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高等学校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工程专业水力学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少学时教学要求而编写。 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绪论、水静力学、水动力学、水流阻力、明渠均匀流、明渠非均匀流、堰流、小桥与涵洞水力计算。 本书主要适用于道路、桥梁、岩土与隧道等专业的本科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选修课教材,亦可供研究生参考。
本书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水利部联合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部分研究成果的总结。本书以水沙灾害学的一般知识为基础,首先介绍了水沙灾害的一般特性,然后阐述了三门峡水库及黄河下游泥沙运动特性与专家经验,提出了水沙灾害管理与防治方法,最后给出了黄河下游水沙运动的数学模型以及决策支持系统。 本书可供水文、泥沙、防洪减灾、河道整治、地理、气象、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科研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决策有员和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对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和领导人,尤其是周恩来、李先念、江泽民等的治水思想和实践作了细致的探究;二、对新中国治水史的若干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探讨;三、探讨了新中国治理黄河、长江历程中作出卓越贡献的王化云和陶述曾的治水人生。书稿追溯与考察中共领导治水事业的历史,系统深入地总结历史经验,汲取教训,鉴往知今。
《船舶与海洋工程国防特色教材:声呐技术(第2版)》分九章,分别叙述了声呐系统的测向、波束形成、测距、测速、以及信号接收与发送技术,同时还介绍了声呐系统常用的信号波形和典型的信号处理方法。此外还用专门的篇幅介绍了近代声呐的技术与系统。
本书系统而详细地介绍了黄河水权转换自2003年开展以来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对黄河水权转换提出的背景进行了分析,从黄河水权转换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以及监测体系等方面对水权转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系统归纳及研究,对黄河流域宁夏、内蒙古两自治区水权转换试点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对试点的转换效果从社会、经济、生态及理论四方面进行了评价,提出了黄河水权转换的特点、问题及前景展望。 本书源于黄河水权转换建设,系统全面,可供水利部门及其他自然资源部门的科研、教学、管理及决策者参考使用。
冯峰所著的《河流洪水资源利用效益与定量评估研究》首先介绍了洪水资源利用在外的发展概况,对洪水资源利用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定义和分类;重点阐述了洪水资源利用效益因子的识别方法、定量评估技术、综合评价方法;并提出了洪水资源的利用量决策模型、风险效益综合评价模型和优化配置模型;最后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展望。《河流洪水资源利用效益与定量评估研究》可供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工程、城市水利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从事水资源规划、管理、调度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系《中国堤防工程施工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切槽法的定义、适用范围、工法原理、施工材料与设备、质量控制及检验,并通过典型案例来说明该工法的广泛应用。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新的工艺技术与今后发展趋势。 本书可为从事水资源堤防工程工作者直接应用,并为土木建筑、公路交通、机场建设、冶金矿山、铁道桥隧、地基处理和工民建筑等领域设计、科研、施工、监理、生产与管理方面的人员以及中职、中专和高等院校的师生参考。
该书通过丰富的典型事例,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大量可靠、科学的祖国水利历史知识。全书共分六篇,分别为:善治国者,必重水利;“匹夫”有责;注重管理,有章可循;总结经验,科学治水;灾祸频仍,警钟长鸣。该书突出发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思想,在立意和体裁是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体现了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统一,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适合从事水利工作者以及想要了解中国水利史的人士。 本书从中国丰富浩瀚的古代故事中精选可资借鉴的一内容,分门别类地加以介绍,立意新颖,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启迪性强,不仅是一本精简的水利史鉴,也是一本的科普读物,很受欢迎。
本书概述了启闭机的焊接结构与特点、焊接技术基础以及焊接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启闭机焊接工艺、工艺评定;讲解了启闭机焊接工艺实例;论述了启闭机焊接质量检测与质量管理,同时介绍了焊接设备、焊接场地、焊工防护方面的启闭机安全生产管理知识。 本书可作为启闭机生产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在启闭机焊接技术方面进行培训的教材,亦可供启闭机科研、设计、施工、运行单位的广大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共分为八章,分别介绍了洪水及其灾害、防汛指挥机构与工作制度、防汛准备与检查、预案编制与法律建设、防汛队伍组织与建设、防汛物资与抢险设备、防洪调度、防汛指挥决策与抢险指挥等。本书编写立足于实用性,可
本书共分6章32节。在参阅了大量的历史参考文献、吸收和借鉴近期大江大河抗洪抢险实践经验和近期新研究、创新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堤防工程常见险情抢护、水闸常见险情抢护和堤防工程渡口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本书主要是历代治河方略探讨,主要包括上古治河策略、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治河发展,北宋利河御敌,金元利河南行,宋元治河成就,明清治河方法,以及潘季驯、靳辅、陈潢、魏源等的业绩、观点,还包括兴利除害的设想、
《黄河下游河势遥感监测技术研究》由刘学工、张艳宁、韩琳、佘红伟所著,本书共有12章,介绍了黄河下游水沙、工程及河势关系等水业务知识,阐述了河势监测要素及遥感监测作业流程;讨论了河道水域、水域边线、河道主溜(线)等关键要素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介绍了畸型河湾平面扭曲变形监测及河湾法向角概念,探讨了藕节河道变化定量分析方法以及河段河相监测和河段冲淤变化监测中遥感信息与水文观测信息结合应用的尝试。《黄河下游河势遥感监测技术研究》可供水利行业遥感应用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参考用书。
本书收集了我国有名水利泰斗、治河专家张含英先生的有关明清治河方面的研究成果,具体内容包括明清黄河、运河、淮河形势及其相互影响,治河的任务,治水与攻沙的探索,河道堤防的发展,黄、淮分泄与改河北流的争论等
为了宣传和普及气候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在全球变化问题上的科学认识,我们组织编撰出版这套《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本套丛书一共18册,由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稿,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以大量监测数据为基础,揭示全球变化的苦干事实及其在各个分系统中的表现形式;二是以太阳辐射、大气化学、大气物理、环境和生态演变等多学科交叉理论为基础,深入浅出地阐述气候变化的成因;三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人类适应和减缓全球变化的各种对策、途径和方法。该丛书的出版,旨在使人们对全球变化有清醒而全面的科学认识,从而更加关注全球变化,并且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广泛的范围内认识我国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参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决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本书深入分析了世界大河河口治理及黄河口摆动与整治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在黄河口潮流界以下河段巧用海动力输沙、建设向海延伸的双导堤工程以长期稳定黄河人海流路的科学创意。采用三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了黄河口泥沙输运过程及不同工程方案影响下外海域潮流场及沉积动力学过程;同时,根据工程区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通过多方案比选并进行海动力冲击试验,设计了利用水力插板桩组合坝技术建设导堤工程的技术方案。 本书可运用于黄河口工程治理,也可为河口城市建设、油田勘探开发、防洪减灾等方面的工程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对于推动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和维系黄河健康生命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