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近30年来新发展起的采用高技术新工艺研制生产的,以芳香族纤维、碳纤维为代表的高强、高模、耐高温的高性能纤维(High Performence Fibers)[也有人称为超级纤维(Super Fibers)],在仿真仿生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的超真纤维、高感性纤维和具有特殊功能(如抗静电、膜分离、医疗保健、光、电、热等功能)的纤维(Function Fibers)。书中叙述了这些纤维的制造工艺技术、结构与性能、大分子高次结构的基础理论、纤维的应用领域和高科技纤维的发展新趋势。 本书可供从事化学纤维、高分子材料、纺织材料以及纤维复合材料等产业部门的有关人员参考,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也是一本较为完整的高科技纤维知识的普及读物。
近年来,石油石化工业又有了快速发展,先进技术不断涌现;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天然气开发与利用在行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时间推移,原有分册中的一些数据已经过时,需要更新;各方面读者也反映,要求继续补充编写一些新的分册等。在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决定对原先出版的11个分册进行修订,并补充编写9个新的分册,包括海洋石油勘探、海洋石油开发、天然气开采、天然气利用、石油沥青、炼油催化剂、炼油助剂、加油站、绿色石油化工。这9个分册分别邀请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编写。原有分册的修订工作主要是补遗、更新、完善,不做大的结构性变动。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改善环境质量,为化纤行业(氨纶)生产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在达到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的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化纤行业(氨纶)企业清洁生产的一般要求。本标准分三级。一级代表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二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三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本标准也将不断修订,一般三至五年修订一次。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连云港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8月1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7年10月
本书主要介绍近30年来新发展起的采用高技术新工艺研制生产的,以芳香族纤维、碳纤维为代表的高强、高模、耐高温的高性能纤维(High Performence Fibers)[也有人称为超级纤维(Super Fibers)],在仿真仿生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的超真纤维、高感性纤维和具有特殊功能(如抗静电、膜分离、医疗保健、光、电、热等功能)的纤维(Function Fibers)。书中叙述了这些纤维的制造工艺技术、结构与性能、大分子高次结构的基础理论、纤维的应用领域和高科技纤维的发展新趋势。 本书可供从事化学纤维、高分子材料、纺织材料以及纤维复合材料等产业部门的有关人员参考,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也是一本较为完整的高科技纤维知识的普及读物。
本标准代替GB/T 14189-1993《纤维级聚酯切片》。 本标准与GB/T 14189-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扩大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增加全消光聚酯切片; ——增加了全消光聚酯切片、生产批和检验批的定义,修改了粉末的定义; ——在产品分类中增加了全消光聚酯切片; ——在技术要求中增加了全消光聚酯切片的性能项目和指标; ——提高了特性粘度、二氧化钛含量、灰分和铁分考核值的要求; ——原“异状切片和粉末”考核项目改为“异状切片”和“粉末”两项考核项目; ——羧基含量和二甘醇含量考核值由原单边控制改为双边控制; ——铁分考核项目的计量单位由“%”改为“mg/kg”; ——修改了检验规则中部分内容,明确仲裁时如相关项目涉及两种试验方法的,原则上按 GB/T 14190-2008中相关试验方法的A法进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