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为背景,讲述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环境问题出现、恶化和应对的历史,旨在分析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变化及其结果和危害,以便为思考和治理当前我国的相关问题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智慧。
潘家华所著的《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紧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困境,考察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从环境、承载能力、工业化、城镇化、自然资源关联性、可再生能源革命,以及发展的 天花板 效应等方面,厘清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联与区别,揭示了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表明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实践,改造和提升工业文明,有其必然性,具有普遍适用性,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从而揭示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本书对中国生态文明的历史认知、成功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分析与解读,在理论上具有开创性,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揭示工业文明发展范式的局限性,构建生态文明的话语体系;在实践上,讲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成就和风貌,反映了中国资源禀赋
从职称评审、抵押贷款,到申请办公设备甚至出行购票的流程,五花八门的规定可以让我们填写无数张表格,在流程的提交与退回中反复摩擦,当每天的生活从填表开始,我们不禁困惑:真的需要这么多流程吗? 人类学家大卫 格雷伯犀利道出真相,在本书的三篇论文中分别从暴力、技术与理性的角度揭开制造愚蠢规则的根源,更挑明人们离不开它的真实原因。但知道这一切并不让人悲观,因为格雷伯也坚定地指出了被忽略的规则:世界是由我们创造的,而我们有能力改造它。 本书挑战那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旨在引发人们关于现代生活的讨论:我们能否走出规则的乌托邦,想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张荣祖、李炳元、张豪禧、刘林山编著的这本《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研究》以“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分布格局与区域差异”为主题,从宏观角度,着眼于自然保护区域性分异,对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与区域性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主要依据由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全国自然保护区(截至2006年底为主)记录进行初步分析,供有关方面参考。
本书利用丰富的地方文献,对明清至民国初年陕北黄土高原村庄做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陕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开发历史、村庄的形成、村庄的日常生活、村庄内外部的关系、国家权力与村庄等。作者深入探讨了村庄形成的地域特征、村庄生成机制、村庄共同体、村庄的边界、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进行的“现代性”改造等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书作为区域研究个案,可以提供与华北、华南村庄研究进行比较的类型,有助于深入推进中国村庄史研究和乡村社会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人们的心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固有观念,一些人相信人各有命、无需太多竞争,另一些人则认为想成功就要只争朝夕地奋斗。其实,我们所认为的所有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管我们是否有所意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各种人、事、物之间都被一种无形的宏大的力量联系在一起。这种力量塑造了我们的相貌和性格特征、健康状况以及行为处事方式。这种力量也同样影响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在这当中包括我们的父母、爱人和所有只有擦肩之缘的人。我们身处不同的各式环境,终也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环境能量》由关乃侨编著。 如何正确解读环境影响人生的每一个信息呢?我们是否能够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呢?既然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的吸引与必然联系,那么我们能不能从环境当中发现自己将来可能遇到的事情呢?
龙潭古镇地属重庆酉阳县,坐落于渝、湘、黔、鄂四省交界地带,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至今保存着传统文化的印迹和乡土环境的芳香。在“康乾”盛世和民国初兴,几度因区域经济地位和水陆物资转换而繁荣;抗战时期,曾是文化人士聚集的著名城镇,发展和延续了一方文化。龙潭古镇的城镇山水格局,严谨和谐,青砖灰瓦的坡顶房,青石板街巷、封火墙、吊脚楼、古井古树、古码头,朴实厚拙,有着浓厚的巴渝建筑文化和湖湘文化结合的底蕴。本书以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为主体,结合古镇建筑及装饰艺术研究,探索古镇的人文构成和形态特征。 本书适用于城市管理工作者、研究人员参与,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景观、人文艺术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是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召开前夕,为做好参会筹备工作,我国完成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共分为八章,旨在介绍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分析目前可持续发展还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今后的战略举措等。本报告重点总结2001年以来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客观分析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挑战,明确提出今后的战略举措,并阐明对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原则立场。
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手段,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方式之一。当前,国内碳排放交易的发展方兴未艾,全国性的统一碳市场呼之欲出。廖振良编*的《碳排放交易理论与实践》在总结碳排放交易基本理论和国外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国内,特别是上海市在碳排放交易机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碳排放交易的背景和基本理论、欧盟等国际碳排放交易体系、国内碳排放交易试点的进展、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剖析、企业碳信息的披露等,从总量设定、碳排放额分配设计、碳排放额拍卖设计和MRV等方面对碳排放交易机制进行分析是本书的重要特点。本书重点对上海市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也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可作为环境、经济等专业研究生
巴南区丰盛古镇为*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始建于宋代,明末清初因商贸业发达而兴场,为古代巴县旱码头之首,素有“长江旱码头”之称,其独特的巴渝古商业文化气息充蕴于古街古巷之间,结合历史上“九龟寻母”自然山水格局的城镇建设,体现了典型的巴渝传统人居环境营建思想。借古鉴今,本书对丰盛古镇聚居形态、建筑空间、特色资源等方面进行翔实的调查、分析,并基于区域发展视角,从古镇保护与古镇发展两方面,针对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巴渝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和古镇生存发展问题做出可资借鉴的探索,并为相关后继研究积累有益的素材。 本书适用于城市管理工作者、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景观、人文艺术等相关专业人员、教生阅读和研究的资料。
