联系方式等信息;第3篇汇集了惯性技术科研、生产中专用与常用的相关工具与资料,使读者可以便捷地查阅到所需的许多应用工具、资料和数据。 《惯性技术手册(精)》适合于从事惯性技术研究、设计、生产、测试、试验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应用惯性技术产品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各种仪器、装置及系统的设计人员及管理人员,军队与工业部门从事惯性技术产品应用的相关人
本书紧密结合Kalman滤波理论在导航、制导与控制领域的应用,系统地介绍了Kalman滤波基础理论及**发展。内容主要包括Kalman滤波基本理论、实用Kalman滤波技术、鲁棒自适应滤波、联邦Kalman滤波、基于小波分析的多尺度Kalman滤波和离散非线性系统滤波等。《BR》本书注重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在介绍理论基础上,还融入了作者及其他研究者的实际应用成果,理论与实践并重。《BR》
《GNSS反射信号处理基础与实践(精)》(作者杨东凯、张其善)在介绍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基本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GNSS导航卫星直射信号接收处理技术,对GNSS反射信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其内容涉及GNSS反射信号的电磁波理论、反射信号接收处理方法、反射信号接收机的软硬件设计,以及GNSS反射信号在海面风场探测、有效波高测量、土壤湿度测量、移动目标探测和表面成像等方面的应用,并给出了GNSS反射信号针对海面测风、海面测高的应用模型和实际测试结果。《GNSS反射信号处理基础与实践(精)》融入了作者多项*研究项目的成果,反映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进展,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GNSS反射信号接收处理理论和方法体系。读者对象:卫星导航相关领域(电子通信、航空航天、计算机等)的高校师生,以及从事通信、导航、气
本书以全新的角度论述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及其应用,重点总结并深入研究推动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系统)进步和工程应用的主要关键技术,诸如先进总体设计与实现技术、目标探测、识别与隐身技术、惯性导航与组合导航技术、精确制导技术与复合/融合制导技术、现代测控与直接动能杀伤KKV技术、现代数据分析与信息融合技术、数据链网络通信技术、指挥控制与综合电子信息技术、复杂战场环境与通信对抗技术、地面、海上及空天试验技术,以及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等。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导航、制导与测控科学研究和教学的成果总结,同时汲取了相关重要参考文献营养,力求反映当今该领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动态和新的技术学术水平。
本书针对城市环境下卫星定位信号受到遮挡而不能准确定位的实际问题,系统阐述了而向车辆定位的数字地图模型及其空间数据库生成的理论,建立了地图匹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参数校正的方法,分析了数字地图的构建模型、数据质量对车辆定位效果的影响规律,以香港消防处第三代车辆调派系统为典型应用案例,详细介绍厂GPS/DR/MM车辆组合定位系统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际应用情况。
赵琳、杨晓东、程建华编写的《现代舰船导航系统》结合国内外现代舰船导航*新研究进展和作者* 新的研究成果,围绕舰船导航系统的核心知识点,系统阐述了国际和国内各种不同类型的舰船导航系统。 全书共分12章:**、2章叙述了舰船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导航定位的基础知识;第3章介绍了几种应用较早的舰船导航系统,包括船位推算系统、地文导航系统和天文导航系统;第4章详细阐述了惯性导航系统;第5章讲述了陆基无线电和卫星导航系统;第6章介绍了水声导航系统;第7—9章分别阐述了几种先进的舰船导航手段,包括地磁导航、重力导航和气象导航;*后,从导航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角度出发,利用第lO一12章全面介绍了组合导航、电子海图和舰船航路规划。 本书可用作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本科生和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的研究生
本书系统、透彻地阐述了GPS及其接收机设计的各项相关内容,包括GPS信号结构、时空坐标系、测量值、定位原理、卡尔曼滤波、接收机的射频前端、信号捕获和信号跟踪。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差分精密定位、GPS与惯性导航的组合和地图匹配三方面GPS应用技术,并对多路径、电磁干扰、互相关干扰、高灵敏度GPS、辅助GPS等关键课题做了论述。本书理论分析清晰,实用性强,并且内容力求反映近些年来出现的GPS*技术和成果。
本书共12章,主要介绍:导航技术概论;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GPS系统;GPS现代化;导航战与反恐;GLONASS系统;Galileo系统;惯性导航、组合导航和地形辅助导航:卫星导航及组合导航系统应用;飞机着陆与着舰系统;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的相对导航功能;定位报告系统等。 读者对象: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大专院校师生及业余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