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生态学将生态学同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引入经济学思想对动物的行为进行分析。该学科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提出了进化稳定对策、博弈论、频率制约、*适模型、经济可保卫性、两性利益冲突、亲缘选择、广义适合度、利他主义、行为权衡和决策以及基因的自私性等概念。本书全面概要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理论,全书共分为12章,分别从觅食行为、生殖行为、社会行为、生境选择和领域行为、社群、捕食、信号与通信、资源竞争等不同角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科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治理:钱塘江源头生态保护修复的福利效应与机制创新》在梳理和总结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国内外实践经验基础上,以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例,基于大量翔实的一手实地调查数据和二手统计资料,系统分析了钱塘江源头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演变所带来的区域生态福利绩效和对微观主体的经济福利效应变化及其影响机制,总结了钱塘江源头生态保护修复的机制体制创新与挑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治理机制与政策保障体系。
《长江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2021.综合卷》包括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现状篇、综合评价篇和发展篇。现状篇,在对推动内外经济双循环、提升创新能力、创建绿色低碳城市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政策、法律法规梳理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及问题、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现状及问题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现状及问题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综合评价篇,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评价、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评价三部分内容。 发展篇,从城市群协同联动发展、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科技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了展望和探讨。
《南岭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从南岭山地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向读者展现了南岭的地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新进展,同时也探索了第四纪冰川对南岭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评估了位于广东的南岭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南岭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南岭山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南岭山地以及类似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污染源自动监控作为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非现场监管手段,可以最直接地反映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情况。我国污染源自动监控制度始于1995年,其设计初衷是远程监管污染治理设施是否正常开启和运行。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建立了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与基础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对全国7.1万家重点排污单位、12万个监控点位的主要污染物及相应参数的实时在线监管。污染源自动监控对促进企业清洁生产和绿色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污染源自动监控已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标准体系,但由于涉及监测、分析、数据传输等多个专业领域,对于从业者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技术门槛。本书旨在为环保工作者、企业环保管理人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自动监控工作指南
《中国城市区域多中心空间发展的减霾绩效及政策》结合我国城市区域空气污染治理学术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和热点,及时回应当前我国城市区域污染治理难题。 《中国城市区域多中心空间发展的减霾绩效及政策》在理论研究及国内外实践经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城市群和城市两种地理空间尺度,不仅定量测度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程度,而且还采用计量经济手段考察多中心化程度对雾霾污染、污染产业布局及家庭能耗的影响,从而检验城市区域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减霾机制及绩效,旨在为我国城市区域空间规划和城市区域生态环境品质提升提供学术支撑,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我国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环境绩效理论。
《中小河流生态保护——滩地演化机理》围绕中小河流生态保护的重要需求,以滩地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分析中小河流滩地的类型、分布格局和组分变化,提出滩地类型定量划分方法,揭示滩地形态、基质组成、植被分布等演化的水动力学驱动机理,构建中小河流滩地生态修复的思路和技术体系。《中小河流生态保护——滩地演化机理》从滩地的基本特征到演化机理,再到生态修复,系统地建立中小河流滩地演化的基础理论和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为中小河流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机器人环境监测和化学羽流追踪技术》一书,对机器人环境监测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 化学羽流追踪进行了系统介绍,主要内容包括羽流模型和仿真、飞蛾行为仿生的化学羽流追踪策略设计和优化、自主水下机器人追踪化学羽流和定位羽流源头的飞蛾行为仿生算法设计和实现、自主水下机器人基于多传感器和基于多自主水下机器人的化学羽流追踪策略和算法、自主水下机器人深海热液羽流追踪、自主机器人追踪化学羽流并对其时空分布进行测绘估计,以及化学羽流追踪机器人系统。 本书适用于从事化学羽流追踪、机器人环境监测及自主机器人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了解环境监测机器人学和化学羽流追踪的研究参考用书。
我国逐步建立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层次多级、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保护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建立一套标准的成效评估指标和方法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作者团队通过二十余年的研究,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地)多样化的特点,提出了保护区成效评价的原则,构建了基于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定量评价体系。《如何确定保护区是否有效》将是保护区建设中不可多得的著作,将为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护区提供有价值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