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社英汉·汉英百科词汇手册系列按学科、专业和行业分册编写,涵盖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生活等80余个领域。各分册收录相关基本词汇,并力求反映该领域*发展。
本书详细介绍了目前3D打印技术中各种典型工艺方法的基本原理、主要特点、材料及设备等,包括叠层实体制造工艺、熔融沉积成型工艺、光固化成型工艺、选择性激光烧结工艺、三维喷涂粘结工艺、PolyJet 3D打印工艺、粉末选区激光熔化工艺、电子束熔化成型工艺及生物3D打印工艺等;给出了3D打印技术在制造业、文创领域及医疗与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及其实例。
本书着重在实用上,讲述了原纸尺寸,张纸开法,书刊折页,配帖等。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适合学生、初级技工及管理人员使用。 本册《拼版、晒版工艺实用技术》是作者在多年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手材料。在拼版部分里,除介绍了的纸张、术语的等知识外,作者专门就常用的几种开本的拼版方法作了举例介绍。广大拼版工作者从这些介绍中一定会得到启发。中晒版部分里,作者着重从设备使用,版材基本特点入手,对常用的晒版方法做了精辟的总结,并对印版常见毛病及解决办法有专门说明。
本教材为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印刷专业*规划教材,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教材围绕印刷品计价的典型实例组织教学内容,首先介绍了印刷业务员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然后重点讲述了出版物、包装盒、宣传页等印刷品的印前、印中、印后三大工序的计价方法,以及常用印刷材料计算和印刷估价的相关知识。教材正文中穿插了“例题”和“技能训练”: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通过技能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教材每章后还设置了“思考练习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出版总署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平版印刷工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一、本《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以客观反映现阶段本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本职业影响的基础上,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都作了明确规定。 二、本《标准》的制定遵循了有关技术规程的要求,既保证了《标准》体例的规范化,又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特点,同时也使其具有根据科技发展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符合培训、鉴定和就业工作的需要。
本书以海德堡CP2000控制系统为代表的现代多色单张纸胶印机为例,对现代多色单张纸胶印机的特点、性能、操作、调节及故障分析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其内容包括现代多色单张纸胶印机的输纸部分、供水部分、供墨部分、印刷部分、收纸部分、操作控制及安全操作知识等。为了便于操作者学习,本书还配有100多幅图示,且文字通俗易懂。全书以海德堡的CP2000控制系统的CD,SM系列胶印机为主,对某些有特点的现代多色单张纸胶印机如罗兰PECOM等也做了介绍。
本标准代替JD/T 5422-1991《纸张覆膜机》。 本标准是与JB/T 5421-199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标准名称引导要素“印刷机械”,将原标准名称《纸张覆膜机》改为《印刷机械 纸张租膜机》; ——产品型式增加了按机械化程度划分的全自动机和半自动机(本版3.1.2); ——修改了基本参数要求,将原*覆膜宽度1000mm、650mm、450mm修改为≤121mm;将覆膜速度按自动机和半自动机参数要求分开(1991年版的3.2;本版表1); ——修改了适用塑料薄膜厚度和适用纸张定量并纳入基本参数表(见表1); ——删除了生产厂的保修条款(1991年版的4.13); ——增加了电气质量要求与检查(见4.2.2、5.3); ——修改了原标准输纸试验覆膜纸张幅面为700mm×1000mm(1991年版的5.2.2;本版5.5.2); ——修改了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内容(1991年版的7;本版7)。
本书紧密围绕印刷工的实际工作内容构建教材结构,针对职业技能短期培训学员的特点,突出操作技能的培养。本书分为五个单元,印刷基础知识、常用工具和测量仪表、印刷色彩知识、印刷过程及基本操作、数字印刷等。全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配图丰富,拉近了培训与岗位的距离,能帮助读者更快、更好地掌握印刷操作技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体系,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印品整饰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为了提高我国印刷品的质量,译者从国外有关印刷品质量的检测、评价与控制的许多论文中选译了22篇文章。内容有印刷品质量的量化评价、印刷品质量测量台、密度测量与色度测量、油墨转移机理之探讨、胶印机印刷区的物理条件与印刷品质量的关系,以及油墨纸张的印刷适性等,展示了当前国际上这方面的新水平。本书内容适合印刷厂从事印刷质量管理人员、印刷技术人员,以及大、中专印刷院校师生阅读。
本标准是对JB/T5428-1991《丝网晒版机 技术条件》进行的修改。 本标准与JB/T5428-1991相比,主要内容改变如下: ——本标准编写符合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对JB/T5428-1991作了编辑性的修改。 ——明确了工作表面为有效晒版面积范围; ——缩短真空时间,提高真空度,使晒版的技术要求更合理; ——改变对电气质量要求,使之符合GB5226.1-2002; ——改变了晒版试验用网版的要求,增加了晒版试验用的网版图; ——改变对型式试验的要求; ——减少了贮存检查期限。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JB/T5428-1991。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电气集团印刷包装机械有限公司第三印刷机械分公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网版印刷工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一、本《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以客观反映现阶段本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都作了明确规定。 二、本《标准》的制定遵循了有关技术规程的要求,既保证的《标准》体例的规范化,又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特点,同时也使其具有根据科技发展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符合培训、鉴定和就业工作的需要。 三、本《标准》依据有关规定将本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网版印刷工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一、本《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以客观反映现阶段本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都作了明确规定。 二、本《标准》的制定遵循了有关技术规程的要求,既保证的《标准》体例的规范化,又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特点,同时也使其具有根据科技发展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符合培训、鉴定和就业工作的需要。 三、本《标准》依据有关规定将本
本书主要介绍了常用纸张和材料的开切方法和开切尺寸。简要介绍了出版常用纸张的品种、特点、规格等。此外,对书刊正文用纸量、书脊厚度、平装封面和精装及常见书刊成本的计算进行了介绍。本书可供出版、印刷、广告、包装行业的有关人员使用。 本书可供出版、印刷、广告、包装行业的有关人员使用。
本书围绕着如何加工好无线胶粘订书刊,将作者从业50多年积累得到的,特别是近10年来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关无线胶粘订工艺的演变、无线胶粘订设备的选用、EVA热熔胶的正确使用、如何用好无线胶订机、无线胶订常见质量问题原因分析及操作中的标准要求等实用内容,进行了简洁明了的介绍,内容针对性强,使读者一看就知,一学就会。 本书内容简明,实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适合从事印后装订工作的各类技术和操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使用。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油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印刷装潢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东洋油墨有限公司、浙江永在化工有限公司、杭华油墨化学有限公司、上海DIC油墨有限公司、徐州市中侨油墨化工有限公司、thin雄鹰油墨实业有限公司、叶氏油墨(上海)有限公司、黄山市新力油墨化工厂、中山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研究所油墨/涂料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黎明、周梅、吴敏、黄荣海、沈健、余佩玉、赵莹花、吴少棠、罗平平、王小妹。 本标准首次发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印前制作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 ??一、本《标准》以客观反映现阶段本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本职业影响的基础上,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都作了明确规定。 ??二、本《标准》的制定遵循了有关技术规程的要求,既保证了《标准》体例的规范化,又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特点,同时也使其具有根据科技发展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符合培训、鉴定和就业工作的需要。 ??三、本《标准》依据有关规定将本职业分为四个等级,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