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以涂装材料的准备开篇,直接切入操作技能,对涂装前工件表面预处理、常见的涂装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从而使学员掌握基本的涂装技能。在此基础上,本书又对先进的涂装方法和设备、常见涂装缺陷及其检测方法,以及涂装作业安全与卫生等知识进行了梳理,以帮助学员更好地适应当前涂装市场的需求。后本书还列举了几个典型的涂装实例,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 本书内容丰富,技能突出,语言通俗易懂,配图形象直观,实用性强。通过本书的学习,学员能够从事涂装相关岗位工作。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油漆工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施工操作技能。内容包括:油漆的作用,油漆的常用工具,油漆和辅助材料的品种、性能、调配、选用和施工方法,以及油漆的估工估料,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油漆新工艺、新技术等。 本书注重实用,由浅入深,可供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工人和油漆涂饰爱好者自学技艺和考工晋级时参考,尤其可作为工矿企业、职业中学、技工学校的培训教训。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涂料基础知识、品种、制备和选用及涂料涂装工艺、成膜形式和漆膜质量评价。本书章和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涂料的基础知识,包括涂料的分类和组成及各组成的特点和作用;第三章重点阐述了涂料成膜机理、成膜质量影响因素和干燥设备;第四章和第五章详细介绍了涂料的品种、制备和如何选用,突出了环保节能新型涂料品种;第六章对漆膜的质量评价和涂装工艺做了详尽的阐述,特别详述了各种典型的涂装工艺。 全书深入浅出,将涂料化学与涂装技术有机结合、并重介绍,注重基础知识和先进技术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全面反映了现代涂料与涂装技术,适合作为各类与涂料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教材,也可作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自学教材或参考书。
绿色生态环保产品具有安全性高、社会经济效益好的特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书主要介绍先进的高转化率、副产“三废”少、生产过程中无公害的涂料与助剂的产品生产工艺,内容涉及产品的性能、生产技术与配方、开发应用等。书中配方均采用绿色原料或中间体,运用了电化学、生物化学、酶技术及纳米技术等。本书可为建筑建材、化学化工、石油化工、汽车、食品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是一本实用性、操作性均较强的指导用书。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涂料基础知识、品种、制备和选用及涂料涂装工艺、成膜形式和漆膜质量评价。本书章和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涂料的基础知识,包括涂料的分类和组成及各组成的特点和作用;第三章重点阐述了涂料成膜机理、成膜质量影响因素和干燥设备;第四章和第五章详细介绍了涂料的品种、制备和如何选用,突出了环保节能新型涂料品种;第六章对漆膜的质量评价和涂装工艺做了详尽的阐述,特别详述了各种典型的涂装工艺。 全书深入浅出,将涂料化学与涂装技术有机结合、并重介绍,注重基础知识和先进技术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全面反映了现代涂料与涂装技术,适合作为各类与涂料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教材,也可作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自学教材或参考书。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滁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昆山市世名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希必思色浆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深圳悔川色彩科技有限公司、德固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科莱恩化工(中国)有限公司、立邦涂料(中国)公司、广东华润涂料有限公司、深圳市展辰达化工有限公司、东莞大宝化工制品有限公司、上海衡峰氟碳材料有限公司、广卅市番禺科迪色彩有限公司。
绿色生态环保产品具有安全性高、社会经济效益好的特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书主要介绍先进的高转化率、副产“三废”少、生产过程中无公害的涂料与助剂的产品生产工艺,内容涉及产品的性能、生产技术与配方、开发应用等。书中配方均采用绿色原料或中间体,运用了电化学、生物化学、酶技术及纳米技术等。本书可为建筑建材、化学化工、石油化工、汽车、食品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是一本实用性、操作性均较强的指导用书。
绿色生态环保产品具有安全性高、社会经济效益好的特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书主要介绍先进的高转化率、副产“三废”少、生产过程中无公害的涂料与助剂的产品生产工艺,内容涉及产品的性能、生产技术与配方、开发应用等。书中配方均采用绿色原料或中间体,运用了电化学、生物化学、酶技术及纳米技术等。本书可为建筑建材、化学化工、石油化工、汽车、食品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是一本实用性、操作性均较强的指导用书。
