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与安全》是根据煤炭高等院校采矿工程和安全工程专业的“矿井通风与安全”教学大纲编写的。书中系统阐述矿井通风与安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分析讨论煤矿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矿井通风与安全》适合作为相关专业学生教材,也可供从事矿井安全研究的技术人员参考。
《煤矿瓦斯动力灾害及其治理》是结合作者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典型矿区企业委托科技项目,对我国煤矿瓦斯动力灾害特征、卸压增透理论、高效抽采与灾害治理技术的总结,汇聚了作者团队近年来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是一部科技专著。主要特征体现在:较全面总结了我国煤矿瓦斯动力灾害特征及治理的主要技术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在内容表现形式上,以学术性为主,注重理论和技术的原创性;同时,融入了林柏泉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部分的有益内容。
本书进行了基坑支护结构内力变形发展规律和土体变形规律的可靠分析,可以为支护结构设计和监测方案设计提供重要参考。可靠有效的监测技术是深基坑安全施工的保证,也是进行信息化设计与施工的前提,同时可为基坑工程支护结构设计理论的发展积累经验。实际监测工作中存在测点布置不合理、数据处理方法不得当、评估效果差等诸多弊端,合理有效的监测技术有助于改进诸多工程中监测效果不佳的现状。本书以某深基坑工程工作井为背景,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工程实践经验及本工程现场监测成果,对深基坑工程中支护结构分析方法与监测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究并明确了工程中各类复杂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效果(如墙土之间的摩擦特性、降水、地下水渗流、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等)。针对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过程,提出了合理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方
煤力学是从防治煤矿瓦斯灾害和瓦斯资源化利用的角度出发,研究含瓦斯煤在地下采矿应力场环境中的力学性能的理论和应用科学,为煤炭和煤层瓦斯资源的开发和安全生产提供理论基础。本书共分十章,主要介绍煤的生成与变质、煤的基本物理性质与孔裂隙特征、煤的瓦斯吸附与解吸性能、煤力学基础、含瓦斯煤的强度与变形、煤的渗透特性及渗透率演化模型、地应力及煤层瓦斯赋存、煤层中的瓦斯流动理论及煤体力学在卸压瓦斯抽采、在煤与瓦斯突出中的应用。本书介绍内容是岩石力学学科一个新的分支,可供安全工程、采矿工程和煤层气工程等相关专业师生使用,还可供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从危害设备与人生安全的矿山电气事故的原因、规律入手,针对性地介绍了矿用防爆设备电气安全、矿山供电电气安全、矿山提升运输设备的电气安全、矿山排水设备的电气安全、矿用通风及其他设备的电气安全、矿井专用安全通信等所涉及的电气安全技术手段和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以达到限度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限度保持设备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目的。 全书注重编写内容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同时兼顾中高级矿山电气安装工、井下电工安全教育方面应知理论和应会技能的要求,可供矿山电气相关专业师生和该领域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非金属矿物粉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结合的技术发展,介绍了粉碎工艺过程中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及时反映当今技术和设备发展的动态,同时也总结了编者多年的技术实践经验。《非金属矿粉碎工程与设备》内容涵盖了非金属矿物材料粉碎过程中的破碎、粉磨、分离、分级、输送、计量、给料、均化等各环节的主要工艺技术,重点介绍了具有代表性设备的应用、结构、原理、性能特点及主要参数的计算与选择,既重视加工技术的理论性研究,又注重加工技术的实用性论述。《非金属矿粉碎工程与设备》语言精练、通俗易懂、内容翔实、数据准确。 本书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可作为本专科院校非金属材料、矿物加工等专业师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非金属矿物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以及矿物加工、非金属矿深加工、化工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工艺矿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为矿物学基础、显微镜下矿物鉴定方法、矿石工艺矿物学特性研究方法等三篇,共计11章,主要内容包括结晶学基础、矿物学基础、矿物分类及性质、岩石与矿石、透明矿物的偏光显微镜鉴定、不透明矿物的反光显微镜鉴定、样品的采集与制备、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的结构构造、元素的赋存状态、矿物嵌布粒度及矿物解离度等。为配合实验教学,书末附有工艺矿物学实验指导书。本书主要供高等院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书使用,或作为矿物加工工程及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使用。
本书从实用的角度简要介绍了破碎与筛分工艺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影响破碎与筛分工艺效果的主要因素,论述了目前我国选煤厂普遍使用的各类破碎、筛分机械的工作原理,以及设备的结构类型、特点和规格性能,并对破碎、筛分机械的选型、操作使用和维护也作了简要介绍。 全书力求内容深入浅出,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对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有所帮助和指导。
本书首先介绍开采沉陷现象和过程的一般规律以及对其影响的地质采矿因素,简要叙述了外早期及当前采用的有代表性的计算方法(预测方法)和根据预测结果评价开采沉陷对于地面建(构)筑物等环境影响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为解决地下采矿引起的环境危害应采取的措施,诸如地下开采措施——充填采空区、部分开采、离层裂缝带注浆、留设保护矿柱,以及地面建筑物的加固和改建措施等。同时,本书也介绍地面塌陷地的复垦利用方法。在回顾20世纪本学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21世纪应当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本书可供矿区设计规划人员、矿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采矿类院校本科生及研究生阅读参考。
本书共分八篇,内容包括:稀土概述;稀土资源状况;稀土采矿和选矿;稀土冶炼;稀土材料;稀土应用市场;稀土行业政策;世界主要稀土企业等。本书浅显易懂,适合于关心、从事稀土行业管理、生产及教学和研究机构的有关人员参考。
本书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矿山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对近年来矿山地质研究的新领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全书共分十一章,包括:矿山建设阶段的地质工作、生产勘探、生产矿山矿石质量研究与管理、矿山储量计算与管理、矿石贫化与损失的计算与管理、采掘(剥)地质指导与采矿单元结束的地质工作、矿山环境地质、矿产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矿山矿产资源核算与评价、矿山隐伏矿床(矿体)寻找与预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非煤矿山露天开采的概念、工艺、设计计算方法等内容,全书分为13章,主要包括露天采矿的地位、历史与前景,露天开采概念、方法及程序,露天开采境界的计算与分析设计方法,露天矿采剥顺序与方法,矿床开拓,穿孔爆破,矿岩采装,露天矿运输,排岩与生态恢复,露天矿防排水,生产剥采比及其均衡,生产能力的确定与采掘进度计划,现代信息技术在露天矿山的应用示例等。 对于金属矿山露天开采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在露天矿开采境界优化、采剥进度计划优化、生产调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本书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本书可作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借鉴参考。
