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工程结构可靠度及风险分析基本理论为基础,从工程系统的角度,对工程风险影响因素、工程风险率分析原理和计算理论、工程风险评价体系与评价理论等不同方面,系统地对堤防工程系统的风险分析与评价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对外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绪论、堤防工程风险分析模型、堤防工程的风险分析、堤防工程系统的风险计算、堤防工程系统的破坏风险评价、堤防工程系统破坏的影响及后果评价、堤防工程除险加固决策方法及应用等。 本书既有堤防工程风险的计算理论与评价方法,也有应用研究。本书可供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等专业的科技人员、大学生和研究生等参考。
中国城市水务改革发展研究是华禹水务产业投资基金筹备工作的知识库。六个月前,筹备工作组出版的《中国城市水务改革发展研究报告——水务产业投资基金与城市水务未来》,勾画出中国城市水务产业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愿景,也设计出用产业资本导向推动城市水务产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 理念、构想、报告,一旦得到决策部门的支持,就将转化为物质力量。可喜可贺的是,华禹水务产业投资基金筹备工作组拟选择成都等西部重要城市,率先进行水务产业投资基金模式的试点。消息传出,各大投资机构反响热烈,有意参与。相关部委态度积极,予以支持。使我们对基金的设立也增添了信心和期待。 在基金筹备工作将进入实质性运作之际,筹备工作组又推出《英国水务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试图用他山之石攻玉。面对宏大的水
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水力发电厂在十余年的枢纽运行管理工作中,借鉴外水电企业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形成了与小浪底水利枢纽运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殷保合主编的《小浪底水利枢纽运行管理》从生产准备、制度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水力发电厂的各项管理模式、管理机制和管理实践。《小浪底水利枢纽运行管理》共分15章,内容包括主体工程概况、电厂筹建、人员培训、生产准备、安全管理、运行管理、技术管理、检修管理、物资管理、枢纽防汛和大坝安全会商、精神文明建设及党群工作、创建水力发电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西霞院电站生产准备、枢纽综合效益等。
本书共分为10章,内容包括:绪论,雨水利用与水循环系统,雨水利用区域现状分析,雨水水质特征,雨水收集利用途径及工程设计,雨水收集及净化技术,雨水利用景观、雨水渗透对城市水环境改善,雨水综合利用系统,雨水利用工程评价与管理,雨水利用工程实践。本书既可作为水文水资源专业研究生的参考教材,也可供城市规划、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园林景观工程等领域的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房地产开发人员和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浙江省社科联2008重点课题“西湖治理史及其生态学评价”成果的一部分,围绕着西湖治理这一中心,重点阐述了历次对西湖治理的具体经过,及其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并对每次治理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的评述。
《遥感水利应用技术丛书: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方法与实践》是多年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工作实践的全面总结。其内容包括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原理、指标、模型及方法,监测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998年以来应用遥感技术开展洪涝灾害监测评估的典型实例等。《遥感水利应用技术丛书: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方法与实践》理论先进,技术实用,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对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相关工作具有较好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遥感水利应用技术丛书: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方法与实践》可供从事防洪减灾和遥感技术应用等方向的科研、业务和应用开发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高校师牛参考。
《遥感水利应用技术丛书: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方法与实践》是多年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工作实践的全面总结。其内容包括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原理、指标、模型及方法,监测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998年以来应用遥感技术开展洪涝灾害监测评估的典型实例等。《遥感水利应用技术丛书: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方法与实践》理论先进,技术实用,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对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相关工作具有较好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遥感水利应用技术丛书: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方法与实践》可供从事防洪减灾和遥感技术应用等方向的科研、业务和应用开发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高校师牛参考。
冯峰所著的《河流洪水资源利用效益与定量评估研究》首先介绍了洪水资源利用在外的发展概况,对洪水资源利用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定义和分类;重点阐述了洪水资源利用效益因子的识别方法、定量评估技术、综合评价方法;并提出了洪水资源的利用量决策模型、风险效益综合评价模型和优化配置模型;最后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展望。《河流洪水资源利用效益与定量评估研究》可供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工程、城市水利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从事水资源规划、管理、调度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历史时期钱塘江一系列的水利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陈雄编著的《钱塘江历史水利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阐述了水利发展的特点、主要水利工程,分析和总结了其历史的经验。《钱塘江历史水利研究》表明钱塘江流域具有悠久的水利开发治理的历史,隋唐时期以前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隋唐时期整个流域开发治理步伐有所加快;宋元时期上中游引水和蓄水工程数量大增;明清时期海塘结构获得突破性进展,并在萧绍平原形成了统一的排灌系统。
