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玻璃加工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比较全面详细介绍了玻璃的清洗、切割及钻孔、研磨及抛光、雕刻、贴膜与涂膜、化学蚀刻、丝网印刷、彩绘与镶嵌等玻璃冷加工技术,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的阐述,实用性较强。 本书可供从事玻璃冷加工的技术人员、操作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新编玻璃工艺学(高等学校专业教材)》基本特点:①在玻璃工艺原理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补充和完善,加强了玻璃结构理论的阐述,补充了微晶玻璃系统、金属玻璃和制备方法,加强了玻璃结构研究方法的介绍;②加强了玻璃性能的阐述和测试方法的介绍,满足技术人员对性能测量原理的理解;③增加了玻璃成分设计,可以解决玻璃技术人员在玻璃成分设计方面的茫然,建立玻璃成分与性能的数学关系,更好地满足玻璃新产品的开发需要,涉及的玻璃性能参数达10多项;④补充了一些玻璃新品种的成形工艺与加工方法,为玻璃技术人员开阔视野和提供新思路;⑤在玻璃缺陷与控制方面,收集了更多缺陷图片,让读者对缺陷类型有更直观的认识;⑥在附录中收集和精选了国内外14大类玻璃品种的800多个玻璃化学组成和性能参数,相信这些资料会使读者在实践中
《浮法玻璃原料生产操作》在内容编排上,遵循“理论上够用,指导生产中实用”、“注重岗位、遵循行业标准”的原则,力求突出浮法玻璃生产的实践性、实用性和职业性,同时兼顾内容的理论性和实时性;书中有大量的图表,适合从事浮法玻璃生产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主要岗位操作人员阅读,本丛书也可作为玻璃工程人员的技术参考、岗前培训用书。
本书主要对玻璃深加工生产工艺与设备进行了阐述,力求使玻璃深加工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意义。全书内容包括:玻璃的基础知识、玻璃深加工预处理工艺及设备、玻璃的热弯与钢化、玻璃的镀膜、夹层玻璃、中空玻璃等。《玻璃深加工技术与设备》不仅适合从事玻璃深加工工作的一般技术人员使用,也适合作为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教材。本书由赵金柱主编。
本书按照水泥生产工艺主线,分别对水泥熟料矿物组成和率值、原燃料性能及评价、配料、生产检测、热工测定、粉磨、熟料烧成等工艺环节的计算知识进行了详细介绍,汇集了大量的计算公式和技术参数,并配有示例,可为读者提供“即查即用”的便捷参考。本书可供水泥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使用,也可供水泥行业相关人士、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参考。
《热学陶瓷--性能测试工艺》由李懋强编著,全书共分3部分:绪论简要阐述了热学陶瓷的内涵,热能和温度的物理学本质及表达方式,并介绍了作为物质热学性质的物理学基础的晶格振动和声子的概念;第1篇就陶瓷材料的热容、导热系数、导温系数、热辐射、热膨胀系数、熔点、熔化热、蒸发、热分解和高温蠕变等性质的物理本质分别进行了论述并讨论了影响上述各个性质的各种因素,同时介绍了上述各个热学性质的测试原理和方法;第2篇简要地介绍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原理,并较详细地介绍了低维陶瓷材料,包括涂层、薄膜和纤维的制备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分类介绍了各种主要热学陶瓷材料的特点和制造工艺技术。 《热学陶瓷--性能测试工艺》收集的有关陶瓷材料的各种热学性能数据比较丰富,可供从事热学陶瓷材料和耐火材料的科研人员、生产
张宇震编著的《中国铝酸盐水泥生产与应用》是一部系统阐述铝酸盐水泥生产与应用的技术专著。它是我国铝酸盐水泥五十多年生产经验和科技探索历程的经典总结,也是从事铝酸盐水泥科研、生产、教育和技术管理工作的数以千计科技人员辛勤劳动成果的汇总,更是作者几十年潜心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工作结晶。 本书主要包含下列内容:(一)我国铝酸盐水泥的发展史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二)铝酸盐水泥从原料、燃料的选择到产品出厂全过程的工艺技术、过程控制、质量检验和重点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等;(三)铝酸盐水泥的各种生产方法的介绍与对比;(四)铝酸盐水泥的理论基础、物理化学性能及其应用;(五)目前世界上铝酸盐水泥的生产现状、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国外检验方法的介绍。 《中国铝酸盐水泥生产与应用》可作
《陶瓷工业窑炉》着重介绍了目前陶瓷工业应用广泛的明焰式窑车隧道窑、辊道窑、梭式窑,同时对传统的陶瓷窑炉及电热窑炉也作了一些保留,以尽量使读者对陶瓷工业窑炉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希望读者通过学习本课程后,具备使用、改进和设计现代陶瓷工业窑炉的能力。
《水泥与水泥混凝土》是一本系统论述水泥及混凝土材料性能与结构等方面的著作。内容包括水泥物理化学基础、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矿物特征、水化机理、水泥石结构及工程性质、普通混凝土材料组成、和易性、物理力学性质以及耐久性、配合比设计方法、质量控制、外加剂、道路混凝土新技术、聚合物混凝土、高强混凝土等。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系统,可作为高等学校公路与城市道路及材料专业研究生参考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师生学习参考。 注意:此书由于更换过封面,以您收到的实物封面为准。
主要包括:第 一 章 粉碎机械第; 弟二 章 筛分机械;第 三 章称量机械;第 四 章 混料机械;第 五 章 起重及运输设备;第 六 章 贮料及加料设备;第 七 章 防尘及收尘设备;第 八 章 供料设备;第 九 章 玻璃成型机械概述;第 十 章 行列式制瓶机;第十一章 浮法玻璃成型及锡槽;第十二章 其他平板玻璃成形设备;第十三章 玻璃灯泡、管、棒、纤维、玻璃球的成形设备;第十四章 光学玻璃的成形设备;第十五章 玻璃制品的加工设备;第十六章 玻璃成型模具。 可作为本/专科生的专业教材及工厂生产人员用书。
本书介绍了国内外石膏制硫酸与水泥技术应用及发展情况;各种工艺流程方法;使用原料、燃料的质量要求。分别从生料配比、制备、熟料烧成、硫酸和水泥制造等方面进行较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提供了各种工艺参数、设备选型、原材料燃料及动力消耗、三废治理措施, 进行了物料、热量衡算, 并提供了典型装置的操作规程和调试规程。相信本书的出版发行对于石膏制硫酸与水泥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本书以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过程和应用为主线,重点介绍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技术,详细介绍了硅酸盐水泥生产的原料及预均化、生料制备、生料均化、熟料煅烧、水泥制成、性能及应用、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介绍了其它通用水泥和特种水泥生产的知识。本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等特点。
