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玻璃工艺学(高等学校专业教材)》基本特点:①在玻璃工艺原理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补充和完善,加强了玻璃结构理论的阐述,补充了微晶玻璃系统、金属玻璃和制备方法,加强了玻璃结构研究方法的介绍;②加强了玻璃性能的阐述和测试方法的介绍,满足技术人员对性能测量原理的理解;③增加了玻璃成分设计,可以解决玻璃技术人员在玻璃成分设计方面的茫然,建立玻璃成分与性能的数学关系,更好地满足玻璃新产品的开发需要,涉及的玻璃性能参数达10多项;④补充了一些玻璃新品种的成形工艺与加工方法,为玻璃技术人员开阔视野和提供新思路;⑤在玻璃缺陷与控制方面,收集了更多缺陷图片,让读者对缺陷类型有更直观的认识;⑥在附录中收集和精选了国内外14大类玻璃品种的800多个玻璃化学组成和性能参数,相信这些资料会使读者在实践中
《热学陶瓷--性能测试工艺》由李懋强编著,全书共分3部分:绪论简要阐述了热学陶瓷的内涵,热能和温度的物理学本质及表达方式,并介绍了作为物质热学性质的物理学基础的晶格振动和声子的概念;第1篇就陶瓷材料的热容、导热系数、导温系数、热辐射、热膨胀系数、熔点、熔化热、蒸发、热分解和高温蠕变等性质的物理本质分别进行了论述并讨论了影响上述各个性质的各种因素,同时介绍了上述各个热学性质的测试原理和方法;第2篇简要地介绍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原理,并较详细地介绍了低维陶瓷材料,包括涂层、薄膜和纤维的制备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分类介绍了各种主要热学陶瓷材料的特点和制造工艺技术。 《热学陶瓷--性能测试工艺》收集的有关陶瓷材料的各种热学性能数据比较丰富,可供从事热学陶瓷材料和耐火材料的科研人员、生产
本书是由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建筑卫生陶瓷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建材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共同组织编写的一本建筑卫生陶瓷专业的大型工具书。全书包括建筑卫生陶瓷制品,原料,陶瓷工艺学计算,生产工艺,装饰技术及色料,产品常见缺陷分析,陶瓷机械设备,陶瓷成形模具,陶瓷窑炉及其附属设备,陶瓷产品的工业设计,陶瓷产品的后加工、配套与应用,理化分析与测试技术,工业卫生与环境保护,工厂设计共14章。本书融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适用于建材、建筑领域从事建筑卫生陶瓷科研、生产、没计、教学、管理及营销的各类人员阅读和参考。
本培训教材依据*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水泥工业的*进展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建材化学分析工》及《化学检验工》编写。 本培训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通用硅酸盐水泥生产的基本知识;水泥化验室管理制度建设;水泥化学分析基本条件和各种化学成分的测定原理及测定要点;水泥及其原料、燃料化学分析方法及基本操作技巧;原料、燃料及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水泥化验室安全制度管理和化验室常用数理统计方法。全书资料翔实、内容全面、密切联系实际,以八百个题目的问答形式,对水泥化验工作实践中经常碰到的问题进行了解析。掌握本教材所述基本知识,对于提高水泥企业化学检测水平和水泥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本培训教材主要供水泥化学检验工和化学分析工使用,也可供水泥企业管理者
“水泥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是一套供水泥行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工阅读和参考的系列工具书。它涉及了水泥生产从原料破碎、粉磨、烘干、均化、输送、化验室、煅烧、环保到计量、包装等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本书力求做到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内容全面、突出实用,既有理论研究的浓缩和概括,又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归纳与提升。书中共有条目3350余条,已基本囊括了水泥生产和水泥研究工作中的多发问题、常见问题;对这些问题有理论、原理方面的阐述,又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由于本书编写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尽量地回避复杂的数学计算、高深的理论探讨,很好地解决了岗位操作工看得懂、用得上的问题。同时,本书对水泥领域的技术和理论研究成果也进行了介绍,可作为专业院校、技校师生及水泥科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年鉴(建筑陶瓷·卫生洁具2009)》包括了第一章 2009年全国建筑卫生陶瓷发展综述;第二章 2009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大事记;第三章 政策、法规与标准;第四章 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制造;第五章 专利、科研项目、技术进步;第六章 建筑陶瓷产品;第七章 卫生洁具产品;第八章 营销与卖场;第九章 建筑陶瓷产区;第十章 卫生洁具产区;第十一章 2009年世界陶瓷砖生产消费发展报告;第十二章 数据库。附录。后记。
本书详细阐述了在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改造过程中的储层地质特征、复杂构造带应力场特征、酸压裂缝扩展规律、高温压裂酸化工作液体系、深穿透酸压工艺技术及应用案例。对 外超深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改造技术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回顾。