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中职学生在打样岗位的工作任务特点以及教学内容要求,主要介绍了基于人工测配色操作技术的染整打样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内容包括化验室安全常识、染整打样常用仪器设备、染整打样操作基础、色彩基础、仿色方法、配色打样操作、常用染料染色打样工艺与操作、印花打样工艺与操作、染色打样综合实训、中级染色小样工考证、计算机测配色操作基础。附录为染色小样工技能考核的理论和实操的模拟试题。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中职、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实训的教材,也可作为印染行业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及参考用书。
FZ/T 20015《毛纺产品分类、命名及编号》分为八个部分: ——精梳毛织品; ——粗梳毛织品; ——驼绒; ——造纸毛毯; ——毛毡; ——绒线; ——毛毯; ——长毛绒。 本部分为FZ/T 20015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FZ/T 20015.1—1998《毛纺产品分类、命名及编号 精梳毛织品》,本部分与FZ/T 20015.1—199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第3章术语和定义; ——取消了原标准中第4章“命名”; ——增加了第4章层次结构图片说明; ——增加了4.2.3中“4”表示丝毛混纺或交织织物; ——增加了4.2.4中“8”表示特种动物纤维纯纺或混纺; ——品名编号由原来的五位数字组成改为由六位数字组成; ——取消了原标准5.2中的注; ——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和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编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编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标准分会(SAC/TC 209/SC 1)归口。
李志民主编的这本《针织大圆机的使用与维护》简单介绍了针织大圆机的主要结构及编织原理,重点介绍了针织大圆机的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生产管理和操作规程,此外还介绍了纬编针织物的基本组织及常用花色组织,纬织针织物的设计和质量分析,部分特殊纬编针织物的上机工艺以及电脑提花大圆机的基本知识,*后以附录的形式介绍了针织大圆机操作工的技术标准。 《针织大圆机的使用与维护》可作为针织企业技术工人的培训教材和企业职工的自学读物,也可供纺织技工学校针织专业学生参考。
本部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纺织机械与附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平湖市大亚纸管有限公司、桐乡恒益纸塑有限公司、如东县太极化纤纺织器材有限公司、苏州市相城区通河纸管厂、陕西圣龙纸业有限公司、陕西纺织器材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赵玉生、宋明华、陈雪勤、陈明达、王超、尹美泉、陆金金、邢阿林、邢文伟、王新伞、杨斌科。
GB/T 24348《纺织机械与附件 筘》分为5个部分: ——第1部分:胶粘线扎筘的尺寸和标记; ——第2部分:平板梁金属丝扎筘的尺寸和标记; ——第3部分:双弹性梁金属丝扎筘的尺寸和标记; ——第4部分:树脂固化金属丝扎筘的尺寸和标记; ——第5部分:槽形梁的尺寸和标记。 本部分为GB/T 24348的第1部分。
本标准与EN 13561:2004《室外帘,包括安全在内的性能要求》(英文版)、EN 13120:2004《室内帘,包括安全在内的性能要求》(英文版)、BS 3415:1986《活动遮光帘规范》(英文版)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和上述标准的主要差异如下: ——对于耐雪载,考虑到我国使用遮阳制品的地区主要为中低纬度,故未作要求; 一对于误操作等要求,本标准不作规定; ——增加对帘布中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 ——增加对帘布阻燃性能的要求; ——增加对帘布耐光色牢度要求; ——增加对帘布耐气候色牢度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制品与构配件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纺织品跟单实务》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教材。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纺织品织造跟单和纺织品染整跟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并对纺织品织造谈判及成本核算、纺织品检验标准的制定及其质量控制进行了阐述。 教材以纺织品贸易跟单为主线,依据纺织岗位实际需求编写,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于纺织品织造和纺织品染整的跟单管理均按生产工艺流程顺序加以介绍,确保教材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编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真实案例,以提高学生的跟单实务技能;在每章后设置了 案例讨论 案例分析 及 模拟实训 ,供学生练习使用,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纺织品跟单实务》由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蒋少军任主编,兰州理工大学吴红玲、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钟少锋任副主编,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刘晓云、余雪满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着渊源久远的绘染艺术,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实用价值,而且还从不同方面反映着传统理念、人文精神与思想脉搏。 本书的编写遵循染织设计专业绘染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从绘染艺术的产生、不同地域的绘染艺术特点、民间绘染艺术工艺工序流程、现代绘染的技术与艺术,以及绘染艺术造型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本书图文并茂,可供美术院校染织、服装等设计专业的学生及艺术设计专业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是“纺织生产技术问答丛书”的一个分册,主要介绍纺织印染电气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本书包含纺织电气的一些基础知识、工厂输配电技术、纺织设备电气控制技术和印染设备电气控制技术等四方面的内容。