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10章,较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健康科学的基础知识,总结了空气、土壤和水体等典型环境介质的特点及其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介绍了固体废物、噪声等传统环境问题的危害,以及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等非物质污染的危害及防护。本书还专门介绍了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污染物,如全氟化合物、药物及个人护理品、溴化阻燃剂、双酚A、人造纳米材料以及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常见食物的营养特点及安全性。 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添加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新内容;引入大量的插图,使内容更加生动易懂;结合实际案例,消除理解误区。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与健康相关课程的教材或课外参考书,也可作为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
本项目总书名为《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丛书》,由十套分册组成,主要涉及到低碳理论、低碳经验、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城乡、低碳生活、碳金融、低碳政策以及低碳合作等内容。本套丛书框架结构严谨、体例编排合理,各套虽独立成册,但彼此联系密切,逻辑性强,共同构建起了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各册逻辑严谨,既深刻阐述了低碳理论内涵,也总结了国际发展动态和借鉴启示,同时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现状与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等。《低碳理论》是《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丛书》*本。
此书旨在作为一本采用现代性概念为其主题的社会理论教科书。以阐释包括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和齐美尔在内的经典社会学家为开端,作者考察的一系列论点和争议涉及到现代社会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潜能,并且涉及到在实现它们早期可能前景方面的明显失败。这些问题通过晚近的社会理论家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福柯、鲍德里亚、贝克、吉登斯等人的著作得以探讨。
本书从各角度、多层面对建立和完善水能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内容包括水能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水能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测算和标准研究、水能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模式研究、生态补偿制度与政策框架研究等,这些内容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专业性,涉及广泛,并附有翔实案例,可读性很强。 本书可供投资管理部门和水利水电行业有关科研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李中才、卢宏伟、李莉鸿编著的《基于SSM\HSM的区域生态安全管理理论方法及实证研究》系统研究了生态安全评价理论、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软系统(SSM)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基于“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基于协整理论的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关系模型;计算了区域生态安全状态评价的时间序列;完成了以北方针叶林、疏林、农田、荒漠灌丛、沙漠五类生态系统作为参考系的生态安全状态等级划分,即将生态状态指数在O~1范围内非均匀地划分为6个区间段,分别对应理想、良好、一般、趋向危机、危机和沙漠化6种生态状态;完成了生态网络能流机理与测度方法研究,为生态恢复、人工干预作了理论探讨。
以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为视角,具体从行政组织、法律制度、技术文化等几个层面入手,考察社会各级政府与民间团体,如何来改善淮河中下游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进行环境保护。深入地探讨这些内容,不但可以拓宽民国史研究的领域,而且有利于我们对当今中国环境问题的认识,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
为深入总结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加以宣传推广,更好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我们继续在全国征集遴选了24个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结集出版。这些案例涵盖农业服务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以及实施生产托管项目的典型,反映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创新方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助力脱贫攻坚、发展绿色农业等方面的模式和成效,主题鲜明、亮点突出,供各地、各部门以及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各界人士参考。
本书论述了目前存在以及近期可能出现的,协调农业与环境目标的各种政策选择,着重于农业化学品使用、动物肥料残余物、土壤侵蚀及农业景观变化引发的问题。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对农业支助的增加,农业与环境目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部分是由于人们还没人认识到农业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农业政策的刺激之下,农业集约化经营已经给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农业能够,实际上也的确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了正面的作用。来自其他污染源对农业的影响也已成为一些国家的问题。 本书的宗旨在于阐明政策一体化的必要性,以便尽可能获取两方面的利益,并在必要时对农业与环境目标进行有目的的权衡。农业与环境一体化的思想要求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农业政策的早期就对环境问题加以充分考虑;同样,在制定和实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序国人地矛盾日渐突出,经济一生态协调发展成为一种共识。对经济一生态系统协调性进行定量评估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本书引入生态系统这一新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性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力图对中国经济一生态系统的协调性进行定量评价,并对可能影响经济一生态协调发展的一些因素进行探讨。全书分为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两大部分。部分包括第1、2、3、4章,作者对本书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回顾了经济一生态协调观形成的历程,并对目前关于经济一生态协调发展的各种理论思考和定量评估方法进行了述评。第二部分包括第5、6章,主要对中国经济一生态协调性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生态赤字开始出现并持续增大,严重威胁到中国生态可持续