在复杂断裂带地应力场模拟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酸蚀裂缝扩展机理、超深层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作用机制和深穿透裂缝形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多项原创性新技术,如纵向深穿透酸压、屏蔽保护自支撑酸压等技术,对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构陶瓷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异性能,在能源、航天、机械、化工、环保、生物和医学等领域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谢志鹏编著的《结构陶瓷》是作者在过去20多年里从事结构陶瓷材料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编写的,力图全面系统地介绍结构陶瓷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发展,并反映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结构陶瓷》内容包括四部分:(1)结构陶瓷的基本理论与性能表征;(2)结构陶瓷的先进制备工艺,如陶瓷粉体合成、现代成型工艺、先进烧结技术、精密加工技术等;(3)氧化物结构陶瓷、非氧化物结构陶瓷的研究和发展;(4)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高温陶瓷、透明陶瓷、可加工陶瓷等其他新型结构陶瓷的制备与应用。 《结构陶瓷》适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材料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师生和从事工
《医药玻璃》总计10章,清晰明了地阐述了医药玻璃发展历史,结合医药玻璃产品特征进行了分类,将医药玻璃标准与检测紧密衔接,按照玻璃生产工艺过程论述了原料、配料、熔化、成型(拉管、管制瓶、模制瓶)、表面处
20世纪60年代激光的产生和应用,使得以光的传输和成像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传统光学,逐步转向并发展为以研究光的产生、探测和控制为主的光子学,涉及光子的频率变换、极化态和偏振态的变化、光子的受激发射和非线性光学效应等诸多领域。光子学玻璃为光子学材料中重要的一类。光子作为信息和能量的载体拓宽了玻璃在光、电子领域更广泛的应用。 《光子学玻璃及应用》系统地介绍了各类激光玻璃及应用(包括高功率激光体玻璃和玻璃光纤、激光放大器玻璃、有机一无机复合激光玻璃和玻璃光波导等),玻璃的各类非线性性质(包括非线性光谱性质、二阶及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飞秒激光实现玻璃中微结构调控等),玻璃薄膜和玻璃纤维在数据存储和通信、光学超分辨和光子晶体中的应用。 《光子学玻璃及应用》有十余位作者参加了各章节的撰
作者单位亲身经历了我国水泥生产技术的变革和创新,积极参与并带动我国水泥项目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的进步,积累了丰富的新型干法水泥建设施工与管理经验,对水泥生产线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总结、提升基础上,形成的创新知识成果。 本书共划分17章,书中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过程、土建工程结构与构造、施工组织与施工管理等作了系统的介绍,并将各生产工艺流程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土建工程施工方法、施工技术以及技术创新成果融合,编成了79 个模块化施工工艺;很多的土建工程专项施工技术,对同类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书可供水泥生产线工程的建设单位、水泥生产线的设计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以供其他工业建设项目的建设、设计和施工人员参考和使用。
《水泥工业粉磨工艺技术-修订版》章系统地论述了粉磨的基本概念、粉碎机理、粒度特性、粉磨动力学、能耗理论、圈流原理等粉磨基本理论。第二、三章详细地比较了各种管球磨粉磨系统的特点及适应性,总结了废热利用及生产操作的基本经验,对管球磨设计的工艺参数、计算方法及工艺对结构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计算公式和建议。第四、五章阐述了当今粉磨领域发展迅速的新设备辊式磨和辊压机,不仅指明了工作原理、设计参数、选型计算,而且提出了控制要点,以及出现异常同题的解决途径;评述了各袍粉磨系统的特点、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向并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实例。第六章介绍三代不同型式选粉机的结构特征、工艺设计、科研开发、选型应用,以及选粉机性能的评价。’ 本书可供从事水泥工业或其他有关工业粉磨工作的
本书按照浮法玻璃生产工艺流程,介绍了浮法玻璃生产的原料及其制备、熔窑及熔制工艺、锡槽及成形工艺、退火窑及退火工艺、冷端及切装工艺、保护气体及其制备、产品缺陷及处理、产品质量检测等内容,并对浮法玻璃“双低碳”技术做了概述。为了方便读者参考,本书还比较全面、详细地介绍了玻璃的基本性质。本书可供从事浮法玻璃生产、管理以及科研开发、工程设计等工作的专业人士阅读使用,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也可参考。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第2版)》全面阐述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的基本理论、工程理念和技术措施,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是混凝土结构温度场和温度徐变应力的计算方法;第二部分是各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包括浇筑块、重力坝、支墩坝、拱坝、嵌固板、自由墙、基础梁、混凝土杆件、隧洞和孔口的温度场和温度徐变应力的变化规律和计算方法;第三部分是控制温度、防止裂缝的工程理念、技术措施和实践经验,包括各种温差的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优选、混凝土预冷、水管冷却、表面保温的计算方法和技术措施,国内外实际工程控制温度防止裂缝的实践经验。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第2版)》可供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研究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氧化锌压敏陶瓷、避雷器元器件制造材料、配方、正艺及其工艺装备、产品设计和性能测试方法等,对我国氧化锌避雷器和压敏电阻器科研成果、生产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特别在次晶界形成机理、烧成冷却速度和热处理工艺作用机理、压敏陶瓷几何效应等方面具有独特见解和创新。 本书可供电子陶瓷元器件的研究人员,特别是从事压敏电阻器、避雷器专业设计和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无机材料、电气工程、电子电器等相关专业师生教学和科研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