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要介绍了洗涤剂行业的发展情况、洗涤原理、常用生产工艺与设备,洗涤剂的分析、性能与安全评价,相关测试的评价标准与方法等。重点精选了皂类洗涤剂、洗衣粉、液体织物洗涤剂、手部与面部用皮肤洗涤剂、发用洗涤剂、浴用洗涤剂、口腔洗涤剂、宠物洗涤剂、卫浴洗涤剂、厨房洗涤剂、玻璃洗涤剂、地毯毛毯洗涤剂、居家洗涤剂共13个应用领域的200多个配方,绿色环保,可操作性强。本书适合从事洗涤剂生产、配方研发、管理的人员使用,同时可供精细化工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 卓越计划 )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浙江科技学院的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于2011年成为国家*批 卓越计划 的试点专业。接下来又有多所高校的轻化工程专业获批成为试点专业。
催化化学气相沉积(Cat-CVD)又名热丝化学气相沉积,可以在衬底温度低于300℃条件下获得器件级的高质量薄膜。本书系统介绍了Cat-CVD技术,包括其基本原理、设备设计及应用。具体包括Cat-CVD的物理基础及其与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的区别、Cat-CVD 中化学反应的分析方法及基本原理、Cat-CVD 的物理化学基础、Cat-CVD制备的无机薄膜性能、引发化学气相沉积(iCVD)合成有机聚合物、Cat-CVD设备运行中的物理基础与技术、Cat-CVD 在太阳电池和各种半导体器件中的应用、Cat-CVD系统中的活性基团及其应用,最后介绍了利用Cat-CVD 腔室中产生的活性基团,在低温下进行半导体掺杂。本书可供薄膜制备相关研发和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主要涉及半导体及薄膜太阳电池等领域。
本书在十二五高性能膜材料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膜材料的发展的四大特点:一是膜材料产业正向高性能、低成本及绿色化方向发展;二是膜材料市场快速发展,与上下游产业结合日趋紧密;三是膜技术对节能减排、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日趋明显;四是膜技术对保障饮水安全,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日趋显著。从水处理膜材料、气体分离膜、特种分离膜材料等方面阐述膜材料与膜技术领域的现状和进展。同时总结了新型膜材料制备技术、膜集成技术以及高性能膜材料和膜技术的典型应用案例。本书可供化工、材料、环保、医药等领域从事膜材料与膜技术设计开发的研究人员,从事膜材料应用的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化学工程、材料化工等专业的师生,水处理、膜工业等行业的管理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共6篇31章,分别介绍了耐火材料物理化学基础,耐火材料的分类及性能,耐火材料矿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分析和热分析,耐火材料结构与性能设计,铝硅系耐火原料,碱性耐火原料,轻质耐火原料,其他耐火原料,用后耐火材料和废渣资源化利用,耐火材料用结合剂与外加剂,耐火材料的生产工艺及生产装备,耐火材料生产的环境保护,铝硅系耐火制品,碱性耐火制品,炭质和含碳耐火材料,特种耐火材料,功能耐火材料,不定形耐火材料,节能耐火材料,熔铸耐火材料制品,耐火材料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耐火材料的化学分析及物理性能测试等。 本书可供耐火材料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冶金、化学、轻工、建材和窑业等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注塑成型实用技术》以注塑成型技术为主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简单介绍了注塑成型的基本知识,着重讲解了注塑成型的工作过程,注塑成型的工艺参数及调整、注塑制品缺陷及解决措施,以及特殊注塑成型,常用塑料的注塑工艺,注塑机,注塑模具,塑料制品的二次加工等内容。另外,考虑到注塑成型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广,书中还介绍了很多塑胶原料、工装夹具、辅助设备等辅助知识,帮助读者全面掌握注塑成型技术。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注塑成型实用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启发。
本书重点介绍了氯化物镀锌、锌酸盐镀锌、硫酸盐镀锌等无氰镀锌工艺和锌基合金电镀的特点和操作条件,列举了许多成熟的工艺配方和操作应用实例,分析了各种镀锌工艺常见的故障并指出其解决方法;同时,阐明了不同镀锌工艺生产线对电镀设备的要求;此外,对低铬钝化、三价铬钝化等较为先进的清洁生产电镀工艺也从应用角度作了详细介绍。 本书可供电镀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阅读,也可供从事电镀工艺研究的科研人员参考。
李永绣、刘艳珠、周雪珍、周新木编著的《分离化学与技术》的撰写贯穿两条基本主线:一是分离化学的科学基础,重点介绍分离的化学原理和研究方法,讲究科学性和学术性;二是分离技术的技术内涵,重点介绍各分离方法的技术性及其具体的应用成果。 各分离技术在应用方面的内容重点结合湿法冶金、食品及生物医药、环境保护与物质循环利用、精细化学品制备的*成果来展开。所选应用实例除了现行各应用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外,还着重展示了作者实验室以及 上近5年来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本专著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本书适合于化学化工、材料、有色金属冶炼、环境科学与技术、生物医药与食品等领域的大学生专业课程和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用书, 适合于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人员阅读和参考。
