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系列规划教材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基础》一书针对环境微生物学专业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基础实验原理和环境微生物监测等领域的实验技术。全书共七章,包括29个实验。主要内容为:微生物形态观察与测定技术、培养基制备和灭菌消毒技术、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环境微生物的丰度与多样性分析、微生物与环境监测和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本书既设置了微生物分离、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菌种保藏等基础性实验,还设置了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监测等综合实验内容。在每一个实验中,通过介绍实验原理、试剂配制和详细的实验操作过程,结合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及思考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实验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实验教学教材
当前,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仍然高发、频发,严峻的环境安全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随着人们环境意识、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尤其是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生活周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如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不当、沟通渠道不畅,就极有可能引起环境群体性冲突,危及社会和谐,造成社会动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专业性较强,公众缺乏获取环境应急知识的渠道,加之部分网络舆论的引导与传播,极易混淆视听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因此,需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的基本知识,强化环境应急意识,让公众对环境应急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公众的环保科学素养。 在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知识问答》编撰出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知识问答》从突发环境事件基本概念、污染
本书是高等院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公共课教材。全书反映了21世纪以来环境科学的*成果,融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为一体,强调环境科学的交叉性与前瞻性以及与人类社会的息息相关。重点阐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规划与管理,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环境保护的全球合作等内容。贯穿可持续发展的主线,力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师好用,学生好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公共课教材。也可作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学环境教育与培训的教材。
本书是《生活环境中有害因素防护丛书》中的一个分册,是一本指导人们有效预防与防治生活中的有害因素,以选择更加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科普读物。 全书在对居室环境和公共场所中的各种有害因素进行全面介绍的基础上,以各论的形式对居室环境和公共场所中主要存在的90种有害物质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提出了简便易行的预防与防治措施,为人们创造更加清新、纯净的生活环境提供了指南。 本书适合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阅读。
刘树坤、白音包力皋、陈文学编著的《水与生态环境/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中华水文化书系》是“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分册之一。全书以人水关系为基础,深入浅出地介绍水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阐述了河湖健康的特征及评估方法,明确了水伦理体系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介绍了有助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水利等理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等。 本书适合于水利行业职工、水文化研究学者、大专院校水利专业师生及社会大众阅读。
《环境资源法论丛》第3卷共刊载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 “从全球视野看环境法的本位”,提出人类在环境面前必须自我限制,这种限制在法律的权利义务安排上表现为以义务为本位。 “‘经营之法’的形成——市场化条件下环境资源法的理论拓展”以“政府失灵”的形成为分析起点,论证了环境资源的生产与供给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市场机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可持续发展与地方环境立法”是关于地方环境资源立法方面的专门研究成果,该文分析了中国地方环境立法的形状、特色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加强和完善地方环境立法的基本思路。 王蓉的论文“论我国刑法应当规定而尚未规定的环境犯罪”主要针对现行刑法的疏漏而立论,试图通过对刑法中环境资源保护犯罪规定之不足的分析,提出弥补制度缺陷的具体方
在这部富有新意的著述中,莱斯特·布朗全面概述了人类需求将地球自然资源消耗殆尽的种种方式,并特别强调指出,由此导致的环境恶化正在使食物生产陷入困境; 全球升温将使农作物生产遭遇严重困难。气温每升高1C,谷物单产就可能减少10%。能源部门的决策,有可能比农业部门的政策更能影响未来的食物安全。 公众的注意力目前集中在石油资源的耗竭上。其实,地下蓄水层的亏耗是更为严重的威胁。石油是可以找到替代物的,而水却无可替代。 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主要谷物生产国,耕地面积都在减少。随着人口稠密国家越来越多地倚重汽车,稀缺的耕地变成了道路和停车场。 人口的增长固然已放慢,但全世界每年仍会多出7000万人来。面对自1990年以来土地生产力的历史性提高已经放缓的局面,谷物的生产正滞后于人口的需求。 地球向人提
