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水质分析概述、水质分析技能基础知识、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分光光度法以及几种仪器分析法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并对水质自动分析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本书根据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材的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紧密结合水质分析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突出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教材的实用性、实践性。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材,亦可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教学用书或水质分析工作者的参考书。
十年来,作者从传统的西北水利(含畿辅水利),进而研究元明清时期西北水利思想史,研究越深入,思路越开阔,从关注国家的治水活动,发展到关注区域水利发展和水利思想;从关注水利建设,发展到研究水利纠纷和水资源分配制度;从重视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向重视水利的环境效应转变等等,并且体现了作者宏观视野的扩展,和勇于创新的紫术精神,这项研究不仅有学术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图说南水北调》主要针对社会大众、尤其是知识大众编写。采用各类数据图表加卡通漫画插图的方式,详尽解释南水北调工程整体情况,从而做到有理有据,用客观数字说话,使人们对南水北调工程有一个客观深入的认识。内容编写力求简明扼要,一个图表对应一段文字。从南水北调的建前、建中、建后三个阶段对工程、社会、国家各种层级的影响来展示详尽数据。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功能完整和良性循环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生产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国家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并不考虑水资源系统的平衡,造成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河湖萎缩、水质恶化、生态恶化和水资源短缺等一些严重的水资源问题,严重制约着地区、国家甚至全人类的发展。目前,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继全球气候变暖之后21世纪人类的第二大问题,也是诸多地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造成水资源问题和水资源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人们没有考虑水资源是有限的,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对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等复杂问题的直接回应,也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决
本书研究区域水权的系统理论,建立并论证区域水权配置、区域水权交易价格与区域水权资产管理三大理论假说,构成了区域水权的低级、中级和高级管理理论体系。将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产业关联理论、多目标规划理论等前沿模型综合集成到区域水权配置系统,构成了区域水权配置的数量模型体系,在分析区域水权交易价格形成机理、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水权定价模型,并率先系统地研究区域水权资产管理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本书可作为水资源管理、资源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专业的在校师生学习、研究参考,亦可作为相关部门和相关研究工作者参考。
本书用文献分析法、现场抽样调查法、常规水质评价法、类比分析法、指标法、定额法、水资源供需平衡法、RVA法、Tennant法、径流调节计算、情景模拟法等,运用USGS地表水统计软件、TNC的IHA软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结合《通河水量分配方案》和水资源管理要求以及国内生态补偿研究现状,评价了湟水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论证了工程取水方案的合理性,提出了用水区2015年、2020年、2030年需水量和逐年缺水量,取水河段可供水量、可调水量以及各水平年的调水量及其过程和供水保证程度,分析了取水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以及取退水对水文情势、区域水资源配置、水生生态、其他用水户、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和建议。本研究提出了引水枢纽调度运用模型和黑泉水库多目标供水长系列径流调节计算模型,分析了R
本书在西北内陆河流域,水土资源的作用方式深刻地改变着区域的生态环境。本书以新疆博斯腾湖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绿洲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动态特征及其内在驱动力因子;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从时间序列、空间结构上人手,针对绿洲景观结构、功能及生态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对景观变化的分析,剖析绿洲演变特征及未来趋势发展变化;揭示绿洲区地下水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地下水的生态效应和绿洲灌区水盐梯度下植被分异特征以及群落多样性。后基于能值理论,研究了绿洲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博斯腾湖流域水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可供水文水资源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水文地质学以及相关专业科研和教学人员使用和参考。
由朱岐武主编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按照国家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及高职高专教学特点编写完成的。全书包括绪论,基本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降水量和蒸发量的计算,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水资源总量计算与水量平衡分析,水质评价,水资源供需分析,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水资源管理等内容。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可供高职高专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水务管理专业及城市水利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及水利工程管理等专业教学使用,还可供水利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环境水利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工学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教材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开放教育教学计划和2003年审定的编写大纲组织编写,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系列教材之一。 开放式教育是新型的远距离教育模式。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以在线工作的技术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以业余学习为主要方式,旨在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在本教材的编写中,考虑到学员的能力和环境,贯彻以“学生自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做到介绍学科*知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书共分8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介绍了水环境与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第3章介绍了水体污染及其危害,水体自净及自净规律等;第4章介绍水质模