近年来,紫外光固化木器漆在我国发展较快,但一直未制定该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为稳定和提高该产品的质量,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适应技术和经济交流,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根据紫外光固化木器漆国内主要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制定的。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化学工业部技术监督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顺德市华润涂料厂有限公司、化工部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娟、刘纪元、刘红、屈玉山、温晋嵩、李锋。
本标准非等效采用日本工业标准JIS K5961-2003《家用木材漆和金属漆》、JIS K5962-2003《家用室内木地板漆》和JISK5657—2002《钢结构用聚氨酯涂料》。 本标准是由HG 2454-1993《聚氨酯清漆(分装)》、HG/T 2660-1995《各色聚氨酯磁漆(双组分)》、HG/T 3608—1999《聚酯聚氨酯木器漆》三个标准合并修订而成。 本标准与以上三个标准的主要技术差异为: ——将产品分为木器涂料和金属表面用涂料两类,每类涂料根据其使用功能进行了细分; ——去掉了游离TDI含量、闪点等项目; ——木器涂料的大部分制板项目所用底材改为符合实际使用情况的装饰贴面胶合板或实木地板; ——木器涂料增加了耐污染性、耐黄变性等项目; ——金属表面用涂料增加了耐人工气候老化性、耐盐雾性及耐湿热性等项目。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
本书与初、中、高级涂装工技术教材配套使用,其内容包括初、中、高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又分别由知识要求试题及答案(其中有是非题、选择题、计算题和简答题)、技能要求试题和知识要求考核试卷样例三部分组成。内容由浅入深,题量较大,形式多样,又有知识要求考核试卷样例及评分标准,既可供学员复习使用,又可供各级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命题时选用。
本书介绍了防水涂料的相关知识,具体内容包括沥青基防水涂料,高分子防水材料,水泥基防水涂料,其他防水涂料的原理、配方和工艺,防水涂料性能检测,涂膜防水施工。作者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对相关涂料的原理、性能、使用等加以说明,对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有的指导性。读者对象为涂料行业科研、管理人员,并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本标准参考了JIS A602 1-2000《建筑用防水涂料》。 本标准是对JC/T 864-2000《聚合物乳液建筑防水涂料》进行的修订。 本标准与JC/T 864-2000的主要区别是: ——修改了标准试验条件; ——人工气候老化处理采用氙弧灯试验方法,累计辐照时间250h修改为累计辐照能量1500MJ/m2(约720h); ——试件制备方法做了调整; ——碱处理和酸处理后在干燥箱中放置的温度和时间做了调整。 本标准与JIS A602 1-2000的主要差异是: ——Ⅱ类产品除拉伸强度高于JIS A6021-2000指标外,其他指标相当; ——取消了原材料章节,增加了一般要求; ——只包括聚合物乳液建筑防水涂料; ——按产品物理性能分为Ⅰ类和Ⅱ类; ——人工气候老化采用氙弧灯替代碳弧灯,累计辐照时间250h修改为累计辐照能量1500MJ/m2(约720h); ——不按性能区分外露和非外露
绿色生态环保产品具有安全性高、社会经济效益好的特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书主要介绍先进的高转化率、副产“三废”少、生产过程中无公害的涂料与助剂的产品生产工艺,内容涉及产品的性能、生产技术与配方、开发应用等。书中配方均采用绿色原料或中间体,运用了电化学、生物化学、酶技术及纳米技术等。本书可为建筑建材、化学化工、石油化工、汽车、食品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是一本实用性、操作性均较强的指导用书。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海洋化工研究院、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交通部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交通工程设施(公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3)归口。
本书根据国家建设部制订的《土木建筑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中油漆工“应知”、“应会”的要求,较系统地介绍了建筑施工中油漆工的基本技术。内容包括:油漆工工种的基本技术理论,涂料施工的基层处理,基本操作技术和要求,新型饰面的做法,壁纸裱糊和玻璃安装,安全施工知识和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以及我国特有的传统园林古建筑油漆彩绘施工技艺。此次修订,对近年来出现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作了重点介绍。本书可作为初、中、高级油漆工的岗位培训和自学提高教材,也可供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制漆配色调制工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一、本《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以客观反映现阶段本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本职业影响的基础上,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作了明确规定。 二、本《标准》的制定遵循了有关技术规程的要求,既保证了《标准》体例的规范化,又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特点,同时也使其具有根据科技发展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符合培训、鉴定和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