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10章,较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健康科学的基础知识,总结了空气、土壤和水体等典型环境介质的特点及其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介绍了固体废物、噪声等传统环境问题的危害,以及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等非物质污染的危害及防护。本书还专门介绍了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污染物,如全氟化合物、药物及个人护理品、溴化阻燃剂、双酚A、人造纳米材料以及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常见食物的营养特点及安全性。 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添加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新内容;引入大量的插图,使内容更加生动易懂;结合实际案例,消除理解误区。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与健康相关课程的教材或课外参考书,也可作为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
本项目总书名为《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丛书》,由十套分册组成,主要涉及到低碳理论、低碳经验、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城乡、低碳生活、碳金融、低碳政策以及低碳合作等内容。本套丛书框架结构严谨、体例编排合理,各套虽独立成册,但彼此联系密切,逻辑性强,共同构建起了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各册逻辑严谨,既深刻阐述了低碳理论内涵,也总结了国际发展动态和借鉴启示,同时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现状与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等。《低碳理论》是《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丛书》*本。
此书旨在作为一本采用现代性概念为其主题的社会理论教科书。以阐释包括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和齐美尔在内的经典社会学家为开端,作者考察的一系列论点和争议涉及到现代社会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潜能,并且涉及到在实现它们早期可能前景方面的明显失败。这些问题通过晚近的社会理论家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福柯、鲍德里亚、贝克、吉登斯等人的著作得以探讨。
本书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宏观指导,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编写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本书共16章,章节的顺序尽量按照统计学教材的顺序编排,这样便于读者与统计学教材对照和学习,同时兼顾了SPSS菜单的位置。~3章介绍SPSS数据文件的建立和管理;第4~5章介绍描述性统计分析;第6~10章介绍基本统计方法,包括f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非参数检验、相关与回归;1~15章介绍高级统计方法,包括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信度分析;6章介绍常用统计图形的绘制。 本书每种统计方法均配有实例数据,每一实例从数据录入开始介绍,对菜单和对话框操作、输出结果的解释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为了便于读者巩固实例的学习,本书每一章后面均配
环境道德教育是认识价值和澄清概念的过程,是改造价值观、塑造“生态人格”、培养环境意识的深层教育,是素质教育和人格教育、社会教育和全民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统一体,它在人的全面发展、环境保护实践、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议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本书以现实与未来为时间维,以理论与实践为坐标架,提出了一些新颖的命题和概念,立足于全球性生态问题与21世纪德育的关系,通过剖析环境问题的文化价值观根源,系统地阐述环境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本质特征、组织结构、模式发展、活动要素、功能和价值,以及它与环境伦理、环境教育的关系,深入地揭示了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能性,并对中外的环境道德教育作出了自己的总结和归纳。
桑巴特在本书中探讨了那些使得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能在美国得到纯粹和完全发展的因素。其中包括了美国的地理和资源背景,美国的国民组成特性,美国人对钱财的贪婪品质以及国民的生活方式,独特的国民性。作者在书中通过朴素详实的论述和准确到位的数字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虽然这不是一部完整的对美国经济、社会生活的考察,但是作者仍然通过自己掌握的资料,对欧洲的国家,比如德国,和美国进行了对照,回答了美国为何没有社会主义的问题。
本书论述了目前存在以及近期可能出现的,协调农业与环境目标的各种政策选择,着重于农业化学品使用、动物肥料残余物、土壤侵蚀及农业景观变化引发的问题。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对农业支助的增加,农业与环境目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部分是由于人们还没人认识到农业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农业政策的刺激之下,农业集约化经营已经给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农业能够,实际上也的确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了正面的作用。来自其他污染源对农业的影响也已成为一些国家的问题。 本书的宗旨在于阐明政策一体化的必要性,以便尽可能获取两方面的利益,并在必要时对农业与环境目标进行有目的的权衡。农业与环境一体化的思想要求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农业政策的早期就对环境问题加以充分考虑;同样,在制定和实
