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100问》采用问答形式,是一部面向党员领导干部及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读物,旨在提高全社会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认识,更好推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书分为四部分,*章从认识高度切入,明确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意义。之后沿着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怎么做的逻辑展开。第二章介绍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的背景和科学基础。读者了解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深入理解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性。第三章介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政策行动,强调需要社会经济全面转型,探讨各领域各部门如何转型,这种转型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第四章号召全社会共同努力,强调每个人都可以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现代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共分九章,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当前环境科学中所包括的人口、能源、资源、粮食、污染、全球变化、生态安全等问题的*资料,补充了雾霾、PMz、生态红线、生态补偿机制、海洋酸化、“城市矿产”、环境税等*议题。在每章后附有相关的参考书目和网站,以供读者自己进一步学习。书中还有5个附录,收集了国家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文献,便于查阅使用;有关环保等方面的纪念日、历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以让读者及时了解和投入环保等各项社会活动;以及部分练习题的参考答案、综合水平测试题等。 《现代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可作为大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相关学科考研的参考书,还可作为从事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以及中小学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教师的参考书。
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水危机成为普遍难题。系统治理视角下的 生态城市 建设是修复城市水生态的一条有效路径。本书从系统治理这一创新视角出发,将城市看成一个统一的生命有机体,注重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等多种系统要素的整合,强调政府与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贯彻落实新时期治水思路,从 系统治理 视角探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系统要素及体系模型,对城市水系统的五大关键要素和要素的系统动力学作用机制进行模拟,建立了系统治理视角下的一整套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多维对策措施。研究有助于丰富现有的系统治理理论,为破解城市发展中的水资源约束提供思路。
本书本着生态与环境持续、和谐发展的理念,在确保系统范围内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整合环境工程技术以综合解决与生态失衡息息相关的非单纯环境问题。全书突出了生物与工程技术相辅相成的特色,贯穿理论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并举的授渔导向。本书共分9章,分别为概论、环境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及设计基础、湿地环境生态工程、水环境生态工程、流域环境生态工程、固体废物的环境生态工程、生物质处理及利用工程、大气环境生态工程和环境生态工程综合设计与实验。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教学使用,也可供相关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阅。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环境行为与人体工程学》为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全书整合了当前国内外环境行为学与人体工程学的理论及科研成果,注重环境行为理论与工程设计实践相结合。书中生动形象的设计实例增添了《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环境行为与人体工程学》的可读性和应用性。全书共六章,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行为学概述及环境知觉理论,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建筑空间视觉与环境心理,人体工程学,建筑空间与人体工程学,建筑空间设计与环境行为分析等。《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环境行为与人体工程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师进行工程设计的参考资料。
《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与使用》共八章,内容包括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其安全技术规范,起重机械概述,起重吊具与索具及其吊挂,起重吊运指挥信号和安全标志及安全常识,起重机械作业的通用规则,起重机械的类别品种及其使用,起重机械事故的预防和处理,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考试要求。 《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与使用》引用现行新国家标准,涵盖起重机械类别,具有综合性、通用性和实用性。 《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与使用》既可供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专业培训机构的教学辅导和个人的自学参考,也可供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这是专门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有关环境伦理学公共教育教学编著的本教材。考虑到大量非环境专业教学需要,本书从环境伦理学角度对人类生存环境系统结构、功能、特点、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系统研究与分析;对环境伦理道德的产生、形成、发展及环境道德的属性、功能、原则、规范等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概括。本书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认为国内外环境伦理学界争论较多的“三大矛盾”,是人类对人与生存环境系统关系认识的一种发展过程,是对立统一的,不能片面地把它们对立起来,进行无谓的争论。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人天观在当代环境伦理学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与西方观念作对比研究后,着重指出了其在21世纪中协调和耦合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系统和谐共生、共存、共同持续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对环境道德宣传教育,及相关的环境法
