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服务当代,惠及后世”的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长期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40多年来海河流域防洪工作的成就、经验和问题。总结提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探讨今后的发展方向。全书共10章,内容包括流域概况、水系变迁与历代治理、防洪水文、防洪规划、防洪工程建设、防洪工程管理、防洪抢险、防洪非工程措施、防洪工程经济计算、展望等。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述清楚,是海河人民与广大水利、防洪工作者长期奋斗成果的总结。 海河流域的防洪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海河防洪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阅读本书可从中得到教益和启示。 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各级水利、防洪工作者,水利科研设计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
本书研究对象为杭州市城市河道长效管理,采用合理评价方式对河道现状管理情况进行调查评价,结合规划中提出的要求和目标,找出变化,分析河道长效管理过程中目标的实现程度,讨论长效管理过程中的管控措施是否合理,为下一步河道长效管理方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施依据。本书读者对象为城市河道治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学者和学生。
本届黄河国际论坛以“21世纪流域现代化管理模式与管理经验、流域管理现代技术应用”为主旋律,在中心议题框架下,渗透到流域管理、高新技术等各个层面,围绕现代化流域管理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开放式的研讨。整个论坛结构设置科学合理、内容丰富,既遵循了国际贯例,又体现了黄河特点。 论坛设中心主会场和流域管理及水资源、数学模型及IT技术、挑战计划、水测报及监控技术、流域调水水权水市场、河道整治、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和水污染以及青年论坛等专题会场。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流域管理、水资源、生态环境、河道整治及泥沙研究、水文测报、信息技术等作了百余场精彩报告。论坛还采用对话会、技术研讨会、会上会下自由沟通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充分交流。 为了更好地吸收世界各国流域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特对参会论文进行
根据水利部水利技术标准制定计划,按照《水利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水国科(20033 546号)和《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一2002)要求,制定《河道采砂规划编制规程》(SL423--2008)。 《河道采砂规划编制规程》共8章7节65条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基本资料、河道演变与泥沙补给分析、采砂分区规划、采砂影响分析、规划实施与管理、报告编写以及附录河道采砂规划报告编制目录。 本标准中5.2.1条、5.2.2条1一5款为强制性条文。
本书是“水利科技减灾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八章。章概述了灌排工程水毁原因及修复、重建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介绍水源与渠首工程、泵站工程、灌排渠道及灌排渠系建筑物的修复与重建技术;第六章介绍南方圩区工程的整治方法;第七章介绍机井工程的修复技术;第八章提供了灌排工程修复与重建的常用机械,可供参考。 为了对水毁灌排工程的修复与重建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水利部和科学技术部特组织专家编写了本书,旨在向基层水利干部和群众传授和推广先进实用的灌排工程修复与重建技术。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工程,涉及水利、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树立新的治河理念,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的目光投向黄河,并且这种关注已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更多的是从生态和伦理的角度切实地为黄河的万古长流而考虑。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大家都来关心黄河,保护黄河,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营造良好条件,若干年后,生条充满生机的大河,一条永远汩汩流淌着健康血液的黄河,会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基本建设投资管理的需要,提高概(估)算编制质量,合理确定工程投资,根据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组成的有关规定,在水建[1998]15号文发布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的基础上,并结合近些年水利工程自身行业特点,制定了本编制规定。它是编制和审批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的依据,也是编制工程标底的指导性标准。 本规定适用于中央项目和中央参与投资的地方大型水利项目。 工程的设计概(估)算应按编制年的政策及价格水平进行编制。若工程开工年份的设计方案及价格水平与初步设计概算有明显变化时,则其初步设计概算应重编报批。 本规定由水利部水利建设经济定额站负责管理与解释。
为了宣传和普及气候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在全球变化问题上的科学认识,我们组织编撰出版这套《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本套丛书一共18册,由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稿,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以大量监测数据为基础,揭示全球变化的苦干事实及其在各个分系统中的表现形式;二是以太阳辐射、大气化学、大气物理、环境和生态演变等多学科交叉理论为基础,深入浅出地阐述气候变化的成因;三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人类适应和减缓全球变化的各种对策、途径和方法。该丛书的出版,旨在使人们对全球变化有清醒而全面的科学认识,从而更加关注全球变化,并且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广泛的范围内认识我国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参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决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李铮、徐海峰、何勇军、李宏恩编*的《山洪易 发区灾变及水库险情分类与判别指南》是《山洪易发 区水库致灾预警与减灾技术研究丛书》之一,本书针 对山洪易发区自然、社会、经济特点,以山洪易发区 灾变特征为出发点,对水库可能产生险情及导致的灾 害进行分类,并依灾害特点给出相应的判别标准,是 山洪易发区水库减灾的基础。 本书可为水库工程管理单位和技术人员在开展水 库大坝应急处置工作时提供参考和支撑。
本书是(山洪易发区水库致灾预警与减灾技术研究丛书)》之一,本书针对山洪易发区自然、社会、经济特点,以山洪易发区灾变特征为出发点,对水库可能产生险情及导致的灾害进行分类,并依灾害特点给出相应的判别标准,是山洪易发区水库减灾的基础。本书可为水库工程管理单位和技术人员在开展水库大坝应急处置工作时提供参考和支撑。
本书以“中国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CWMP)”子项目“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研究”的主要成果为基础,介绍了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典型实践模式,建立了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的系统框架,分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前期规划、实施管理、后期完善动态过程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要点,并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实施的法律政策环境,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绩效考核制度和技术支撑等给出了对策建议。 本书研究成果能够为从事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专家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
本书为《山洪易发区水库致灾预警与减灾技术研究丛书》之一。有效而系统的监测是进行山洪易发区灾害预测预警,制定防灾、抢险及救灾方案的重要前提和依据,从而优选限度地发挥减灾系统工程的效益,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该指南围绕山洪易发区水库安全监测技术,主要对水库上游流域洪水监测、近坝库岸边坡监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及水库安全评价技术进行详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