本书在深入分析开封市市情的基础上,对开封市的经济发展、工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城市经营、国土生态安全建设和文明建设系统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详细分析了开封市经济相对落后的原因,提出了“农业奠基、旅游开路、科教兴市、工业强市、借鉴超前”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对工业发展状况和非公有制经济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强市的具体发展对策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新思路,提出了对旅游业发展和古城墙开发的建议。 本书可供区域经济、地理科学、土地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者、研究生和相关行政工作者参考。
《农业十万个为什么》丛书由CCTV-7农业科技权威栏目《科技苑》与服务“三农”品牌出版单位天地出版社联合推出,多位业部权威专家参与编写,开国内同类出版物之先河,特别关注种养殖及农副产品加工中不易被人重视但又非常关键的细节,解决民想了解的关键技术问题。
本书通过理论阐述、个案分析及知识窗等方式,系统论述了弹性思维的概念与内涵,阐释了如何理解弹性思维及如何运用弹性思维。重点分析阐述了弹性思维、阈值、适应性循环等理论思想。为了便于读者认识理解,书中除了个案分析与知识窗展示外,还采用比拟手法对理论进行了生动形象地陈述,如借助球一盆体模型阐述了系统变量的变化规律及系统弹性的影响因素,使抽象难懂的阈值理论易于理解。 本书兼顾不同读者的需求,既可以作为关心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读者的科普读物,也可以作为生态学、资源环境及管理学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为环境保护、生物保护、资源管理等行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全新的弹性思维理念,这将会为人类创造更大的福祉。
以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为视角,具体从行政组织、法律制度、技术文化等几个层面入手,考察社会各级政府与民间团体,如何来改善淮河中下游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进行环境保护。深入地探讨这些内容,不但可以拓宽民国史研究的领域,而且有利于我们对当今中国环境问题的认识,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
本书对人地关系地域关系的研究将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为一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 1.综合运用流量经济学、现代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部要素流动及其组合规律。 2.综合运用地理学、生态经济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分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部形成的各种结构及其相互映射关系。
根据水利部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安排,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 20014),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共分8章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涝区、农田、城市、乡镇和村庄、重要场(厂)区、治涝工程体系和附录A:除涝水文计算方法。
本书仅以作者本人的世界调研和游历,概括地介绍了东亚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蒙古、朝鲜、韩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和中国10个国家(日本已在系列丛书《日本的循环型社会》分册中单独记述,包括了东亚的大部分主要国家。记述了蒙古的草原生态系统、朝鲜的山地生态系统、韩国的海岛生态系统、印度尼西亚的海湾生态系统和宁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六国湄公河流域生态系统,也记述了这些国家的历史、人文和社会经济状况。 思想无限的人都生活在有限的生态系统之中,只要人与自然和谐,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心更宽的河,没有比志更广的海。人类奋斗了几千年,只有融入了自然世界,才能想明白你到底要什么。
当今如此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持续性概念(等于造就未来的能力),也“呼唤着”尺度。这个概念的意思是:只有对于一个把未来后代的福祉视作义务的人,才能看管好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以至永葆人类再生的潜力。但它反过来说也适用:只有从更深层的原因出发,能够爱惜地保管好世上自然的人,才能够同时为后人、后代考虑。所以,这涉及对人的维度和自然之维度上的尺度的探寻。只有理解这两个维度,才使我们描绘为生态学的这个词汇的完全意义成为可能。司徒博就是在这样一种生态学概念的意义上,保护生态免受任何自然主义的伤害,同时也免受人类中心论的伤害。他的研究,鉴于他所使用的认识方法,是跨学科的和多元论的。问题史的那几章尤其让人受益,因为这几章是探究自然科学、伦理学史和当代伦理学中的尺度和适度品行。
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城市环境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发生在城市内各种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的调查和对各类行动者在不同环境空间的环境行为的分析,来解读转型期我国城市的环境问题,并对缓解城市环境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途径进行探讨。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结论和观点,为我国环境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增添了新视角、新知识和新内容,由此也凸显了其学术创新的特点及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书中将对特大城市环境问题开展实证研究的单位确定为“城区”,就方法论而言非常重要,也是本书的另一个重要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