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干燥原理与技术的工具书,全书四篇共53章。 篇介绍干燥过程的基本原理、模型模拟、计算方法及相关实验技术和现代测量方法等;第二篇介绍各种现代干燥方法和典型传统干燥器,新型组合干燥器;第三篇介绍了食品、水果蔬菜、粮食、药品、中药饮片、药物、生物制品、乳品、木材、聚合物、煤及矿物等的干燥应用;第四篇介绍了干燥过程的辅助系统,如供热系统、通风及收尘系统、加料及排料装置,以及节能、安全操作等。此外,本书在序和绪论中介绍了 外干燥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当今的学术活动。本书的宗旨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参考本书可进行干燥方法和设备的选型、试验和设计,并可比较全面地了解干燥技术的发展动态。因此本书可供工厂技术人员、研究设计人员参考及作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辅助教材。
乳液聚合是生产聚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与其他聚合方法相比,它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因此乳液聚合技术和理论均发展很快。本书介绍了乳液聚合的定性和定量理论;构成乳液聚合体系的各个组分,即乳化剂、引发剂、单体、调节剂、介质、电解质、终止剂及螯合剂等;乳液聚合物的工业生产及乳液聚合技术的进展;聚合物乳液的稳定性、性能测试以及关于聚合物乳液的应用等内容。 本书为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全面的修订和重新审定,并增补了一些新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高分子合成和应用工作的科技人员、教师及研究生学习参考。
Matheson公司是美国一家著名的特种气体公司,主要生产和经营各种高纯特种气体。由美国拉马尔大学(得克萨斯州,博蒙特)化学工程系教授卡尔L.约斯(Carl L.Yaws)主编的《Matheson气体数据手册》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气体基础数据参考书。 全书共收集了157种气体产品,除空气和MAPP气(一种丙炔和丙二烯的混合物)外,其余155种产品均为单一纯气体产品。对全部157种气体产品,作者分别以表和图的方式列示出科研、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需的大量物性数据。同时,还以文字方式简述了各种气体产品的制备方法、有关设备及其材料、规格标准、主要用途、分析测试、钢瓶及配套阀门、贮存运输、化学性质、毒性及安全急救等方面的知识或信息。书末还为读者提供了内容丰富的33则附录,其中包括可用于计算全部157种气体之相关物性数据的普适回归方程式,并用
李金英、石磊编*这本《核化工数学模型》的目的,旨在为研究生的实践科学研究提供数学基础,从而提高其利用数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书分为四章,前三章简要讲述了与核化工相关的数学基础及化工传递过程;*后一章重点选择并解答了核化学与化工实践中的一些例子。本书内容扼要,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将科研中的实际案例纳入教材进行分析,以满足广大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中对工程数学的需要。本书可作为核化学与化工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本领域科技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本书介绍了香波、防晒化妆品、洁肤用化妆品、擦亮剂、洗涤剂、卫生杀虫剂、淀粉化学品等10类共 100种精细化工产品的原材料、配方、制备及使用方法等。 每种产品的原料易得、生产工艺简单、实用性强,可供乡镇企业和中小型化工企业的技术人员、工人及管理人员开发也研究新产品时参考,也可供化工院校师生阅读。
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问题是当前人们为关心的热门话题之一,而绿色化学化工的兴起和发展,既可以从根本上保护环境,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化学工业生产发展,因此,深受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界及学术界的热情关注。有鉴于此,本书以化工生产的“绿色化”为主线,在介绍生态环境、绿色化学基本原理、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与绿色化学化工发展相关的清洁生产、绿色化学化工技术以及典型的绿色化学工艺,并对生态工业园区做了展望。 本书内容新颖,选材丰富,结构严谨,注重创新启迪功能,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既可供相关院校师生作为教材使用,又适合化学化工科技及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是涂料生产原料和中间体专用手册。全书共五章,按涂料的主要成分分类,依次介绍了成膜物、颜料、溶剂、助剂等的作用、分类、研究发展等内容。每一品种包括了中英文名称、登录号、分子式、结构式、性能、制造原理和工艺、质量标准、毒性与防护、贮运和生产厂家等内容,以便于使用者查询。 本书对涂料生产和中间体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供从事涂料生产技术人员以及与此相关的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高分子材料、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应用化学等专业学生的工具书。
本书详细介绍了多组分混凝土强度理论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混凝土的强度由硬化砂浆的强度、胶凝材料的填充强度贡献率和硬化砂浆的密实度决定的观点。并根据此观点,计算了传统四组分普通混凝土,掺外加剂五组分高性能混凝土,掺粉煤灰六组分高性能混凝土,掺矿渣粉六组分高性能混凝土,掺矿渣粉、粉煤灰七组分高性能混凝土,掺矿渣粉、硅灰七组分高性能混凝土,掺复合料六组分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随书配有多组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软件的,供企业读者使用。全书采用文字说明与图表相结合的形式,简捷明了,方便实用,可供建筑施工、科研、混凝土企业等从业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