《预拌砂浆生产与应用技术规程》包含了湿拌砂浆生产控制,干混砂浆生产控制,干混砂浆产品检验规则,湿拌砂浆产品检验规则,施工质量控制预拌砌筑砂浆,预拌抹灰砂浆,预拌地面砂浆等内容。《预拌砂浆生产与应用技术规程》由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四川省建材工业科学研究院负责技术内容解释。
《玻璃强化及热加工技术》(作者李超)是玻璃加工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主要介绍了玻璃的热弯、物理钢化、化学钢化、特殊钢化、施釉、热熔、封接等玻璃深加工技术,包括基本知识、加工工艺、加工设备及其操作、产品质量检测等。 《玻璃强化及热加工技术》可供从事玻璃的热弯、钢化、施釉、热熔、封接等生产加工的技术人员,一线操作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标准与EN l863—1:2000《建筑用玻璃—热增强钠钙硅酸盐玻璃 第l部分定义和描述》和EN1863-2:2004《建筑用玻璃—热增强钠钙硅酸盐玻璃第2部分 一致性评价/产品标准》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本标准同时参考了ASTM C l048-04《热处理平板玻璃-热增强玻璃、镀膜和普通钢化玻璃产品规范》。 本标准代替GB l7841—1999《幕墙用钢化玻璃与半钢化玻璃》,与GB l7841—1999相比主要技术差异为: ——取消了钢化玻璃的技术要求; ——取消了抗风压性能的技术要求,增加了碎片状态、弯曲强度的技术要求; ——尺寸及允许偏差项目中增加了边长大于3000 mm 的技术要求,增加了对圆孔的技术要求; ——外观质量项目中增加了对爆边缺陷的允许规定; ——弯曲度项目中取消了对垂直法半钢化玻璃的要求; ——增加了附录A(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A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全国耐火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93)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无锡市宜刚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郑州耐都热陶瓷有限公司、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高密市宝鼎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山东华能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广州石泰环保窑炉材料有限公司、北京通达耐火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宜兴市中电耐磨耐火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方阳升、魏发灿、王战民、种伟、苏道金、黎建文、臧凌云、王小军。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3年行业标准项目补充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3]873号文)的要求制定的。 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具有脱硫效率高、可用率高的优点,在火电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规范该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编写过程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并参照了德国相关烟气净化设备的考核验收试验标准,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电环境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制品与构配件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在YB/T 099--1997《石墨电极——焙烧品》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差异如下: ——增加了“石墨电极——焙烧品”的品种。 ——增加了产品规格和长度等级; ——修改了技术指标; ——修改了“弯曲度”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代替YB/T 099--1997《石墨电极——焙烧品》。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巩主我市炭素厂、兰州海龙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新玉、张志强、孙伟、张可敏、符仕廷。 本标准于1997年首次发布。
本标准是根据国内炭黑生产、使用的实际情况对化工行业标准HG/T 2880--1997《硅铝炭黑技术条件》和HG/T2796一l996《硅铝炭黑包装、贮运、采样及验收方法》整合修订而成。 本标准代替HG/了2880—1997《硅铝炭黑技术条件》和HG/T2796--1996《硅铝炭黑包装、贮运、采样及验收方法》。 本标准与HG/T 2880一l997和HG/T2796--1996版本相比的主要变化为: ——修改了标准名称。 ——按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要求进行了重新编排。 ——对检验规则中“6.3采样”一章进行编辑性修改。 ——按GB/T1.3—1997《产品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将两标准进行了整合。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炭黑分技术委员会(SAC/7C35/SCS)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 本标
本标准代替GB/T11387-1989《压电陶瓷材料静态弯曲强度试验方法》。 本标准与GB/T11387-1989相比,主要有下列变化: ——增加测试条件, ——充实了测试原理的内容, ——取消了异常数据的取舍方法,规定了测试结果保留的有效数字, ——取消对测试报告的要求。 本标准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轻质与装饰装修建筑材料标准化委员会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