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特定时空背景下黄河铜瓦厢决口发生的基本史实、由此形成改道的影响,以及晚清政局动荡的加剧,做了系统厘析,以在历史的细微之处揭示灾害与政治的错杂关系。又因该事件属于清初以降关涉甚重的河政问题,相关探讨延展至改道引发的朝野论争、体制变革以及新河道治理。本书认为,黄河在清前期被强化的政治属性,在晚清时期不仅未趋弱化,还因改道的发生以及 势的波诡云谲而在 深、 广的层面展现出来。
长江上游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区域侵蚀过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演化、人口生存发展等诸多问题息息相关。受气候变化以及水库建设、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影响,长江上游产输沙特征近年发生较大变化,直接影响三峡水库的入库泥沙条件和区域物质输移。本书对长江上游近年来重点产沙区产输沙特征与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预测了三峡水库入库沙量与变化趋势。相关成果可供水沙运动基础理论研究及水利工程设计运行等工作参考。 本书可供广大水利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众多中小型水库,每年汛期中的强降雨易形成较快的洪水汇流入库,水位上涨,威胁库区安全。对中小型水库汛期暴雨后雨洪高水位的判定,是管理部门制定泄洪调度方案,并 终维护合理库容的重要依据。而将该结果融入地形坝体一体化的库区三维虚拟场景,能够为水位模拟提供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与表达环境。 本书以水库洪水预报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为理论基础,研究构建了针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小型水库汛期暴雨的累计入库洪量计算模型:无缝融合库区地形与坝体模型,形成一体化的三维虚拟场景:基于真实连续的下垫面,进行雨洪高水位的判定与可视化表达。
本书以孟底沟库区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在孟底沟库区工程地质勘察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野外调查、三维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数值模拟以及风险评价等技术,探讨泥石流形成机理,研究区域泥石流土石量的定量计算方法、影响范围确定和风险评价因子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泥石流致灾特征和预测方法,构建可快速分析、快速建模、快速定量化计算的区域泥石流定量评价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提高我国对泥石流灾害事件的应急能力,对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可供从事区域泥石流定量评价、监测预警等工作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分析了 规水源开发利用的特点,系统梳理、总结了我国 规水源开发利用面临的形势、利用现状、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技术工艺情况、典型经验做法,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动我国 规水源开发利用的推进策略、发展布局、对策、措施和建议,并对未来 规水源开发利用进行展望。 本书适用于水利、环保、市政、经济、法律、管理等相关领域工作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教学参考使用。
水资源危机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面对这项挑战,如何评价和把握人口、经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协调发展变成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进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提出普遍意义上的水资源承载力内涵,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目的和问题导向的技术思路,建立一套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技术途径和实施方法,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基于复杂自适应理论的水资源承载力决策理论与实践》基于复杂自适应的分析视角,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理论、决策方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结合不同区域、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的实际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
永定河流域由桑干河、洋河两大支流和干流组成,流域面积为4.6万km2,涉及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是京津冀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目前,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河道断流、生态退化等突出问题。实施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生态水量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书核算了永定河主要控制断面生态需水;构建了永定河生态水量配置和调度模型;编制了永定河生态水量调度管理方案;评估了永定河健康状况。本书能够为有关部门开展永定河生态水量调控和监督管理提供重要支撑,也能为全国相似地区开展生态水量管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