本书是一本系统地介绍流域与区域相结合水资源管理的著作,通过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实践及技术的探讨,针对具体的松辽流域提出适合于结合新机制框架体系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包括松辽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协商机制、松江流域水资源信息交流机制、松辽流域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机制等。实现了流域机构与区域水行政主管部门事权的科学合理划分,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助于我国流域与区域相结合水资源管理实践向前发展。 本书可供水利行业等相关专业人士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
本书在介绍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上,着重介绍水库兴利调节、洪水调节、水能计算、水电站及水库主要参数选择的原理和方法。同时,还介绍了水库群的水利水能计算、水库调度、水资源规划及配置方面的基本知识。 本书是高等学校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水利水能规划”(有些高校称为“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的教材,也可供水利工程和农业工程相关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教材共十三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及其工程地质性质,构造运动及其形迹的研究,自然地质作用,地下水概论,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坝的工程地质研究,边坡的工程地质研究,地下工程围岩稳定的工程地质条件,水库的工程地质研究,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数字地球简介,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勘察。 本教材注重吸收*的前沿科研成果,同时介绍了治理自然地质灾害的实例,特别是在每章都以典型工程实例进行分析。 本教材涉及知识较广、内容比较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作为农业水利工程、水文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建筑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以昆明市为实例,运用系统科学思想,从城市的角度研究水资源,从水资源的角度研究城市,探索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战略和对策,探索湖泊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规律,探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发展模式。
本书从定义、研究意义、指标体系、权重标准、评价方法与制图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地下水脆弱性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内陆干旱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标准及评价模型;应用GIS技术完成了脆弱性分区;用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结果或硝酸盐含量对脆弱性评价结果进行了检验;以新疆塔里木盆地平原区为例,构建了基于传统水文地质成果的流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DRAV模型;以新疆焉耆县平原区为例,构建了基于遥感技术的县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VLDA模型和基于数值模拟的县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耦合DRAV模型,含水层特性用渗透系数K来表征,根据一维HYDRUS和三维MODFLOW模型模拟分别获得系统的含水层净补给量和渗透系数。 本书可供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地管理等专业的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及
本书详细地分析了我国北方省域水资源配置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水资源配置的目的、任务和技术路线;水资源配置的基本条件;水资源供需方案的设置;水资源系统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水资源配置模拟模型的建立;配置方案结果比较与推荐方案结果分析;特殊干旱年重点城市的应急对策;水资源合理配置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本书结合河北省水资源配置的具体工作展开研究,内容翔实,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本书可供与水资源规划管理有关的科技工作者及管理人员参阅。
本书以流域为主体,分析了流域水权制度的特征,重构了流域水权制度体系与制度安排,对流域水资源的使用权制度、交易制度和水权监管制度等进行了研究,对我国以用水目的为标准确定的初始水权配置优先位序予以重新界定,确定了流域初始水权配置优先位序的规则。基于公平、环境与效率,提出了初始水权配置的两步合成法,即通过行政手段与民主协商相结合向用水户配置初始水权,通过拍卖途径对剩余水量进行竞争性市场分配。提出以流域为单元建立水权交易所,探索性界定了流域水权交易所的公司性质、组织形式与运作模式。在流域水权制度框架下,研究了排他性的水环境资源的使用权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了水权交易和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的博弈分析模型。 本书可供水资源、经济、水利规划与管理、环境管理、水行政等方面的科研人员、
农村供水工程是一项改善农村环境,为提高农民生活、生产水平服务的主要公用事业。全书共五章,从节能降耗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供水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输配水管网优化设计和提高泵装置效率的方法等。 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农村供水工程教学及科研工作的总结,以期能够推动我国农村供水工程技术的发展。 本书可供水利水电、城市给排水、农业水利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科研和设计人员阅读,亦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地下水利用》为高等水利学科专业规范核心课程教材。本书除绪论外,共分7章。 内容依次为地下水的分类、特点及运移规律;管井出水量计算;地下水利用中水文地质参数及其他参数的确定方法;地下水资源的计算和评价;地下水取水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工程规划;井灌区的管理等。 本教材适用对象为高等学校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文水资源工程、给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水文与水资源学(第2版)》总结了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基本规律、特征以及计算评价的方法:天然水质及其形成,水污染特征以及评价、保护的基本方法。系统阐明了当前国内外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历史、现状和问题,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工程作了介绍,并分析了水文与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本教材不仅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教材或相近专业的教学参考书,而且可供有关教育、科研和生产、管理部门的科技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