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系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论文基础上汇编而成。本次论坛主要围绕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进行深入研讨,剖析了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和矿山等各领域的岩爆、突水突泥防灾减灾的理论技术与成功经验,争取在岩爆与突水灾害机理认识上有新突破,在研究方法上有新思路、力争把各领域研究新成果综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发生机理、预测、预报预警和防治为一体的岩爆及突水突泥灾害控制新途径,为我国地下工程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关键技术支撑。
《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史料新编》系以1983年编撰出版的,列入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防灾科技研究报告》72-1。台湾自然灾害的仪器观察资料,从日本殖民统治以后才有的,至今不过百年。这份自然灾害史料将分析研究资料上溯到17世纪中叶,延伸了二百多年,更有利于掌握自然灾害的规律。《清代台湾天然灾害史料汇编》为底本,增补最近二十余年来开放及出版之相关档案与史料。书中所收台湾自然灾害之资料,主要针对自然灾害对发生地居民所产生影响方面的文献。 《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史料新编》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汇集了活动断层基本概念,在简明扼要地叙述1995年阪神地震、1999年伊兹米特地震、1999年台湾南投集集地震、2001年昆仑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呈带状分布的观测事实基础上,尝试性地利用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学方法和古地震探槽开挖获得的活动断层近地表性地质变形局部化基本特征等资料,给出了活动断层灾害避让带宽度确定的原则与方法,同时通过隐伏活动断层破裂扩展岩石力学实验和松散沉积物覆盖条件下地表强变形带宽度数值模拟方法对活动断层变形局部化特征进行了进一步验证,针对不同类型活动断层建立了震源物理模型的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场计算理论体系与地震灾害预测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应用实例示范。 本书可供地震地质、工程地震和地震工程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国土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部门参考使用。
本书以29649条历史火灾为依据,分别对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11个历史时期的火灾特点、分布和火灾原因进行统计分析,论述理据充分。同时,又对历史上的74起火灾案例作了较完整的描述。本书全面系统、史料翔实,揭示了不少火灾之最,并佐以大量珍贵图片,融史料性、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是作者多年来研究火灾历史的力著。 本书不仅可供消防工作者、史学工作者参考,还不失为一部消防历史文化的普及读物。的普及读物。
本书以29649条历史火灾为依据,分别对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11个历史时期的火灾特点、分布和火灾原因进行统计分析,论述理据充分。同时,又对历史上的74起火灾案例作了较完整的描述。本书全面系统、史料翔实,揭示了不少火灾之最,并佐以大量珍贵图片,融史料性、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是作者多年来研究火灾历史的力著。本书不仅可供消防工作者、史学工作者参考,还不失为一部消防历史文化的普及读物。的普及读物。
本书是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创建最早(2008年6月)、坚守时间最长(三年)的中山大学一香港理工大学映秀社工站在灾区所做灾害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专业诠释。本书指出,根据灾后不同阶段的社会政治处境,灾害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应该从“紧急救助”转向“社区重建”。“5.12"汶川大地震后,面对灾区民众“生计归零”的现实,社工的迫切使命应该是推动社区可持续生计(城乡合作等)和民众自助与互助,以践行社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理念。本书是部将行动研究与社工本土情境有机结合的著作,对外灾害社会工作,乃至中国社会王作专业的本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综合风险防范: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致灾因子与风险等级评估》基于问卷调查和历史资料,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台风、风暴潮、洪水、干旱、地震和地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和灾情的时空进行了系统分析, 在此基础上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上述6 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模型, 阐述了基于公里网单元和县、乡两级行政单元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上述6 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结果。
《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主要介绍了我国秦汉时期(公元前221~ 220年)各种自然灾害状况及与之相关的灾害思想和救灾措施。本卷共分六章。章导论,主要介绍了当前学术界有关 秦汉灾害史的研究状况和本书的构想;第二章介绍了秦汉时期水、旱、蝗、震、疫、风、雹、寒、火等各种灾害时空分布状况及其防救措施;第三章介绍了秦汉时期灾害发生的总体特征及成因;第四章介绍了秦汉时期流行的几种灾害思想;第五章介绍了秦汉 时期的灾害防救措施;第六章介绍了秦汉时期的救灾体制,包括 相关政府机构及其运行、监督制度。本卷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秦汉时期灾害史料进行了重新分析、整理和统计,尤其是对灾害思想、救灾措施、救灾体制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对相关研究人员有的参考价值。
《综合风险防范:数据库、风险地图与网络平台》由方伟华、王静爱、史培军等著,是 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的部分研究成果,丛书之一,主要利用现代网络数据库技术,建设综合风险数据库的结构与功能,对编制综合风险地图及地图集技术进行详细、系统地论述,对建设中国风险网的技术与内容体系予以综合的展示。《综合风险防范(数据库风险地图与网络平台)》可供灾害科学、风险管理、应急技术、防灾减灾、保险、生态、能源、农业等领域的政府公务人员、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师生等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
2009年7月11日至13日,由山西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清史研究所和山西省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太原举行。本次会议以“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为主题,旨在对灾荒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做进一步探讨,总结防灾减灾的经验教训,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自海内外数十家科研部门的近40位学者参加了研讨,提交论文30余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郝平、高建国主编的《多学科视野下的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研究》这部论文集,就是本次研讨会的一项成果。文集部分包括5篇文章。研究者们从各自学科立场出发,并不专注于历史时期的某一次重大灾害问题,而是基于对灾害史学科的整体关照,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颇具启发性。第二部分也包括5篇文章,研究者们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组织出版“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是一件有多方面意义的举措。我们,作为中国经济史研究者之一,闻之无不倍感鼓舞。经济史学既是经济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历史学的基础学科,所以经济史学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学和历史学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史曾是国人关注的研究领域。在确定中国社会性质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就曾起过重要作用。多少仁人志士在寻找救国道路时曾受到这些研究成果的启发,而站得更高,并在观察革命的根本问题时,能从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角度去反思、去剖析,准确地把握国情,科学地作出判断。所以,要知道中国何去何从,就离不开中国经济史研究,过去如此,今后也是如此,事之必然也。