《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规划教材 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列教材:环境毒理学(第5版)》论述了关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全面的内容,介绍了毒理学的新理论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技术方法。在《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规划教材 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列教材:环境毒理学(第5版)》的每章前后,分别列出学习重点和思考提纲,帮助学生们学习时抓住要领,得到启发。
近年来,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与此相适应,环境类学科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及时反映全球相关学科的研究动向和*进展,帮助广大研究人员和感兴趣的读者阅读相关文献,我们着手编著了这本词典。 本词典内容涉及环境学总论、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医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教育学等环境学科的 词汇近32000条。词条均为英汉对照。为了提高实用性、方便读者使用,本词典还设置了汉英词条检索。可供从事环境科学及相关工作的广大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仪器分析方法具有检出限低,准确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因而是环境分析和监测中不可缺的重要手段。“环境仪器分析”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环境分析及监测中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应用(重点是在环境分析和监测中的应用)。本书介绍了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原子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分析、电导分析、电位分析、库仑分析、极谱分析与溶出伏安法、气相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等。尽可能地介绍了新技术、新方法。 本书既可作为大专院校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各级环境科学研究机构和环境监测站的科技工作者和监测人员学习与培训的教材和参考书。
本书完成之际,深感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研究内容博大精深,方法多样,领域综合性强,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还十分多,不是一两部著作或一两个学科所能涵盖的,需要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长期、细致深入的探索才能认识其中的规律,吸收更多的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熟悉内在的本质。因此,仅凭自己粗浅的认知,也只是一知半解。通过本研究使我切身体会到了核算体系需要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也使我领教了国内外学者们高深的学术造诣,感到自己在这个领域中的浅薄,体会到了资源环境价值货币化的难度。
环境保护是21世纪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教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本书正是为了适应 本书正是为了适应培养我国高层次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需要编写而成的。内容涵盖了当前环境热点问题,具有选票新颖准确、系统性强、内容丰富的特点。全书共分为全球环境问题,生态学基础,环境资源及其保护,大气、水、固体废物、土壤和物理污染及其控制,环境与法,环境与贸易,环境与管理,环境与发展等十三章节。 本书适宜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教学用书和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公共课教材,亦可供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及其他教学人员阅读参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化工、轻工、冶金、机械、制药等污染企业逐渐搬出市区,大量原有工业用地置换成城市建设用地。这些企业在生产中由于化学品泄漏、废水废气排放以及固体废物随意倾倒和堆存,致使原场地土壤、地下水和生产设施受到污染,对未来居住者的身体健康构成风险。 发达国家对污染场地的管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已经各自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各国的管理流程、技术文件等有所不同,但污染场地管理主要工作程序均包括污染识别、现场调查、风险评价、场地修复、风险控制、修复验收等,其中风险评价和修复验收是不可缺少的技术工作之一。对污染场地进行治理前,需要对其危害性进行全面评价,根据其对环境和人体危害的途径及程度,对污染场地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与管理,防止污
环境生态学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为了教学需要,我们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环境生态学学科的*进展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编写了此教材。 全书共分14章,第1—8章分述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第9—11章论述陆地、城市和水域生态系统;第12、13章论述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污染防治的生态对策;第14章是应用环境生态学,论述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学、生态风险评价和生态规划等环境生态学领域的新进展。另外,每章起首都有内容提要,末尾附有思考题。我们在编写本书时力求体现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并尽量搜集了环境生态学发展的*成果、概念和技术,以反映当代环境生态
《环境资源法论丛》第3卷共刊载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 “从全球视野看环境法的本位”,提出人类在环境面前必须自我限制,这种限制在法律的权利义务安排上表现为以义务为本位。 “‘经营之法’的形成——市场化条件下环境资源法的理论拓展”以“政府失灵”的形成为分析起点,论证了环境资源的生产与供给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市场机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可持续发展与地方环境立法”是关于地方环境资源立法方面的专门研究成果,该文分析了中国地方环境立法的形状、特色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加强和完善地方环境立法的基本思路。 王蓉的论文“论我国刑法应当规定而尚未规定的环境犯罪”主要针对现行刑法的疏漏而立论,试图通过对刑法中环境资源保护犯罪规定之不足的分析,提出弥补制度缺陷的具体方
《世界范围的生态现代化——观点和关键争论》旨在促进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进步,尝试掌握当代环境变革的分析技术水平并加以评估,同时接受来自学派外的其他挑战性的新想法。书中的多篇文章都给出了关于生态现代化理论当前的局限性并指出有必要用其他观点对它进行反驳从而促其进一步发展。此外,书中选编文章的作者们支持的学派也不尽相同,但作者们都认为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千年之际当代社会学科中所有分析社会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著作中有参考价值的观点。 作者阿瑟·莫尔认为《世界范围的生态现代化——观点和关键争论》至少在五个方面促进了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它的地域范围、覆盖范围及适用性;与其它生态社会学及政策措施相关的理论形式;它所含括的消费动力及生产动力;它对民族文化及国民文化的关注;它与转型中的新兴的工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