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问答的形式,详细解答了与石化工业中常用管式加热炉密切相关的296个实际问题。共分14个部分,内容涉及管式加热炉的专用术语、分类方法、基本结构、主要配件、运行原理、操作技术、设计要求、效率、节能、检查及检修、安全以及装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掌握这些知识,对了解管式加热炉的基本工艺过程,熟悉其运行及操作的基本特点,维持安全、高效、长周期运转和加强管理等,都是极其重要的。 本书可供加热炉设计人员及现场的技术工人、管理干部阅读,特别适用于作培训教材。
本标准是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各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而成。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虞市嘉利盛助剂工业有限公司、上虞市杜浦化工厂、沈阳化工研究院。
本标准是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各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而成。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蚌埠市永艳染料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建德市严州化工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邱勇、马君庆、吴基城。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代替HG/T 2552——19934《反应艳蓝KN一3RL(活性艳蓝KN—R)》。 本标准与HG/T 2552——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钠盐的结构式、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本标准的1); ——取消了剂型指标(HG/T 2552—1993的3.1); ——增加了钠盐规格和指标(本标准的3.2); ——取消了细度指标(HG/T 255——1993的3.2); ——将水不溶物指标从≤1.0%调整为≤0.2%(本标准的3.2,HG/T 2552——1993的3.2); ——增加了防尘性指标(本标准的3.2); ——增加了耐光、汗复合(耐汗光)色牢度指标,并对部分色牢度指标进行了调整(本标准的3.3,HG/T 2552——1993的3.3); ——修改了溶解度测定方法(本标准的5.5,HG/T 2552——1993的4.6)。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
本标准代替HG/T3657-1999《水处理剂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 本标准与HG/T3657-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活性物含量的测定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谱法; ——活性物含量指标Ⅰ类由原来的“≥14.0%”改为“14.0%~15.0%”;Ⅱ类由原来的“≥1.5%”改为“1.50%~1.80%”; ——CMI/MI质量分数的比值由原来的“2.5~4.0”改为“2.5~3.4”; ——密度Ⅰ类由原来的“≥1.30”改为“1.26~1.32”;密度Ⅱ类由原来的“≥1.02”改为“1.02~1.05”。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中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处理剂分会(SAC/TC63/SC5)归口。
本标准修改采用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ASTM D98-98《工业氯化钙》。 本标准根据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ASTM D98-98《工业氯化钙》重新起草。 考虑到我国国情,在采用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时,本标准做了一些修改。有关技术性差异已编入正文中并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用垂直单线标识。在附录A中给出了这些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参考。 本标准代替化工行业标准HG/T 2327-1992《工业氯化钙》。 本标准与化工行业标准HG/T 2327-1992的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分为固体氧化钙和液体氯化钙,固体氯化钙分为五个规格,取消了原标准分类方法。 ——取消了原标准中的酸度、硫酸盐指标和试验方法,增加了总镁含量的指标和试验方法。 ——增加了粒度的指标。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和68/T18820--2002《工业企业产品取水定额编制通则》所规定的原则制定。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部归El管理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化工机械动力技术协会、山东红日阿康化jE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邹士龙、舒仕涛、杨建全、黄进、陈应斌、魏婕、王治方、石俊中。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化学工业机械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长江潺林水暖空调有限公司、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是根据各生产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并考虑我国国情制订的。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杭州吉华化工有限公司、绍兴县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美芬、杨嘉俊、王勇。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无
HG/T4850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稳定性同位素氘标记试剂第4部分:敌百虫-D6》规定了稳定性同位素氘标记试剂敌百虫-D6的符号、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稳定性同位素氘标记试剂第4部分:敌百虫-D6》适用于以三氯化磷和氘代甲醇为原料,通过合成法制备的稳定性同位素氘标记敌百虫-D6产品。
本部分适用于安装和使用在高原气候条件下的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环境适应性测试要求》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干热气候条件 第3部分:湿热气候条件 第4部分:高原气候条件本部分为第4部分:高原气候条件。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规定了在高原气候条件下安装、使用的光伏组件的技术要求和试验要求。
化工原理实验课正是化工类各专业学生在学习化学工业各单元操作知识的同时开设的课程。它以化工单元操作为中心,在实验过程中大量采用具有工程或具中间实验规模的装置和设备,基本上脱离了试管、烧杯等玻璃仪器;它所进行的实验项目,大都是在今后从事化工生产和进行科学研究中经常会遇到或解决的实际问题;它所得出的结论,对于化工设备的设计,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为化工原理实验指导书,共分为4章,分别为从事科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化工工艺管道安装常见管材、管件及阀件,常见化工参数测量及测量误差,实验的方案设计和数据处理。书中从历史上著名科学家从事实验工作的成功与失败讲起,详细论述了人们对科学实验应具备的基本态度、怎样准备实验、怎样进行观察、如何分析实验数据等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养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体系,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槽罐清洗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一、本《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以客观反映现阶段本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本职业影响的基础上,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都作了明确规定。 二、本《标准》的制定遵循了有关技术规程的要求,既保证了《标准》体例的规范化,又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特点,同时也使其具有根据科技发展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符合培训、鉴定和就业工作的需要。 三、本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HG/T 2440-1993《橡胶或翅料涂覆织物屈挠磨损试验机技术条什》,与HG/T2440-1993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什(见2); 修改了图1夹具俯视图(见3); 修改了夹具的运动频率(见4.2); 修改了运输颠簸试验(见5.9)。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行汕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化学工业橡胶测试仪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单人:何成。 本标准于1993年6月首次发布,本次为次修订。
本标准是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各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而成。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4)归口。
本标准检测项目和指标依据行业生产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和企业的产品质量修订而成。 本标准代替HG/T 2970一1999《工业用三氯化磷》。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氯碱分会(SAC/TC63/SC6)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锦西化工研究院、常州市阳城化工有限公司、泰州富彤化工有限公司、常州市崔桥卫星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单县全盛化工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立明、杨锡佩、陈勇、徐燕萍、党燕、田友利、李富荣。 本标准1989年首次发布,1999年次修订。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各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而成。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l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沈阳化工研究院、浙江福井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春梅、章建东、杨杰民。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书阐述了流化床燃烧的气动力学、传热、流化床燃烧、污染控制的基本原理,介绍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流化床锅炉设计、运行方面的经验及编者的研究成果。全书共九章,内容包括流化床的基本性质、流化床燃烧、传热与流化床燃烧污染控制、循环床锅炉、流化床锅炉设计与运行,以及流化床燃烧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等。 本书是高等学校电厂热能动力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采暖通风专业学生的参考书,还可供火电厂、锅炉厂、动力车间、化肥厂、水泥厂、有关设计院、研究所从事流化床锅炉和工业窑炉设计、制造、运行和研究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