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重要的是全人类的觉醒和一致行动。保护环境已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为提高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加强环境教育,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已开设相关课程。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特别是《化学与生活》模块中,也强化了化学与环境保护的教育内容。《化学与生活系列丛书:化学与环境》是在中学化学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地拓宽与加深,使学生认识环境、了解环境、知道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保护环境,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本书可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校本教材,也可作为化学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城市环境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发生在城市内各种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的调查和对各类行动者在不同环境空间的环境行为的分析,来解读转型期我国城市的环境问题,并对缓解城市环境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途径进行探讨。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结论和观点,为我国环境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增添了新视角、新知识和新内容,由此也凸显了其学术创新的特点及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书中将对特大城市环境问题开展实证研究的单位确定为“城区”,就方法论而言非常重要,也是本书的另一个重要创新之处。
本研究报告采用国际通行的生态足迹方法研究上海及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的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报告指出,,经济较发达地区随着人口的聚集和工业的发展,人均生态足迹都呈现出了快速上升的趋势;20世纪90年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也出现了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从国际比较来看,长三角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远低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还远远小于伦敦、多伦多、柏林等国际城市;第二,这一期间上海万元GDP生态足迹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上海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综合利用效率有所提高,经济发展正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三,在上海人均生态足迹的构成中,能源用 地所占比重较高,
根据水利部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安排,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 20014),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共分8章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涝区、农田、城市、乡镇和村庄、重要场(厂)区、治涝工程体系和附录A:除涝水文计算方法。
《人类生态学》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它以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为主线,从人的生物生态适应和文化生态适应两个层面,把人类种群及其生存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全面论述了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系统地介绍了生态系统的理论和人类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并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生态学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制建设、生态工程建设、生态产业建设和生态伦理建设。 《人类生态学》可作为高校本科生的公共生态教育教材,也可作为环境工作者和有关管理干部的重要参考书。
美丽而神秘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世世代代得以从中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和各种能量。可以说,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是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物质平台。因此,我们人类必须心怀感恩,尊重和保护大自然,与它和谐相处,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灵共同分享这个美丽而富饶的星球。 大自然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它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各种生命奇观,它们的身影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从冰雪覆盖的南北两极,到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带;从物种繁多的热带雨林,到风沙漫天的荒凉大漠;从渺无人烟的旷野塞外,到人流熙攘的都市乡村 到处都有生命的足迹,充满着生命的气息。而大自然的生灵们,更是以其特有的生命形态,共同谱写着神奇的自然生命乐章。 这些景观的存在使得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它们的存在让
这是一本从多个角度阐述澳门城市环境与文脉的书籍。作者通过大量文献的研读和整理以及亲身的实地考察,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澳门地理环境的变迁、人口规模的变动、区域结构和城市形态的演化等;从空间的维度对澳门城市节点、街道、边界进行分析;从城市建筑学的角度对澳门的城市建筑进行宏观与微观的考察;从文化层面上解读澳门城市环境与文化生活的多元混合现象以及身份认同;并分析研究了澳门城市文脉的基本向度以及文脉特色的延续。全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不仅可以使读者系统了解澳门城市文脉的特殊性和价值所在,对于目前中国的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特色的建设,也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在本书中,她从饮食、化妆美容、减肥、衣着、家居、出行、购物、心灵健康等各个方面,对如何过上绿色自然的精致生活进行了全面地介绍。不仅从科学、中医等角度说明了道理,更具体地介绍了可行的操作方式,是今天人人的都市生活的绿色指南。 尤其可贵的是,她和她的先生现在正在身体力行这种令人艳羡的生活方式。我认识菡月多年,对她非常了解,她热爱自然,长期致力于动物保护事业,在动物救助和物保护的教育宣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她对此付出了许多许多, 同时也从这种生活中得到了更多的收获,这其中不仅有与丈夫深挚持久的爱情,众多动物保护人士的友谊和关爱;而且也有战胜病魔,身体健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