《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是环境微生物学的实验教材,供高校开设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选用。全书由11部分组成,内容包括显微镜使用技术,微生物形态和结构观察,微生物大小和数量测定,无菌操作、接种技术和培养方法,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与物质转化,微生物与废水生物处理,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微生物与环境监测。《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生命科学、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实验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广而言之,所有政府之外的推动环境保护的力量,都可以称作民间环保力量。本书对于民间环保力量的研究试图采取一种整合的视角。作者认为,民间环保力量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层次上的力量,其深层基础是公众的环境意识与环保行为,其凝聚机制是民间环保组织、社区和大众传媒,其作用形式则体现为敦促和协助政府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另外,作为民间组织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其技术、产品和财富等来推动环境保护,这种力量也应视为民间环保力量之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环保企业,更是可以直接看作民间环保力量之一。本书采用个案研究、抽样调查、文献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以上内容的民间环保力量进行了初步研究。这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成长状况及其重要作用,为政府部门引导民间环保力量的成长和相关领域的
本书是一本以环境为基本话题的书籍。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图表、插图等将各种自然现象及由自然、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问题呈现给读者,使读者在了解各种气象、环境形成背后深层次的内外因的同时,也对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挑战有了进一步地了解。
本书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第四纪研究的*成果编写而成。主要论述在第四纪期间,地球表层系统各层圈——地磁圈、地貌圈、大气圈、水圈、沉积圈、生物圈、人类圈的特征、发展历史以及各层圈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第四纪期间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变化机制。第四纪环境的研究有助于地球系统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的解决,诸如全球变化及未来预测、天体演化规律、人类起源与演化、生物进化等;并可以应用于资源开发、环境管理和工程建设等各个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本书具有以下特点:以90年代开始实施的国际地图-生物圈计划的主导思想为主线,阐述了距今250万年以来人类自下而上环境的变化牲和演变规律,向读者介绍了第四纪环境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本书可供大学地理系、地质系、环境系和考古系的有关专业师生作为教材或参考书使用。
本书是《基础教育阶段环境教育丛书》中的一本图书。 本书着重从理论上对环境教育的发展历史、先驱者的教育理论、环境教育的基本原理、环境教育课程开发和设计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地阐述,使每一位教育工作从中可以认识到环境教育的意义和目标,便于从理论上有所认识,实践中有所利用,对环境教育工作有所推动。 本书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有利于广大中小学教师阅读,也可以作为师范类大学教学参考书。
本书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通过问答方式阐述了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水、大气、固体废物、噪声及其他污染的方法和途径。 本书的特点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供专业及一般环保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关注环保事业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教材是高等学校(矿业)“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共分十一章,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总体框架;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环境评价标准体系等相关知识;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污染源调查、评价及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清洁生产评价;第五、六、七、八章分别介绍了大气、水、土壤及噪声四大环境要素评价;第九章叙述了生态评价的方法及工作过程;第十章介绍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第十一章介绍了战略环境评价的基本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亦可供环境工作者和相关专业学生参考。
本书的内容包含了以下研究课题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课题,《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民族聚集地区环境保护与小康社会建设政策研究》。 2.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少数民族经济研究 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合作的自治区级课题,《黄河宁夏段水资源利用和建设区域碳汇功能区综合研究》(宁环(财)涵[200.8]06号)。 3.中央民族大学 十五 规划课题,《黄河上游甘肃和宁夏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寻求外资对策研究》。
《环境产业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法律政策创新》考察和分析了国内外环境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基本内容,简明了我国发展环境产业的方向,并依据环境保护市场化的需求,研究提出了制定和完善我国环境产业政策措施和法律制度的创新思路。 环境产业化是环境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环境产业属于朝阳产业,范围涉及诸多领域;多年的环境保护实践和立法使我国的环境法律政策已经初具体系,但当前必须对不符合环境保护市场化要求的政策和法律制度进行审查和修订;建立健全支撑环境产业的经济刺激政策和法律制度系统。如鼓励污染治理多元投资形式,建立市场化的产业融资体系,提倡环境标志产品。加强政府采购引导,以及建立环境许可、环境行政合同等环境法律制度,这些建议基本符合当前我国环境产业发展和环境法律政策创新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