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7701《煤质颗粒活性炭》分为: ——第1部分:气相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第2部分:净化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第3部分:载体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本部分为GB/T 7701的第2部分,其附录C修改采用了ASTM D5029—1998《活性炭中水可溶物的标准试验方法》(2004重新确认),主要变化如下: ——取消了范围中的安全性条款; ——取消了引用文献、术语、试验方法简介、意义和用途、关键词章节; ——取消了结果计算中的举例; ——取消了精确度和偏差章节中重复性要求。 本部分代替GB/T 7701.4—1997《净化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主要变化如下: ——取消了质量分级; ——制定了水溶物指标; ——出厂检验项目中亚甲蓝吸附值由检验项目更改为供需双方商定项目; ——碘值更改为≥800 m9/g;
本标准代替GB/T 1999——1980《焦化产品轻油类取样方法》、GB/T 2289--1994《焦化粘油类产品取样方法》。 本标准与GB/T 1999——1980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标准名称改为“焦化油类产品取样方法”; ——将两个标准的取样器具统一在第4章; ——轻油类产品取样中增加“在保证取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本标准列出的其他取样器”; ——试样的处理和保管统一放在第8章; ——增加了“焦化油类产品属易燃、易爆物质取样时要防止取样工具和容器产生静电和火花”。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书在简单介绍延迟焦化在炼油厂中的地位作用的基础上,详细阐述石油烃类的热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延迟焦化装置的工艺流程、操作条件及影响因素、主要设备(加热炉、焦炭塔、分馏塔、机泵、水力除焦设备)的结构特点及其操作管理、安全环保、防腐蚀等;结合生产实践,总结了延迟焦化装置开停工及一般事故处理的经验方法。此外,对延迟焦化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等也做了适当的介绍。 本书可作为延迟焦化装置技术工人培训教材;也可供从事延迟焦化装置管理的技术人员及有关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工业炉窑公司从事的工业炉窑砌筑和检修30多年,从宝钢一期引进日本干熄焦装置后,一直致力于干熄焦装置内衬的检修和维护工作。在总结国内大量干熄焦内衬检修方法,延长干熄焦装置使用寿命,不断推广干熄焦内衬检修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编写本书。《干熄焦内衬检修技术》从干熄焦内衬耐火材料的损坏机理、不同部位的检修方法以及主要的施工技术措施等全面进行了阐述。 《干熄焦内衬检修技术》由从事干熄焦内衬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编写,他们具有十分丰富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干熄焦内衬结构形式、耐材特性以及生产工况十分了解,同时还收集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资料,力求科学性和系统性。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层次清楚,实用性强,是一本高水准的干熄焦内衬专业检修专著。书中介绍了干熄焦内衬
本书以焦炉煤气制甲醇的工艺流程为主线编写,内容主要包括绪论,甲醇原料气的制备,原料气的精脱硫,甲烷的转化,甲醇的合成,粗甲醇的精制,甲醇质量检验与生产监控,甲醇清洁生产与安全等部分。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重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特点,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对学生的实践训练,以提高“能力、技能”为目的。本书通俗易懂,易教易学,充分反映中国焦炉煤气制甲醇工业技术的新进展和取得的新成就。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应用化工、煤化工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甲醇合成生产、管理的一线技术人员和工人培训参考用书。
本书内容包括焦炭及其性质、煤及煤的成焦机理、煤的洗选和干燥、炼焦用煤预处理、炼焦炉、炼焦炉的机械设备、炼焦炉的生产操作、炼焦炉的加热与调节、炼焦炉的热工测定及其调节、炼焦炉的日常维护等内容。比较详尽地介绍了焦炭的用途及质量要求、炼焦用煤的预处理技术、炭化室的结焦过程、焦炉结构与生产操作过程、焦炉机械与附属设备、焦炉的加热制度及热工测定等炼焦生产的基本内容。扼要介绍了焦炉机械自动化、焦炉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控制措施、焦炉加热的特殊操作及常见事故处理等知识。本书还结合中国目前的生产实际,介绍了捣固炼焦。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煤化工类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煤炭综合利用、城市煤气化专业和金属材料专业作为教学参考用书。同时也可作为大中型焦化企业的职工培训教材或焦化企业的工人、
本标准代替GB/T 1997--1989《焦炭试样的采取和制备》。 本标准与GB/T 1997--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格式进行了修改; ——标准的术语和定义适当修改,并增加了英文名称; ——试样的保留样的保管和保留时间作了适当修改。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书详细介绍了煤焦油和粗苯的回收与精制操作人员应知应会的安全操作基本原理、操作技术和分析处理事故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煤焦油和粗苯回收与精制工艺操作、重点设备及安全设施的使用、化工单位检修安全等。 本书结构条理清晰,理论深度适中,实践操作性强,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可操作性、实用性强,很多操作和检修经验都是前所未有并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煤焦油和粗苯回收与精制从业人员在安全操作中可直接借鉴运用。 本书特别适宜煤焦油和粗苯回收与精制工艺操作工人阅读,也可供从事煤焦油和粗苯回收与精制管理的安全、技术人员及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在《炼油技术与工程》创刊40周年之际,《炼油技术与工程》编辑部将5年来刊登的延迟焦化技术方面的论文编成《炼油技术与工程》延迟焦化专辑。朱华兴、张立新主编的《 炼油技术与工程 延迟焦化专辑(2006~2010年)》收录论文28篇,从加工工艺、机械设备、催化剂与助剂、自动控制、能量利用、化学助剂以及计算方法等方面,介绍了近5年国内延迟焦化装置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的开发及应用成果。
本标准代替GB/T 3711 1983《酚类产品中性油及吡啶碱含量测定方法》。 本标准与GB/T 3711—198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前言; ——增加了范围、规范性引用性文件、采样各章; ——格式有所改动,将操作中的安全提示放在方法的前,合并试剂和仪器章节,将注放在操作步骤之中; ——在试剂中增加了“测定过程中,除非另有说明,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分析纯试剂和蒸馏水或同等纯度的水”和“沸石”; ——将原先“加入蒸馏水于下球至刻度零处”改为“加入蒸馏水于下球至刻度0.5 mL刻度处”,增加了“安装仪器前读数,记录”; 接收装置去掉了s型玻璃弯头,接收器位置发生改变,详见装置图; ——增加了按照装置图安装,检查气密性; ——增加了“保留全部馏出液A,用于吡啶碱含量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