本书全面介绍了铁矿资源的种类和性质、铁矿选矿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方法以及不同铁矿石的选矿工艺流程和典型选矿生产实例。其主要内容包括:铁矿物与铁矿石、碎矿与磨矿、铁矿选矿工艺及设备、磁铁矿选矿、赤铁矿选矿、镜铁矿选矿、褐铁矿选矿、菱铁矿选矿、选矿厂取样及金属平衡、铁矿石化学分析等。 本书主要作为从事铁矿选矿工作的管理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作为技术资料使用,也可以作为相关企业职工培训教材,还可供矿物加工专业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
针对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安全生产现状,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在2006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制定了《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该规程在全面总结近十年来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矿山设计、建设和开采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和技术规范,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的同时,国家安监总局也十分重视金属非金属矿山行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在2006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中,明确规定了金属非金属矿山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接受专门的安全培训,经安全监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安全资格证书后,方可任职。为此,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宣传教育中心,以*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金属非金属矿山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
本书是从作者从事选矿科研工作以来的百余篇成果论文中,选出的70多篇文章,作为选矿试验研究的实例,分别介绍矿石与矿物基本性质、实验室基础试验、半工业试验、工业试验与产业化及新技术与发展等,既有基础理论试验研究,又有实用工艺技术介绍,内容丰富,较清晰地叙述了矿石选矿应该进行的试验研究全过程及发展远景。 本书可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选矿科研、设计、生产等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对现代钻井液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点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全书共分八章,内容主要包括钻井液工作流体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及发展;钻井工作流体常用性能评价内容、方法及其影响因素;钻井工作流体组分、分类及常用处理剂介绍;钻井工作流体分类介绍;钻井废弃物类型、评价及处理方法介绍;井漏、井塌、卡钻等井下复杂情况及其钻井工作流体技术介绍等。每章节后郡附了相关的习题,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内容重点。 此书编写之初即定位为钻井液技术的入门和引导性读物,比较适合石油工程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现场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适合非石油工程专业的人员作为了解性读物。
本书针对目前锚杆支护技术在回采巷道(煤巷)应用中存在的设计参数千篇一律,缺乏科学、规范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等问题,在对回采巷道锚杆支护设计、施工和围岩变形进行大量、系统现场观测的基础上。运用相似模拟理论,进行了大比例(1∶15)、三维相似材料大型煤巷模型试验。系统分析了无支护,顶锚杆支护,顶锚杆加帮锚杆支护,顶锚杆、帮锚杆加锚索等4种支护方式的试验结果,提出了回采巷道锚固(锚杆加锚索、锚网)支护的梁-拱组合力学模型。经过数值分析完善,以及神华集团海勃湾老石旦煤矿大跨度开切眼施工实践的检验,建立起一套回采巷道锚固支护设计原理和方法。 该书适合从事采矿、地下工程建设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科研工作者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中国矿床发现史》综合卷,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矿业史略和近代地质矿产调查与矿业开发概况,详细叙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地质矿产勘查的历程和各类矿产资源探获的重要成果。《中国矿床发现史(综合卷)》的重点,是在《中国矿床发现史》各地方卷的基础上,选择了65个矿种378个典型矿产地,着重叙述了它们的矿床地质特征、采选条件、开发利用概况、发现与勘查经过、矿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重要的勘查经验教训。《中国矿床发现史(综合卷)》着意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的地质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矿产地质调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丰富的地质成果,以及它们对发展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活所起的重大作用。 《中国矿床发现史(综合卷)》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地质、矿业、教学、科研、史志等有关人员及矿业经济
1.依据*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按照安监总局发布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编写。在编写内容上,结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国家安监总局制定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了详细归纳,在确保知识点不被遗漏的基础上,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逻辑分类,使教材框架结构更加合理,更加符合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2.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分开编写。这主要是因为对主要负责人和安管人员的要求不同,在应掌握的知识点、侧重点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将适用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主要负责人和金属非金属矿山安管人员的培训教材分开编写,也方便各地分类组织培训和考核。 3.初训、复训教材同时编写出版,互为配套。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和国家安监总局制定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的要求,金属非金属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