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社会”这个术语一经在日本出现,立即引爆讨论。因为社会“向下流动”的趋势正在世界悄然成形,日美欧曾引以为傲的中产阶层正在消失,出现“上流”与“下流”的两极分化。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加入的“下流社会”,其的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等的全面下降,也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社会下沉的拉力愈来愈大,当全球社会纷纷向下流动,中国,能预防吗? 本书的序言中写道,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出生的所谓“新中间层”,眼下正出现“上流”与“下流”的两极分化,但由“中流”上升为“上流”的实属凤毛麟角,而由“中流”跌入“下流”的却大有人在。换句话说,日本的中流阶层正在经历着一个“下流化”过程。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然而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开的情况,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虽然对于留守儿童的总量不同机构有不同的估计数据,但都要以千万计算。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虽然已不断地引起社会的关注,但针对他们的深入学术研究还很有限。为此,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与国际计划(Plan China)自2004年开始合作开展了“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 我们选择了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省和北京市的十个村作为开展实地调查的研究社区。研究内容涉及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状况和情感世界等方面。我们采用了社会学研究与发展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了深入农户的问卷调查、案例访谈、主要知情人访谈、贫富排
本书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靳忠良、钱正权等人写作,就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教学中的焦点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答与建议。既有对教师个人发展的定位思考,也有关于教书育人的答疑解惑,融名师经验的实用性和名师修为的高瞻性为一体,为有意于自身提高的教师提供高度的专业和最实用有效的技巧策略。
本书为中国古代宗族社会与宗族观念丛书之一,是南开大学985 工程二期“中国社会与思想研究”创新基地项目。通过探讨汉魏家族观念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婚姻观念与社会风尚,家训文化与世家大族的士族化过程,揭示家族观念的演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两者互动的特点,以及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 推倒重来 。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 推倒重来 。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2005年,在年初的时候被称为“改革攻坚年”,但实际上却几乎演变成一个“改革反思年”。这次对改革的反思和论争,无疑将会对中国未来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燕鲁创作工作室编*的《如何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是 六 五世界环境日系列宣传手册 中的一本,旨在讲述公众应该如何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环境污染事件是当今世界对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影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为尽量减少其影响和破坏,让公众了解和掌握如何应对与处置环境污染事件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本书图文并茂,简单易懂,适合所有人群阅读。
本书内容立足于大生态、大环境的概念,不仅介绍国际大都市的环境污染和建设,而且涉及城市规划,人口、交通、绿化、居住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23 85号文《关于印发“二0 0一~二oo二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本规范由上海市绿化管理局会同有关单位制定。 本规范共8章。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竖向设计,种植设计,道路、桥梁,园林建筑、园林小品,给水、排水及电气。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上海市绿化管理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寄送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地址:上海市胶州路768号,邮编:200040,电话:021—52567788,传真:52567558)。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以人类目前所认知,宇宙中只有我们生存的这颗星球上有生命存在,也只有在地球上,人类才能生存。自古以来,人类就凭借着双手改造着自然。从上古时的大禹治水到今日的三峡工程,人类在为自己的生活环境而不断改造着自然的同时,却又自己制造着环境问题,比如森林过度砍伐,大气污染,水土流失……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而地球恰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伴随着社会发展而来的,是各种反常的自然现象:从加利福尼亚的暴风雪到孟加拉平原的大洪水,从席卷地中海沿岸的高温热流到持续多年不肯缓解的非洲高原大面积干旱,再到1998年我国洪水肆虐。清水变成了浊浪,静静的流淌变成了怒不可遏的挣扎,孕育变成了肆虐,母亲变成了暴君。地球仿佛在发疟疾似的颤抖,人
许爱民等编著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方略》结合全球气候变化背景,分析了江西典型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现状、未来变化的情景和应采取的对策,内容涉及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