本书流域防洪体系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研究是一项的创新性工作,本书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和谐发展思想和科学方法,对辽河流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提出防洪体系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概念、内涵、特征;科学阐述防洪体系和社会经济系统间的内在联系,客观评价防洪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防洪造成的压力和影响;从社会、经济和防洪三个方面,建立防洪体系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各指标的内涵和量化计算公式,为和谐发展评价奠定基础;分析以往和谐发展评价方法和模型,结合辽河流域防洪体系的特点,提出适合辽河流域的防洪体系与社会经济和谐度评价模型;分别以辽河流域的辽河干流、浑河、太子河、柳河、饶阳河等为实例,进行流域防洪体系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评价,并根据
《模袋法》若以1960年美国建筑技术公司研制出的世界第二批土工模袋为发端,至今也只有40余年历史。自我国江苏省长江嘶马弯道护岸于1974年首例应用土工模袋以来,时间仅仅为30余年,然而北至黑龙江省、南至广东省、东至福建省山东省,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的内河湖泊、水库和沿海海岸;旱地、水下与冰下均广泛地采用模袋混凝土/水泥砂浆进行水资源、交通能源、生态环保和其他文化娱乐设施的岸坡防护并取得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保效益。 《模袋法》一书,重点总结了1998大洪水后在水资源堤防工程岸坡防护中应用的经验,并结合交通能源、生态环保的应用典型案例,将模袋法提升到理论平台。
李勇、张军主编的《河道工程施工·加固·管理与实例》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河道工程建筑材料、河道管理基本知识、河道堤防工程施工技术、河道堤防加固技术、河道病害工程维护技术、河道堤防抢险实用技术、堤防护岸工程的
本书是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见多年混凝土坝施工、设计,10多年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安排进度的经验,以三峡大坝采用塔带机、门塔机和缆索式起重机三类机械施工为实例,在由既精通混凝土坝施工、设计,又熟悉计算机程序编制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发的混凝土坝施工实时动态仿真系统的基础上编写的。全书分混凝土坝施工与计算机仿真、大坝施工仿真系统组成、仿真原理与仿真方法、工程进度表达、图形直观表示和实例共六章。较全面地介绍了混凝土坝施工特点和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可用于不同混凝土品种(常规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不同施工机械(门塔机、缆机、皮带机或它们的组合)的混凝土坝施工实时的、动态的仿真。 本书主要供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土木工程、计算机等有关专业部门和高
近代东北地区水利开发是在清朝持续长达200多年封禁之后,适应近代东北新经济开发区的崛起而发展起来的。虽然起步较晚,总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在近百年间,在东北地方政府水利开发政策和直接受益者民力的积极参与下,经历了从航运为主的河川整治,向治水,再向治水与利水协调发展的转变,实现了水利开发的合理持续性发展。伪满洲国时期日本根据自身需求不断调控水利发展规模与速度,初步建立了带有浓厚殖民性的水利制度,从中能够理智而深刻地揭露日本侵华的目的、手段及日本“开发”东北的本质。《中国东北地区水利开发史研究(1840-1945)》由金颖所著。
《河道生态护坡理论与技术》基于黑龙江省三江工程建设管理局科学研究项目“松花江干流治理工程生态护坡寒区适应性及其优化技术研究(SGZL/KY-10)”的成果,主要阐述了河道生态护坡理论的概念、内涵、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及其外研究进展,并针对目前常用河道生态护坡方法的技术原理、设计原则、影响因素、施工技术等进行了较全面总结。 《河道生态护坡理论与技术》适合从事河道生态护坡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技术人员以及水利类专业学生参阅。
世纪之交的20年(1990—2010年),长江河口恰逢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建成经济、金融、贸易、航运4个中心新一轮发展时期所带来的机遇。一系列大型工程拔地而起,浦东国际机场兴建在海堤之外的潮滩上,深水航道在河口拦门沙从-7m向着-12.5 m水深切进,一系列的促淤造地工程,使上海陆地圈围从 3 m以上高程(吴淞)下降到零米,甚至是-2 m高程,城市给水从黄浦江推向水质优良的长江口,在河口的江心正在兴建面积达到60余km2的青草沙水库。沿江岸线布满了企业的码头,人类驱动力在河口地区平面形态的改造必然也使得河口动力场也带来相应的改变。随着龙头开发,带动中西部长江沿岸城市乃至于整个长江流域社会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的新阶段,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业的发展既对长江水资源需求飞跃地增求,与此同时也增加了污染物质通过长江排向河口的
《五水共治:浙江治水集结号》中汇集了一个个治水样板、治水故事、治水经验,旨在在中国大地吹响“五水共治”的集结号,保卫生命之水,让危机之水不再危机。五水共治中的商机无限,未来无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河防工程主要包括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和为健滞洪水或引水而在堤防修建的涵闸工程。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三类河防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在编写过程中,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用性的原则,在简明扼要叙述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于具体施工,管理、抢险方法的介绍,在内容的安排上,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书中的内容。全书采用问答的形式,一题一答,以利于读者根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本书和适合于从事防洪,河道整治,工程管理等专业的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河防技术工人培训之用。
经过历史上长期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规模的探索与实践,黄河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许多自然规律至今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目前仍存在洪水威胁、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重大问题。面对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黄河治理的形势与任务,应大力推进“三条黄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治河体系的建设。
为了宣传和普及气候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在全球变化问题上的科学认识,我们组织编撰出版这套《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本套丛书一共18册,由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稿,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以大量监测数据为基础,揭示全球变化的苦干事实及其在各个分系统中的表现形式;二是以太阳辐射、大气化学、大气物理、环境和生态演变等多学科交叉理论为基础,深入浅出地阐述气候变化的成因;三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人类适应和减缓全球变化的各种对策、途径和方法。该丛书的出版,旨在使人们对全球变化有清醒而全面的科学认识,从而更加关注全球变化,并且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广泛的范围内认识我国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参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决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