本书主要针对纺织印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包括某些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以及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以解决工厂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本书绝大部分问题来源于生产实际,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适合于纺织印染厂电气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阅读,同时也可供纺织印染厂管理人员及纺织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徐少范、张尚勇主编的《棉纺质量控制(第2版)》以纺纱原理为基础,按照近期新棉纱线质量标准要求提出纱线质量控制的原理和措施。根据棉纱的条干均匀度、重量不匀率、强力、棉结杂质和白星、毛羽、纱疵、煤灰纱与色差、混合均匀等,对纱线生产各工序提出了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原棉选配、异纤控制、半制品质量参考指标等。本书对稳定纺纱生产、提高成纱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均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棉纺质量控制(第2版)》可作为高等纺织院校纺织类专业教材,也可供相关纺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标准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09/SC 1)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缫丝的发源地。中国丝织品与染织品自古以来被世界各国所赞誉。中国民间染织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品种,它图案精美。淳补厚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自古崇尚锦绣,主要的民间织锦有苗锦、土家锦、瑶锦、侗锦、傣锦、布依锦、壮锦、毛南锦等八大名锦。民间染织品中还有蜡染、扎染、蓝印花布等著名品种,均各具特色。 本书收集各民族民间染织品近30个品类、编辑成册。不仅图案精美,流光溢彩、而且品类丰富、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书前附有专题论文一篇,对中国染织的源流与概况做了较深入的论述。通过本书相信您对中国民间染织会有较全面并直观的了解。
本标准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函[2007]126号)的要求,由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完成的。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有关制图标准,并在广泛征求设计、施工安装、管理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15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图纸幅面规格与图纸编排顺序,图线,字体,比例,常用图例,符号,尺寸标注,工艺流程图(PFD)、公用工程流程图(UFD)画法,管道仪表流程图(PID、UID)画法,设备布置图画法,管道安装图画法,管段图画法,机器地脚图画法。
本部分4.2、4.3、4.4、4.5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GB 8080《纺织业卫生防护距离》分为3个部分: ——第1部分: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业; ——第2部分: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业; ——第3部分:丝绢纺织及精加工业。 本部分为GB 18080的第1部分。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深圳市葵涌街道预防保健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金银龙、彭朝琼、洪燕峰、余淑苑、张伟、吴辉、刘国红、徐新云、李锦、杨克志、苏志坚、唐传标。
《丝织学》(第二版)为高等纺织院校统编教材中的一种,分成上、下两册。上册内容为丝织准备,下册内容为丝织织造,分别介绍丝织生产各工序的工艺过程、设备构造和作用原理以及工艺理论分析等,还介绍了有关新技术、新工艺等。 本书用作高等纺织院校教材,也可供丝织行业技术人员阅读。
全书共分纺织纤维识别、纺织品种识别、染料识别与选用和染色基础四个项目,每个项目设置四至五个任务;着重介绍纺织纤维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特点;解读纤维高分子物的结构及主要性能,常见纺织纤维的鉴别分析方法,常见纤维制品(纱线、织物)的结构和性能特点,代表纺织品种的组织结构、规格识别与计算,染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命名及其质量评价,染料的颜色,以及染料的结构与应用性能的一般关系;系统介绍染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及纺织品染色设备;并设计了纤维鉴别分析、纺织品种识别、染料基本性能和应用性能测试等技能训练任务。本书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设计上,突出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构建理念。 本书主要供染整技术专业或纺织服装领域其他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纺织印染行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标准分会(SAC/TC 209/SC 1 )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浙江金海三喜空调网业有限公司、深圳康益保健用品有限公司、东莞市天龙化工实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方锡江、谢小保、欧阳友生、商成杰、洪贤良、黄永浪、彭红、陈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