本书是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从理论到方法,从国外到国内,从问题到政策,反映了中国学者在环境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现状,标志着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建构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书中包括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两个部分,涉及了环境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和前沿,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社会成因和治理污染的对策,环境保护工作的成绩和问题,环境价值观等等,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书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文明为途径,详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基本理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人地系统理论与方法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本书的特点是将复杂系统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中,体现了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集成的学科发展趋势。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公共课教材,环境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环境保护的管理人员和关注环境保护事业的人员阅读。
《欧盟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机遇和挑战》提供适应信息,用于促进欧洲适应的多层次进程和地方政府的有效参与,它还补充了一系列其他研究和信息的来源,如欧洲适应气候变化信息平台(CLIMATE--ADAPT)、即将发布的EEA关于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的报告(2012年秋)、匈牙利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发表的气候友好型城市手册(2011年),以及一些其他信息都将在此报告中一一列出。本书通过文献综述和开展研究,对建立气候变化和城市区域脆弱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的进行可行性评估。本书讲述了气候变化城市脆弱性的概念背景(第3章)、数据、目前已有指标(第4章)和具体评价方法(第5章),同时对欧洲城市的适应性活动进行了概述。
在本书中,她从饮食、化妆美容、减肥、衣着、家居、出行、购物、心灵健康等各个方面,对如何过上绿色自然的精致生活进行了全面地介绍。不仅从科学、中医等角度说明了道理,更具体地介绍了可行的操作方式,是今天人人的都市生活的绿色指南。 尤其可贵的是,她和她的先生现在正在身体力行这种令人艳羡的生活方式。我认识菡月多年,对她非常了解,她热爱自然,长期致力于动物保护事业,在动物救助和物保护的教育宣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她对此付出了许多许多, 同时也从这种生活中得到了更多的收获,这其中不仅有与丈夫深挚持久的爱情,众多动物保护人士的友谊和关爱;而且也有战胜病魔,身体健康的快乐。
本书介绍了世界银行在政策和部门改革领域进行战略环境评价试点项目的情况,包括项目取得的成果、影响战略环评效果的因素以及进行战略环境评价应注意的问题,引进此书,对于国内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基于普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的目的,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和目标出发,对城市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总体规划、空气质量管理、水环境管理、新型环境问题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等进行了阐述与探讨。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特征逐步形成;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三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经济方兴未艾。因此,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制度与管理的变革与创新。管理理论产生于管理实践,管理实践呼唤管理理论的创新。为了分析、探讨和解决企业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隋况和新问题,现代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不断涌现与演进。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企业竞争力有了提高,同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断增多。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的挑战,中国企业急需加强创新能力。为此,除了需要研究总结我国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外,还必须学习、引进、
本书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从人类的视角出发,选取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宇宙、地球、生物、物质与材料、能源五大主题,并始终贯穿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绪论部分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总体认识以及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基本研究方法;章至第五章内容涵盖了人类在探索自然的历程中,在宇宙、地球、生命、物质结构与性质、能与能源等领域所取得的主要认识成果及重要技术成就,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所付出的努力;第六章在前五章的基础上,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本书可作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自然科学基础”、“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中、小学教师进修学习的参考用书。
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流域开发与生态环境、工程技术、地域文化等多个系统相关联,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相关问题也因此复杂多变。本书针对西南山地流域的环境类型,在人居环境科学框架下,以“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问题为导向,以乌江流域为研究范围,以“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城市形态扩展及其规划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方面为核心研究内容,探索“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思想的理论价值,以及在山地流域人居环境建设上的普遍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流域开发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专业的研究人员以及师生阅读,也可供西南地区流域开发和城市规划等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参考。
本论著由前言、上篇(范畴篇)五章、下篇(方法篇)二章和结束语共四部分组成,力图通过对生态批评“范畴”的界定和探讨,尝试廓清生态批评的基本概念和理路,通过对生态批评“方法”的研究,探讨一个对当前的生态批评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生态批评方法系列构想。 前言部分,首先对生态批评的概念、批评对象、宗旨等进行了“概说”,接着分析了当代中国生态批评崛起的原因,然后探讨了中国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现状,在简要总结生态批评理论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当前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缺失,进而提出本文写作的基本设想。 上篇为“范畴篇”。章探讨生态批评的核心范畴——“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这是生态文艺(文化)中为根本性的内涵,是生态批评反复探寻和积极
石磊、刘志高、曾灿、董颖编著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北仑案例》首先界定了区域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宁波北仑区发展的科学判断和系统分析,识别了宁波北仑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与机遇、优势与劣势,明确了宁波北仑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针对指标体系、发展格局、生态产业、生态建设和生态文化等重点领域开展了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